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永續循環校園示範學校─水水米倉‧綠風校園

文、圖:新北市新店區青潭國小校長 林愛玲

一、前言

921大地震之後,因應校舍災後重建課題,教育部著手推行新校園運動、綠校園改造,並於2003年提出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個別案和整合案之執行,帶動全國各校在永續校園環境改造產出諸多創新作法。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及防災議題鋪天蓋地而來,加上美感空間、特色學校備受學校重視,使得學校在永續工程與環境教育的作法上,屢見創新思維,並讓該計畫因為不同元素加入而展現多元風貌。

2018年,反思歷年永續校園局部計畫實踐成果,同時積極面對2030年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達成之挑戰,教育部將執行多年的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予以轉型,不但更為強調校園環境改造之系統化及因地制宜之思考,更鏈結永續發展、循環經濟及聯合國SDGs之落實達成,擘劃「探索擴大」以及「示範深入」兩項行動策略,以永續循環發展之新模式,透過「水與綠」、「資源與碳循環」、「能源與微氣候」和「環境與健康」等四大面向,整合跨部會合作機制,進行校園軟硬體之規劃設計及永續教育之推行。

 

二、米倉水與綠之故事起點

2019年米倉國小以「水與綠」為主題,獲選為教育部永續循環示範校園四所學校之一。這次的示範計畫主要在針對米倉位處河口與山坡地等在地環境特性、遭遇課題,設計永續循環校園改造方案,透過改造方案來解決學校遭遇的環境課題,再進一步整合學校過去在永續校園局部改造努力的成果,提供其他具有類似條件學校之參考。

每一所學校所處的環境條件與資源不同,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會有所差異,如何找到優先處理的課題,必須費時費心進行校園永續基礎的盤點。透過永續基礎盤點和分析,通常可以發現諸多必須面對的課題,尤其在時間與經費的有限情況下,排出優先順序,慎思主題的選擇,才能發揮該項計畫的最大效益。

米倉國小位於觀音山腳、淡水河畔,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近年來多強降雨;冬季寒冷潮濕,水量豐沛,是一所生態環境、歷史人文多元豐富之學校。學校規模為十幾班,校內管理維護人力有限,自2013年起,我們除了陸續調查完成校內植栽外,積極在校園裡種植了多樣的海濱植物、原生植物,除了適地適種,也容易管理維護,雖然因為位處山坡地,可種植的土地面積不大,但學校仍努力提高學校的綠覆率與生物多樣性。

    長久以來,米倉國小存在著積水、淹水、缺水及排水等問題,雖然多年來試圖解決,卻未能獲得改善,加上學校的生活雜排水主要排入淡水河,此又與學校正在進行的河川生態保育議題相關,因此在申請永續校園計畫時,「水」的課題成為計畫申請的第一優先考量。除此,夏季高溫,教室悶熱,部分教室上午還有陽光直射刺眼問題,為了改善這些問題,以提供師生健康舒適的學習環境,故將節能通風列為環境改善第二順位。

 

圖1 強降雨造成校園淹水              圖2 女兒牆設計不良導致走廊淹水         圖3排水設計不良導致淹水

圖1、強降雨造成校園淹水      圖2、女兒牆設計不良導致走廊淹水              圖3、排水設計不良導致淹水

從2015年至2017年,米倉便分別以水資源與遮陽節能為主題,連續三年申請獲得永續校園局部改造經費,同時也在過程中結合教育部、教育局及環保局等局處之經費,以及老舊校舍結構補強案,改善教室門窗,增加採光和通風,逐步改造米倉國小朝向永續友善綠校園之目標。2018年因應教育部計畫轉型,米倉國小先申請永續校園探索計畫,以收集更多的校園環境基礎資料與學者專家之意見,為次年申請示範學校而準備。

 

