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疫情下的防災教育與訪視

疫情下的防災教育與訪視

文、圖:新北市建國國小 林建能校長

最近地震時,在FB、LINE都會看見家長PO文,他們家的小孩如何迅速確實做好避難「趴、掩、穩」的動作,足見國小及幼兒園學生在這幾年來的防災教育推動下,已有一定的成效。相信這些學生未來進入國高中或是社會,一定能帶動防災教育向上生根。

以前的教科書常常強調「人定勝天」,相信科學的發展能讓人類征服大自然,因而過度的開發和使用石化能源,造成氣候異常,近年來常有大規模的天災產生。台灣防災教育不僅只有地震的防災,應該要重視大自然的災害,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是教育的重點。

 

  1. 防災教育的重要性及各教育階段的重點

馬英九總統於民國99年救災時表示:「未來天災不會少,將來愈來愈極端化。」強調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們要有充分的暸解與準備;行政院長江宜樺於民國102年也強調「防災須重於救災,而離災更優先於防災」,是防災教育的重要指引。

近年來,教育部推動「建構韌性防災校園」,從提升校園師生防災素養著手,建構師生安全的學習環境。著重「安全的學習設施」、「災害管理」、「降低風險與耐災教育」。「韌性建構,防災校園」在各教育階段均有不同的教育重點:幼兒園著重「安全意識」,國小則是「懂災害、會判斷」,國中「能自救、會互助」等,如右圖。這些原則無非是要運用教育的手段來推動「以判斷原則取代標準答案」之防災教育觀念。

1

 

  1. 災害的特性及預防的重要性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繁。台灣的地震是屬「活動斷層」,不久的將來都有可能發生錯動的斷層(陳亮全等人,2008)。但是,台灣災害的種類不是只有地震,而是有不同的類型,因此防災教育並不是只有防震教育。一般對於災害分類有下列幾個類型:

  1. 地質災害:地質作用所產生的災害,如:火山、地震、土石流、山崩。

  2. 天氣災害:短時間的大氣物理過程產生的災害,如:雨災、風災、雪災、雷擊。

  3. 氣候災害:氣候異常所產生的災害,如:全球暖化、熱浪、旱災等。

  4. 生態災害:毒災、傳染病(新型冠狀病毒等)、沙塵暴、火災(森林大火)等。

  5. 天文災害:流星體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太陽風暴災害。

  6. 水文災害:如洪災等。

這些災害並不一定是單獨出現,有時候會同時呈現,加重對國人的影響:例如今年年初的乾旱加上新冠肺炎的入侵,缺水和手部清潔的兩難抉擇,大大影響台灣人的生活。

目前,台灣所面臨的災害大致有地震、淹水、坡地、海嘯、輻射、人為等災害,並不是一般普羅大眾認為的地震避難演練。其實其他可能的災害潛勢都應該進行相關演練和教育。學校繪製「校園防災地圖」原則仍以地震災害為主,至於其他災害疏散避難,則標註因應原則。如地震災害為先避難,再疏散;淹水災害為垂直避難;海嘯災害為往高處避難、土石流災害為預防性撤離;另一方面提醒學校需透過災害潛勢調查或歷史災害紀錄,了解任一災害潛勢的可能影響區域,規劃避難疏散路線及避難收容處所。

天然災害影響我們平時的生活,社會脆弱性(社經人文的災害)近年來也影響防災教育的推動。新北市腹地廣大,近年來人口結構變化,經濟弱勢的家戶比例越來越多,財力開始趨於脆弱(楊惠萱等人,2013),在災害來臨時會有不同影響(家庭生活、學習場域、社會生態等),有其潛在影響,在學校之外的防災教育,勢必同時來關注經濟弱勢家庭的防災不利因素。

 

  1. 防疫期間學校的防災教育

災害的特性是複雜及不可預期,更不會因疫情期間災害就不來。但是學校及家庭卻能藉由防災教育來應對災害,將災害的損傷減至最小,並在最快的時間內讓校園復原至能上課的狀況,有下列幾點需注意的地方:

  1. 平時做好基本的避難動作

目前學校的避難動作仍以地震災害為主,地震的標準避難動作含避難和疏散兩部分。雖然疫情期間無法做大規模的避難疏散。但是,各班級仍可演練避難動作。地震警報響起時先避難—趴、掩、穩,各班級確實做好,疏散時以班級為單位,孰悉疏散路線。 

