跳到主要內容區
:::

疫起同行時代下的永續農食系統治理和生活實踐

文: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講師 陳其農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2020年,由於COVID-19的疫情使政府對食物採購以及分配中斷,已有百萬人陷入飢餓;而2021年,全球三十三人中就有一人需要倚靠人道救援才能溫飽,比往年增加40%。許多組織認為,這場蔓延全球的疫情所造成的食物安全危機,是預告氣候變遷將帶來多大影響的一記警鐘。確實,COVID-19使得許多社會問題浮出檯面,如我們可以觀察到全球食物治理系統的不足,社會不平等以及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等議題再現,重新評估食品鏈的整體系統合理性以及生產者的勞動價值迫在眉睫;另外,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也使得傳統餐飲業者面臨服務模式巨大轉變的挑戰,包含食物零售及線上訂購(貨送到府)的崛起等;而過去四十年來,因人類行為產生的污染已使脊椎動物的平均數量減少58%,當今物種滅絕速度是人類出現以前的一千倍。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於2019年發布的《全球評估報告》(Global Assessment Report),人類過度的開發行為導致一百萬個物種於數十年內面臨滅絕危機。與1980年相比,全球約1/3的土地和3/4的水源被用於農業生產,包含種植作物和飼養牲畜,至少一億公頃的熱帶雨林消失,濕地面積也僅剩300年前的13%。水域生態也同樣面臨危機,人類過度捕撈60%魚類,族群繁衍速度不及,導致33%魚類極可能滅絕。此研究以科學數據為基礎,預測了即將到來的自然生態浩劫,更指出物種滅絕也將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於此當下,對於當代農業與食物系統的反思與關注尤為重要。如同年(2019)稍早,EAT-Lancet Commission共同研究之報告「人類世下,我們的食物:來自永續食物系統的健康飲食」(Our Food in the Anthropocene: Healthy Diets From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即點出農食系統作為人類對自然資源最直接介入的互動場域 ,是單一但強而有力的影響力節點,能對環境永續發展以及人們身體健康產生具體貢獻,儘管現今其影響與前述願景明顯背道而馳。


圖1 圖2
*圖表來源:EAT-Lancet Commission (2019)

面對上述環境生態危機、氣候變遷下日益頻繁的極端天候狀態,以及2020年起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我們必須從根本開始革新當代的農食系統,包含於生產與消費端,以及其間各個環節中皆進行確實的認知、態度與行為改變,才可能在人類世下達成永續發展之目標。

從一日三餐的餐桌開始,讓我們掀開布幕,從產地到餐桌的農食系統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發生—探究其背後的環境、社會與經濟議題。並借鏡他山之石,爬梳不同尺度的食物政策與治理策略,以及永續飲食原則與各地的實踐案例,為更具韌性、符合公平正義的農食系統打開更多的想像。

 

那些與你我有關—在餐桌上與餐桌之外—的事:從永續觀點來看食農的人文生態發展脈絡

 

所以,食物如何能協助我們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呢?

 

美國農夫詩人溫戴爾・貝瑞(Wendell Berry)曾說:「吃東西,是一種農業行為。」因此我們回到生產食物的現場,探究現代農業發展與環境危機的關係。以1960年代綠色革命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歷史轉捩點,農業生產憑藉科技之力,包含大型農機具的動力機械到掌握種子基因的生物科技,開始得以大規模的種植單一作物,大量使用農業與化學肥料,這樣的做法使得生物多樣性降低、水資源污染、土壤劣化,以及農村人口大幅外流。有鑑於此,近年來「農業典範轉型」的訴求論述日益獲得聲量,強調藉由多元化與友善環境作法,如有機農業及再生型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等,以及作物種類與基因的多樣化,讓農業生產融入地方之環境資源循環系統,建立永續的農業生態系。

 

而倚靠冷鏈技術與物流系統所發展起來的全球農食貿易網絡,其權力集中化且不平等分工的食物系統更是令生產到消費之間的中間環節錯綜複雜,空間距離隔絕了我們過往直接接觸食物來源的日常,知識、飲食記憶的斷裂以及食品資訊的不透明,更讓人們失去對食物的知情權。

 

新自由主義下的消費行為看似是個體自由意志與選擇,卻忽略不同國家與族群在社會經濟與文化權力不對等,以及整個農食系統被跨國食品集團壟斷而資訊不透明等可能導致無法理性消費的問題。又如隨著各國經濟水準提高,全世界普遍對動物性產品以及高脂肪、高糖、高鹽的食品需求增加,這個被稱為「營養轉型(nutrition transition)」的飲食習慣轉變反映出地方原本多樣的傳統飲食記憶、料理技藝以及在地作物物種的消逝,除了扣回上述產地的環境問題,也與日益盛行的現代人文明病(飲食相關慢性疾病)有關。

 