三、因地制宜的思考與回應─永續循環校園主題之聚焦

建築家路康曾經表示:「Let a building happen as it wants to be」是建築極致的意境,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為了適應環境求得生存,所以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構造及形式,建築物佇立在基地上,也應該因應基地特色而生。因地制宜必須回到建築物與環境本身,持續進行永續校園基礎盤點,包括:空氣、風、陽光、方位、植物、地勢、水源,甚至地方風土人文等條件等。

多數申請永續循環校園計畫的學校,皆是從現有校園和校舍著手,如果能夠邀請親師生共同參與,進行校園全面體檢,再以點線面的方式進行系統性、長遠性的校園整體規劃,這樣校園的改造,就不會只是短視的看到與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能夠深入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深刻的去發掘永續校園營造的問題與困難,解決的方法與策略,尤其這些舊建築或空間皆有其時代背景,倘要進行改造,必須掌握更多校園基礎資料,否則還是可能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輪迴,甚至解決了某個問題,反而衍生更多的問題。

盤點工作十分費時、費工,卻非常重要,擁有豐富的資料後,我們才能從不同視角進行校園環境、空間獨特點的分析,並找到「課題」,以及面對這些課題的「對策」,當然,我們也要有心理準備,沒有一個方案是完美到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

 

(一)永續校園基礎盤點與分析

為了更清楚掌握學校環境基礎資料,除了邀請親師生提出需求,結合建築師的專業,並多次邀請學者專家入校現勘提出建議,朝向下列面向進行調查、盤點與分析:

    1.學校規模與空間需求:學校自2013年至2021年,8年間從13班增加為18.5班,學生人數自280位增加至360位,約有二分之一學生來自學區外,辦學成果深受家長及社區肯定,但也必須開始面對教學空間不足情形。

    2.校本課程與教學:近年來,在教師團隊的努力下,已發展校本特色課程,例如:「河口野學堂」和「悅讀觀音山」等,並榮獲特色學校、教學卓越獎、行動學習績優學校等獎項,2021年也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編輯完成校本課程手冊。

    3.學校環境特色:米倉所在位置,除了可見山、河、山坡地,30-40公尺內有12米的高低差,短距離內看見山與河,這是其他學校不容易看見的。以榕樹下特色溜滑梯為例,即為掌握校園地勢高低差之優勢,施作串連兩個不同高低位置的溜滑梯,並成為親師生及一般民眾到訪米倉最喜歡的場域之一。

    4.基本圖資的準備與分析:校園基本圖資的調查和分析、測量圖、風向日照的模擬、校園水與綠的分布、校園規劃與配置等。

    5.學校生態資料:學校位處山與河之間,除了要有校園植物、動物盤點與記錄外,也要凸顯各類植物在生態和生活的功能,或者在環境上的特殊意義。

    6.學校可能的災害:冬天有東北季風,當風較小時,可用為風力發電,風大時,卻必須緊閉東北方向的窗戶;冬天有雨,透過雨水回收,可以減少學校用水;因為氣候變遷之故,近三年五~六月期間容易出現強降雨,造成學校後山的大量雨水流入校園,而出現短暫淹水的情形。

    7.在地文化生態:鄰近有挖子尾生態保留區、十三行文化、焚化廠、掩埋場及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等,可進行生態、文化與環保科技課程之連結。

    8.在地產業:八里在地有綠竹筍、柚子以及樹梅等產業,學校已將這些產業納入悅讀觀音山及社會領域課程中。

 

(二)學校的永續校園課題

永續環境資料盤點資料幫助我們對整個校園、校園和社區、校園和整個大環境的關係與互動,有了更清晰的輪廓,不過,為了將主題聚焦,我們必須不斷從下列面向再深入討論:

    1.山坡地:只要待在米倉一個上午,便可以從山看到河,在很短的距離可見山、河、海,人生活在其中,幾乎等於是新北市的縮影,這是米倉不同於其他學校的優勢和特色;但山坡地也可能讓學校成為暴雨的路徑、水沖擊快速釀災,以及行動不便的問題。

