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防災素養課程設計與教學

文、圖:新北市永平國小 唐永安校長

在談防災素養課程設計與教學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目前防災教育面臨的困境為何?長期以來大家普遍認為防災就是做演練,做了演練就是做好防災工作,似乎不斷進行演練,學生就能擁有在災害來臨時的應變能力,但真的是這樣嗎?仔細思考這樣的觀點是禁不起考驗的,災害的樣態多元而且應變時間多半很短暫,因此要在面對災害時能夠正確且迅速的做出適合的決定與行動,絕對不是一年2次演練可以達成的,我們必須要在防災課程學習上做出更多努力,以下幾點提供大家參考。

一、建構防災的課程地圖與地位

在108課綱的架構之下,除了領域課程之外,各校均有極大空間架構自己學校的校訂課程,因此防災學習課程除了一般學校常會進行的融入領域之外,也可以考慮設定為獨立主軸貫穿一至六年級,成為校訂課程的一部分,以一整學期來思考,可以是每周1節或是2節,成為連續式課程,也可以是每學期規畫2節、4節等,成為主題式課程,確立防災課程地位。

以永平國小為例,永平國小將防災設定為校訂課程,一至四年級為每學期2節,高年級則是每學期4節,各年級可以就一般性災害主題課程以及在地型災害進行適當安排,讓學生在一至六年級的學習歷程中,能夠擁有完整的防災課程學習。

    另外學校在建構防災課程時應該要全盤進行思考,以防災學習地圖的思維將宣導、演練、參訪、體驗、主題式教學、融入式教學等相關防災學習全部納入學習地圖中,並將其課程化,把宣導、演練、參訪、體驗等活動賦予學習意義,對於學生防災課程學習才能更具有教育價值。同時我們也能透過防災學習地圖的建立與檢視,了解哪一種災害是學校著墨較少的,可以再適度引進資源或課程加以充實,避免闕漏。

防災課程

二、對防災教育進行課程慎思

12年國教重視認知、能力、態度總和式的素養導向學習,因此無論是學習地圖中哪一個區塊,在設定好年級以及災害項目後,可以嘗試先進行知識概念分析,特別是防災學習最終是要養成學生的防災生活素養,我們期待學生在課程中要有正確、適齡以及完整的知識學習,同時也要學習臨災時正確的操作行為,最後也要在課程中形成單元中應該有的重要概念及態度。

以下舉三年級的防災性訂課程中的「快要淹水了嗎?」及「虎頭蜂躲在哪?」為例,在進行課程設計之前,先完成知識概念分析如下圖:

分析表格

教師在課程設計之前完成知識概念分析,除了能幫助自己對該防災課程主題有完整的認知,避免重要概念疏漏,同時也能幫助教師在設計時對學習內容進行清晰的脈絡安排,不至於過度發散,導致學生無法形成重要概念,最後也能在設計時來回勾稽是否設定好的內容向度都已在課堂中達成。

三、防災課程設計的幾個重要提醒

我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通常老師會在課程中落實自己所重視的課程設計概念,例如同儕學習、體驗操作、合作探究、統整發表等不一而足,這些概念的運用對於課程的良莠具有影響,但防災教育因為有其獨特性,以下就提出幾個防災課程設計中需要特別考量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一)幫學生建立災害情境經驗

我們在規劃素養導向課程內容時,原則上會先思考如何將要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串聯,一般而言要引起學習動機的做法,不外乎是導入學生習以為常卻未必是正確的經驗引發學生懷疑,或是利用學生生活經驗中經常看到但沒有注意卻具有關鍵影響的細微之處,利用這些素材來引發學生興趣並開啟思考學習的大門。

不過防災教育有一個迥異於其他學科的特性,就是多數重大災害是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的,特別是強烈地震、火災、溺水等會危及性命的災害,換句話說在教學上是沒有直接經驗可用的,這時候教師不能忽略這個事實直接就認定學生會懂。當然我們也不希望這些災害發生在任何一位學生身上,但我們仍然應該透過課程設計的手段,在風險可以控制的前提下為學生創造經驗,以模擬、擬真的情境來輔助學生學習,讓學習能夠進行。

以交通事故的防治為例,大客車、貨車對於學生安全的威脅大,因此內輪差的教學是很多學校的學習重點,各監理所也會請學校提出申請,安排大客車到學校進行體驗,這就是一種經驗的創造;學生甚至於可以在這樣的情境中,自己坐上駕駛座以駕駛者的眼光來看周遭環境,知道有些地方是駕駛無法看到的死角,這樣的經驗營造甚至於是遠超過學生真實生活經驗的,對於學生的學習有深刻且長遠的影響。