大量消費高環境負擔的食物是造成環境危機的主因,而面對饑餓與肥胖共存等當代社會議題,若只仰賴科技,將無法解決問題;唯有改變理解食物的方式─重新思考國際關係與貿易,發展以小型生產者及原生品種為核心、在地生產導向的生態農業,控制需求(轉以蔬食為基礎的飲食型態)並處理不公平與資源密集的消費模式—才能建構出永續的農食系統。延伸貝瑞的話,我想,若說吃東西也是一種政治的、經濟的、生態的、文化傳承的行為,應不為過。

 

當代的飲食哲學:國內外永續飲食原則與行動案例分享

 

面對不永續的農食系統,我們需要一個全面、有系統性且跨領域的研究投入與政策革新,來解決「從開發中到已開發國家、從鄉村到城市、從在地到全球」共同面臨的環境危機。

 

如2020年歐盟所公佈的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New Deal),〈農場到餐桌策略(Farm to Fork Strategy)〉特別提及:政府須積極刺激需求並協助建立信任,以普及有機食品與產品,並且促進農食產業鏈整體價值轉型,加強有機產業對永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的貢獻(土壤、深化研究、有機資材管理、動物福利與水資源維護等)。〈生物多樣性策略〉中也設定與農業有關之目標,如有機農耕面積達25%以上(現8.5%)、恢復農地生物多樣性、恢復授粉者族群,並於2030年減少農藥的使用及其危害達50%、降低化肥使用20%、減少肥料污染50%。聯合國農糧組織(FAO)除了全球尺度的議題研究與政策建言外,也提出以區域為單位的城鄉共好食物系統方案,如城鄉食物系統計畫(City region food systems programme)、城市食物方案規劃(FAO framework for the Urban Food Agenda)等。而北美的城市食物規劃也被納入都市治理的重要層級,超過300個食物政策委員會(Food Policy Council)被設立與運作。如紐約的食物與健康方案(Food and Health Agenda) 、西雅圖的食物與永續方案(Food and Sustainability Agenda)與多倫多的創新食物政策委員會(Innovative Food Policy Council)等。

SSD 275G:Users:mac:Desktop:螢幕快照 2021-12-05 上午6.57.53.png  SSD 275G:Users:mac:Desktop:螢幕快照 2021-12-05 上午6.56.37.png

 

這十年來,台灣的食農教育遍地開花,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到體制外與社區鄰里、博物館等場域資源結合,也致力於揭露資訊並積極參與農食相關知識生產、傳遞以及再製的過程,協助我們根本地拓展對永續發展認知以及深化議題討論的層次。如許多文獻指出,由於慣行農法某種程度上去技術化(deskill)生產者對生產知識的掌握以及對在地生態環境條件的認知,對於永續生產的實踐與知識傳承產生問題(Morgan and Murdoch, 2000 ; Bellamy and Ioris, 2017),Fonte(2010)因而指出,以「民主」的方式生產知識對於發展另類農食系統(alternative agri-food systems)是極其重要的。友善環境、重視永續的生產者同樣需要開放知識系統,以及與消費端共同建構起健全的產銷支持平台。

 

以今年度的臺博館永續年夜飯特展為例,用為期一年的主題特展來完整傳遞對於年夜飯所代表的飲食文化與環境生態之價值反思,並提出永續餐桌及永續農食系統的願景和實踐的可能,期許深化永續內涵於日常實踐。主題密切扣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如SDG減少飢餓並建立永續農食系統、SDG11永續城鄉,以食為媒,從餐桌開始構築城鄉友善連結與支持系統;SDG12負責任的生產消費行為,再造永續的節慶飲食文化;SDG14海洋生態與SDG15陸域生態,結合友善在地發展之農漁業之推廣,呼應里山里海精神;SDG4優質教育與SDG13氣候變遷對策,呼應青年氣候行動與博物館社會責任運動;SDG17全球夥伴,呼籲台灣作為世界公民應盡的自我管理與相關義務等。

 

SSD 275G:Users:mac:Desktop:DSC07706.jpeg SSD 275G:Users:mac:Desktop:DSC07776.jpeg

*照片來源:臺灣博物館 展覽官網

期許與共勉—屬於我們的—永續農食系統的治理和生活實踐能日日華麗上桌,永續開動!

圖7 圖8

*照片來源:舞春食農工作室。拍攝於新竹與位於峨眉的無負擔農場共同辦理之農場餐桌計畫,期許將人帶回土地上,讓產地到餐桌零距離,能一同找回從農業生態到品味文化的多樣美味關係!



圖9  圖10
舞春食農工作室辦理食農教育課程

作者學經歷與背景:

/ 現職: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 講師

/ 經歷:舞春食農工作室、格外有意思、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國卡爾地夫大學食物政治與永續發展碩士(MSc in Food Politics and Sustainability, Cardiff University)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