    2.氣候變遷與防災:米倉所在的位置,冬天有東北季風,如何防風;因為氣候變遷之故,近年也有強降雨的情形,須建立安全的水通道,不管是風或者雨,量小時對學校來說是寶貴的資源,但是過大卻容易釀成災害,因此學校必須建立兩種系統以為應對。

    3.生態資料建立:米倉國小校地大,約有3公頃,校園占地2公頃及後山約1公頃,生物多樣性豐富,學校可透過資訊科技工具監測生物(森林和野生動物)進行盤點與記錄。

    4.永續生活的雛形:生態池、濱海植物步道、蝴蝶生態園區、石雕花園、防災教室、大榕樹下、遊戲區等,是一個多元趣味永續生活學習園區,是永續生活的雛形,也是生活的小縮影。

    5.建築模式可供他校學習:學校所在的地理特性、山坡地、氣候、東北季風、夏季無雨等特性,也可能出現在新北市北海岸地區,例如:金山、萬里等,因而米倉所採用的建築模式可供其他學校參考,以彰顯米倉永續校園的示範性效果。

    6.學校面對永續課題之對策及成效可供他校參考:學校過去已累積在永續工程、課程教學、學生活動及環境教育的特色和成果,這些永續的課題也可能出現在其他學校,透過歸納與整理米倉在面對永續校園課題的對策,可提供其他學校參考,例如:雨水回收、遮陽、節能、通風、暴雨、東北季風、山坡地、生態等。

感謝教育部永續循環校園輔導團多位教授不辭辛苦到校提供建議與輔導,加入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幫助我們跳脫框架,最後我們將示範主題定位在以「水與綠」面向為主,以「資源與碳循環」、「能源與微氣候」和「環境與健康」等面向為輔,同時加入課程、科技、解說等,希望能夠彰顯米倉國小作為一個永續循環示範校園的角色、任務與企圖心。

 

四、水水米倉‧綠風校園─永續循環示範校園實施成果

整合過去幾年學校在永續校園的努力,再加上108年-109年示範學校改造成果,以及未來可持續努力的方向,建置完成「水水米倉‧綠風校園」之永續循環校園系統如圖所示,其中規劃設計手法與現地成果,可參閱米倉永續循環校園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iq97ZUQXU&t=52s

圖4 水水米倉 綠風校園 綠色地圖

圖4、水水米倉‧綠風校園 綠色地圖

(一)水資源永續利用

    1.雨水回收再利用學習區:將回收的雨水進行沖廁、澆灌、生態池以及魚菜共生用水。

    2.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學習區:將觀海樓一樓3座洗手臺的生活雜排水回收淨化再利用,並運用原生攀緣植物來營造綠遮陽,本次示範性計畫新增防蟲網,以避免蚊蟲孳生。

圖5 改善前-生活雜排水回收雨利用系統(裸露)          圖6 改善後-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加裝防蟲網)

圖5、改善前─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系統(裸露)   圖6、改善後─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加裝防蟲網)

    3.飲水機廢水回收再利用學習區:回收飲水機廢水,用以澆灌花圃,再利用原生攀緣植物三星果藤和老荊藤來營造綠遮陽。    

4.山泉水收集再利用學習區:朝陽樓後方建置山泉水收集再利用系統,用以供應菜園澆灌用水。

    5.廁所全面以雨水沖廁:【未來】可再新增凌雲樓三樓女廁、朝陽樓二樓、三樓廁所以雨水沖廁,讓校園所有的廁所全面性皆有雨水替代性供水,讓學校在水資源的永續利用部分得以更為完整。

(二)健康環境

    1.水平遮陽板學習區:建置藝文樓遮陽板,改善陽光直射刺眼影響室內環境的問題。

    2.綠遮陽學習區:從1樓花圃施作垂直式遮陽,藤蔓植物具有生態效果,綠遮陽可以阻隔刺眼陽光,提供舒適的環境。

    3.室內通風改善學習區:結合校舍結構補強,改善開窗型式為下小上大,讓過往無法開啟的氣窗可以輕易打開;加裝通風百葉及三合一通風門,即使夜間仍可持續通風,保持教室環境舒適;結合風向施作外推窗,將涼風導入室內,讓室內更為舒適。