  1. 各類型災害的防災預備演練

學校也可趁疫情期間,進行其他災害類型的演練。例如:淹水時的垂直避難動線,及淹水時的上放學情境,家長接送演練;有些學校可能會面臨海嘯災害則演練往高處避難的疏散,山區或是有土石流災害為害的學校進行預防性撤離的演練。

  1. 演練時符合當時的防疫規定

防疫期間的防災演練需符合防疫相關規定,會隨著疫情的發展做滾動式修正。因此,避難疏散時,可分年級、年段或是各班進行疏散,多元方式的進行,讓學生體驗不同方式的疏散集結。

  1. 認識校園防災地圖及繪製家庭防災地圖

在學校的防災教育需讓學生學會觀看防災地圖,從防災地圖的訊息,了解學校的避難動線、可用資源及避難原則。當學會看學校的防災地圖後,校外教學或是畢業旅行時,也能看懂場所的防災地圖,做好自保動作。也可以教導學生繪製自己家裡的防災地圖(地震、火災),和家人討論避難疏散的路線和原則。

  1. 應變組織的災害兵棋推演

如果疫情較為嚴重時,連一個班的疏散演練都有困難時,學校也可進行應變組織的災害兵棋推演。一般學校防災演練時最困難的部分是照著腳本念臺詞,中間若有一個環節有差錯或是沒有念到,則會卡住不順。因此,應變組織成員一起做兵棋推演,設定學校可能發生的災害或是狀況,應變組織一起討論,不看腳本的回應及緊急應變,也是很好的防災演練。

 

  1. 防疫期間的家庭防災演練

災害的發生並不一定都會在學校,家裡、公共場所或是戶外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學校外的防災教育一樣重要。建議做到下列幾點:

  1. 地震:平時做好趴、掩、穩的避難動作,家長帶領學生熟悉社區的避難疏散路線,緊急事件時不搭電梯等,都是在家可做的防災演練。

  2. 火災:全家人可以一起繪製家裡的火災防災地圖及避難原則。家裡需備妥滅火器,還必須裝設「住警器」,家人共同瞭解警報的聲響和處理機制等。

  3. 兵棋推演:到公共場所需先看防災避難地圖或是標示,必要時家長帶領學生做現場避難的兵棋推演,熟悉避難的原則等。

 

  1. 疫情期間的防災基礎建置學校訪視

疫情期間最困擾學校的事情,應該是基礎建置學校訪視時的避難疏散人數問題。參考原則如下:

  1. 實體:依照防疫規定的上限人數,進行分流疏散,平時演練時就進行影片拍攝或是拍照。訪視不是增添學校困擾,而是藉由外部的視角檢視學校防災教育的盲點。

  2. 線上:若是疫情嚴峻不適合外部人員進入學校,則可進行線上訪視,審查書面文件及觀看避難疏散影片,必要時可進行兵棋推演的演練,都是不錯的選擇。

 

  1. 結論

台灣是天災頻繁的地區,災害不會選擇時間或是地點,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防災的意識,和懂得災害類型進行避難疏散。各級學校都有其防災教育的基本任務、素養教育,家長也應在家裡推動防災教育。平時做好防災預防,災害來臨時就可減少一分的傷害。

 

3

4

2

仁愛國小特教班老師協助學生避難動作

仁愛國小特教班老師在集結區安撫學生

集美國小進行第一次線上訪視

D:\建國國小\校長\防災輔導團\110年度\基礎建置訪視\第二次\仁愛國小\照片\DSC_5263.JPG

5

4

雙城國小對傷患進行檢傷和標示受傷部位

雙城國小於防災演練時設置簡易廁所

雙城國小演練發言人對媒體發言

*參考資料

陳亮全、李清勝、游保杉、游繁結、溫國樑、歐陽嶠暉、蔣偉寧、林峰田、黃宏斌(2008),生活防災。國立空中大學。

楊惠萱、李香潔、陳怡臻、陳淑惠、張靜貞(2013)。國家災害社會脆弱度指標 (SVI) 歷年趨勢評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101-T12。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