  內輪差體驗

內輪差體驗活動利用顏色標示駕駛視線死角

(二)透過操作式學習提高自主學習意願

如同前面所述在知識概念分析中,防災課程中有許多程序性的知識,諸如趴掩穩、判斷淹水高度的方法、生物災害應變方法、避免雷擊的方法等,防災課程基本上都具有可操作的元素,操作與樂趣是國小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很重要的因素,這些程序性知識代表著操作性相對高,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善加運用讓學生透過操作去理解知識所隱含的原理原則。

操作式學習必須動用身體的多重感官,因此也有助於知識點的記憶,尤其是災害來臨時有些應變行為經常都是直覺式反應,甚至是違反直覺的反應,如果平常透過練習或是操作,在災害發生時除了大腦的判斷之外,身體的記憶也能協助自己做出應變動作,同時提高準確率與應變速度,對於安全的確保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重視思考判斷能力的養成

在教育部防災校園建置專案裡,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習目標是「懂災害、會判斷」,跟一般領域的課程特質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災害的情境其實是相當多元的,即使是情境接近的災害,應變的做法可能也會大相逕庭,例如同樣是在家中房間睡覺時覺察到火災發生,因為每一家每一戶的隔間配置不一樣,到底是要關門求救或是離開火場逃生也許就會不一樣,需要蒐集更多環境資訊才能做出判斷。

因此讓學生懂得每一種災害的重要特性,並且在課程中針對不同情境做出體驗與討論,以緊急避難包而言在不同的需求情境下,內容物應該就要不一樣,課堂上也許可以針對每一種狀況--例如居家、登山、溯溪、海泳,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分別在緊急避難包中放入什麼物品,但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協助學生歸納出緊急避難包內容物應該隨著情境不同而有所差異的概念,接著在各種情境中應該思考預判有可能遇到那些災害,並依據這些災害預想去準備對應的避難物品。

在一堂登山避難包的防災公開課中,課程設計讓學生透過影片、文本了解登山客在山難時的狀況,之後分組討論思考在登山的情境中,有可能會面臨什麼困境?同時在物品清單中挑選要攜帶的物品並說明原因,最後從各組學生的說明中,教師協助學生歸納出在山難時能否脫困最關鍵的三個條件為溫度、飲水及食物,得出「333原則」--失溫不能超過3小時、缺水不能超過3天、沒有進食不能超過3周,最後再以能夠保溫的大型塑膠袋進行體驗,增加課堂趣味。課程中最重要的概念學生能穩固建立,防災的素養才能達成。


電風扇

以電風扇搭配塑膠袋,模擬高山保溫體驗

四、課堂學習能遷移才是真素養

防災是一門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受到檢驗的學問,沒有人可以肯定的說我一定都能平安無事不用準備,平常的學習很可能就是災害來臨時能否確保安全的關鍵。防災素養是全面的,要能夠有足夠的災害知識,也要具備有臨災應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重視防災的態度,態度是在學習歷程中養成的,讓學生有問題意識,知道學習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同時也在課程中透過自己或小組思考歸納出概念或原則,根據概念原則進行操作或演練,輔以教師對於防災教育的正面積極態度,學生重視防災的態度才能養成,防災生活素養才會形成。

素養就像是彗星一樣,彗星在靠近太陽之前它其實存在,只是我們沒有感覺它在,只要防災教育能夠落實而且有效實施課堂教學,不要流於形式,當災害發生時猶如彗星靠近太陽時,學生素養就如明亮的彗尾一樣會展現出來。

 

結語

新北市各級學校的防災教育工作在學校的努力以及防災輔導團的協力推動之下,一直是各縣市的領頭羊,防災工作也從早期的僅重視演練,到現在已進展到逐步重視防災教育的課堂教學。新北市防災輔導團也在課程與教學上多所著墨,透過團員的防災公開課累積課堂實踐經驗,在入校輔導時提供學校做為參考,希望能透過完整的學習,讓學生的防災素養能有效提升。



歸類

 
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及發表

透過討論協助學生進行因素歸類,獲取概念

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及發表,以他人經驗擴充自己的知識範疇

01
 
02
 

利用操作幫助學生對學習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提供視覺化教材,協助學生思考逃生動線規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