    4.屋頂防水隔熱層設計:改善三樓禮堂的屋頂防水隔熱層,除了避免漏水危害屋頂板結構外,也能有效改善室內高溫悶熱情況。

    5.觀海樓3樓視聽教室通風改善學習區:改善開窗型式為下小上大,並加裝吸排抽風扇,透過抽吸方式改善室內通風。

    圖8 改善後-視聽教室門窗改善後   圖7 改善前-視聽教室門窗改善前

圖7、改善前─視聽教室門窗改善前               圖8、改善後─視聽教室門窗改善後

  圖10   圖9

 圖9、改善前─視聽教室室內空間改善             圖10、改善後─視聽教室室內空間改善後

    6.圖書館通風改善學習區:在鄰近生態池窗戶上方之氣窗加裝通風百葉,並考量風向將圖書館出入口斜對角改為外推窗,再於對向氣窗增置靜音吸排風扇,透過吸排,讓室內空氣保持流動,改善圖書館室內舒適度。

圖11            圖12

圖11、改善前─圖書館窗戶改善前                        圖12、改善後─新增玻璃百葉

圖13                 圖14

圖13、改善後─改為外推窗                               圖14、改善後─室外新增防雨潑沖孔板

(三)能資源永續利用

     1.教室燈具迴路改善及裝置LED節能燈具:在教室及辦公室改裝LED燈具,並調整開關迴路,有效減少用電。

     2.太陽能發電學習區:建置太陽能板,提供小羊廁所及凌雲樓走廊燈使用,減少電力使用,並讓學生認識太陽能發電。

     3.風光互補發電學習區:於風情小屋外設置風光互補發電設施,將發得之電力供應生態區路燈及風情小屋燈光,讓學生實地體會風光互補的發電效果。

     4.落葉堆肥再利用學習區:將校園內所有的落葉予以回收,放置於落葉堆肥區,除了可復育甲蟲外,也可以將腐熟的堆肥用以改良校內花圃的土壤,以利種植。

     5.手工藝、木工創作:將校園內的枯枝、樹葉收集起來,結合創客課程、家長會長的木工創作等,營造校園美感環境。

(四)防災規劃

    1.防災教室:結合教育部防災教育一、二、三類計畫,建置防災教室,提供學生及社區學習使用。

    2.藝文樓排水分流學習區:觀海樓和藝文樓交界地面因為排水設計不良且有不同材質地面,雨天除了淹水,還容易溼滑造成危險,藉由水管分流、溝渠的建置與改管等改善措施,減少淹水情形,同時將不同材質的地面予以整平,兼具安全與美感。

圖15      圖16

圖15、改善前─藝文樓地面改善                      圖16、改善後─藝文樓地面改善

    3.生態池入口步道改善及入口意象:原有的生態池園區入口步道崎嶇不平、略有迂迴和坡度,地磚每每遇雨即十分濕滑,不宜師生及社區民眾行走,透過重新整地鋪上透水磚,改善原有崎嶇及濕滑情形,並以在地柑橘鳳蝶生態營造具生態美學的入口意象。

圖17      圖18

圖17、改善前─生態池入口高低不平         圖18、改善後─生態池入口路面平整

圖19      圖20

圖19、改善前─步道崎嶇不平不利行走   圖20、改善後─平坦的生態步道

    4.生態步道改善:移除原有的高低不平的石階,鋪設枕木和碎石,行走更為舒適安全。

    5.凌雲樓淹水改善:凌雲樓因為女兒牆設計不良,每逢下雨,走廊積水溼滑,甚至淹入教室,造成不便與危險,透過防雨遮陽系統之設置,改善風雨帶來的災害。

圖21               圖22

圖21、改善前─凌雲樓淹水嚴重     圖22、改善後─防雨遮陽系統

(五)生態環境

  1. 種菜體驗區:於朝陽樓前方設置農事體驗及手作區,讓學生動手體驗種菜趣。

  2. 生態池:結合雨水回收系統,營造生態池,內有豐富的水生動植物可提供師生學習。

  3. 校園棲地營造:於校園內廣植原生植物和濱海植物,提供師生進行觀察探索。

  4. 小森林探索區:原有的樹屋平臺因長年使用,已呈現嚴重腐朽狀態,本次計畫將原有的樹屋區危險的木平台予以拆除,設置教學用平台,其餘改為探索步道,鋪設木屑或碎石,提供師生進行生態教學體驗。

圖23    圖24

圖23、改善前─樹屋平台腐朽嚴重              圖24、改善後─自然生態探索教學平台 

(六)解說系統規劃與設計

  1. 米倉環境監測系統:申請與運用水利署補助經費,除增置雨水回收桶(全校共可回收51噸)外,建置環境監測系統,用以統計及分析本校雨水、自來水、電力使用、溫濕度及空氣品質的數據,以提供師生教學使用。

圖25

圖25、米倉國小校園環境監測站

  1. 綠地圖:將永續循環校園各項設施據以繪製成綠活圖,提供師生、訪客及社區民眾可以按圖索驥找到學習區。

  2. 解說板:結合學校原有的7面解說板,加上本次示範計畫共設置10面看板,可提供校內師生、訪客及社區民眾自主學習。

圖26
圖26、通風設計解說板

圖27
圖27、遮陽設施解說板

  1. 米倉校園VR導覽:提供未能到米倉參訪的國內外師生及社區民眾,可以透過VR認識米倉永續循環校園及線上學習。VR網址:https://ssl-api-makar-apps.miflyservice.com:8000/cd/?uid=mtes&pid=449c6810ace140ceb96524688a585c7e&openExternalBrowser=1

圖28

圖28、米倉VR校園導覽

  1. 繪本:米倉師生投入一年時間,將校園海濱植物生態、水資源再利用系統、淡水河保育、八里在地人文等,以繪本方式出版了:「海濱之花我朵綻放」、「米倉尋寶記」、「哪裡是我的家」和「小水滴的旅行」,並作成電子書,可放在網站上提供教學使用。

哪裡是我們的家high_頁面_01.jpg   水的旅行high_頁面_03.jpg

圖29、水的旅行                              圖30、哪裡是我們的家?

米倉尋寶記 high_頁面_03.jpg   海濱之花朵朵綻放 high_頁面_01.jpg

圖31、海濱之花朵朵綻放               圖32、米倉尋寶記

  1. 翻翻牌:建置於生態池的翻翻牌,可以不定期設計主題,學生可以動手翻動認識生態,學習與趣味兼具。

五、結語

永續循環校園示範學校計畫完成,不是結束,而是示範學校角色與責任的開始,尤其能夠落實與深耕課程與教學,才是真正的永續,也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此外,透過多元管道傳達永續循環校園也有其必要性,除了可以幫助更多學校和社區朝向永續發展努力外,也是積極落實永續示範學校的社會責任:

    (一)將校園局部改造的理念、價值、遭遇問題、改造歷程、困難、解決思考與方案、批判與未來省思等,透過「故事」,以文本、數位科技等方式具體呈現,以提供其他學校思考校園改造時的參考。

    (二)開放學校空間作為社區中小學及社區鄰里環境教育學習場域,以傳達永續循環觀念,並且鼓勵其他學校及社區思考各校遭遇之問題,思考校園局部改造可行方案。

    (三)統整規劃環境教育課程方案設計、解說動線和系統等,做為國內外中小學、社區永續環境教育示範場域,提供參訪團隊依其需求選擇和學習。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