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食農好好玩!做有感的食農教育

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員、新北市信義國小教師 陳韻如

 

「教育真正目的,不在於教師完成某種活動,而在於學生的行為範型中引起某種重要的變化。」~泰勒

 

如果能善用節慶、節日以及周遭發生的現象進行隨機教學,常可結合生活令學生印象深刻,學生因了解而不害怕,甚至產生繼續研究的興趣。以下是筆者班上師生同樂的案例分享。

 

事件一、「哇!打雷了!」孩子別怕!打雷就好像是大自然「在幫植物施肥」哦…

今年(2020)梅雨鋒面結構完整,水氣充沛,接近中午突然狂風大作,一陣超大雷雨出現…於是班上有小朋友因久違的雷聲嚇得驚聲尖叫,花容失色,而我則因忙著拯救在花台上被瞬間的強風驟雨打趴的植物而被大雨淋得濕漉漉。事後我順著梅雨和「霉」雨上了一堂水資源和氮循環的課程。

我提到大氣中有約五分之四的氮氣,氮氣是一種穩定的氣體,只有轉化為含氮化合物才能夠被植物利用。適量的氮肥會使植物的葉片又大又綠,而通過閃電可以將大氣中的氮變成化合物的形態,隨著雨水降下,可供植物使用,約占自然固氮的10%。而自然固氮的另一個方式是靠微生物協助:即豆科植物的根瘤菌,通過微生物體內的固氮酶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含氮化合物,可供植物使用,約占自然固氮的90%。如果氮不足時植株生長矮小,分枝少,葉色變淡,呈淺綠或黃綠,色澤均一,尤其是基部葉片。小朋友就類化這次他們在自然課種的小白菜看起來矮矮小小,葉子淺綠,就很像缺了氮。

學生課後分享心得表示:大自然真的很神奇!所以,孩子們,下次打雷了別怕!因為打雷就好像是「大自然在幫植物施肥」哦……

 

事件二、「老師~~真的好熱啊

夏至前後的天氣只能用「熱爆!」來形容,恰逢隔壁班導師分享了一帖好玩又消暑的良方,於是跟班上的小朋友著手進行試驗了一下:先取新鮮切碎的薄荷葉加入冷開水中浸泡,浸泡3-5小時。果然,薄荷葉泡水後噴於四肢或臉上能明顯感受到的薄荷清涼感,並能維持比只噴水更久的時間,瞬間暑氣全消。原來薄荷是一種常見的藥用植物,而薄荷的莖、葉具有特殊的辛辣與清新味道,使用後會帶來的涼感,讓薄荷葉除了可泡茶食用外,意外也成為這次飆高溫的消暑聖品(心理作用大於實質效益啊)!

疑似缺了氮的小白菜

02原本泡茶食用的薄荷葉意外成為噴霧消暑聖品

疑似缺了氮的小白菜。

原本泡茶食用的薄荷葉意外成為噴霧消暑聖品。

 

學生課後日記心得分享

學生課後日記心得分享

學生課後日記心得分享。

 

從校園食農教育“3R”邁向永續農業

根據FAO估計,每年全球有3分之1的糧食產量在收穫或製造後丟失或浪費在商店、家庭和餐飲服務中。「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更指出「將浪費的食物掩埋」絕不是唯一的方法,回收利用作為動物飼料、生物分解處理、厭氧消化、堆肥等,循環再利用才是解方!

透過這種循環再利用、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理念,就是減量化(reduce)、再使用 (reuse)和再循環(recycle)的“3R”原理,校園內可以從減少食物浪費與剩食開始。而面對剩食(廚餘問題),我們可以做的是減量(減少剩食)和回收(製成堆肥)。

筆者認為校內的營養午餐就是很棒的切入點,從蔬食日的低碳均衡飲食教學,到剩食的議題,再到食品安全的產銷履歷青菜、友善環境農法的有機青菜的介紹。最後則利用一周2次水果供應日進行生廚餘堆肥的回收循環教學(永續農業)。活動內容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2項指標的「消除饑餓」,讓孩子從關心環境、均衡飲食到了解食品安全,透過實踐行動讓物質循環得以再利用,一起守護地球環境。

然而,以筆者的經驗發現:在推廣堆肥時最讓人退避三舍之處,就是過程中蟲子多或有不佳的味道,由於筆者服務的學校非自立午餐,所以能取得的生廚餘大部分是果皮或吃剩的水果,於是就近在走廊利用早期衛生組廢棄閒置的資源回收箱進行水果堆肥推廣。就近在走廊的好處是不論操作、教學、觀察都十分即時方便,也因此顛覆了堆肥容易孳生蚊蠅或有異味的刻版印象,目前堆肥箱已由2箱增至5箱,供應班級花台植栽土壤汰換綽綽有餘。

堆肥箱放置走廊並無孳生大量蚊蠅或有異味。

就近在教室觀察紀錄水果廚餘轉化成堆肥的過程。

利用透明塑膠罐裝入果皮廚餘後倒放盆栽中可讓學生親眼目睹水果廚餘轉化成堆肥的過程

就近在花台也放個大一點的透明塑膠罐,觀察紀錄水果廚餘轉化成堆肥的過程

堆肥箱放置走廊並無孳生大量蚊蠅或有異味。

就近在教室觀察紀錄水果廚餘轉化成堆肥的過程。

利用透明塑膠罐裝入果皮廚餘後倒放盆栽中 可讓學生親眼目睹水果廚餘轉化成堆肥的過程。

就近在花台也放個大一點的透明塑膠罐,觀察紀錄水果廚餘轉化成堆肥的過程。

 

09這種開放式罐子方便隨時添加果皮,但建議放不易滋生果蠅的柑橘類果皮和香蕉皮。 

 09-1這種開放式罐子方便隨時添加果皮,但建議放不易滋生果蠅的柑橘類果皮和香蕉皮。

這種開放式罐子方便隨時添加果皮,但建議放不易滋生果蠅的柑橘類果皮和香蕉皮。

另一個落實校園循環經濟的實例是桃園中平國小校園循環經濟--廚餘黑金--義賣堆肥土。該校的創舉更獲得自由時報專訪報導;劉雲傑校長分享時提到:簡單的來說,「校園循環經濟」就是實踐《能資源永續利用》的理念,減少校園廢棄物;我們將校園「惱人落葉」和「午餐廚餘」進行堆肥處理,腐熟後的肥料可以用來:

(1) 進行有機農場施肥,師生享用無毒蔬菜。

(2) 600克簡易包裝,做成伴手禮作為:

A.校慶義賣,扶助弱勢學生。

B.校際交流外賓伴手禮,或是分享校內員工、社區志工家長,推廣校園循環經濟。

(3) 作為學校葵花金點奬勵學生的禮品。

 學生動手操作堆肥過程(生廚餘上覆蓋一層需要增加有機質的泥土後再蓋回儲存蓋,反覆進行過1-3個月即可開箱取土

堆肥土明顯呈色較深

新舊土混和後再進行種植

學生動手操作堆肥過程

(生廚餘上覆蓋一層需要增加有機質的泥土後再蓋回儲存蓋,反覆進行過1-3個月即可開箱取土。)

堆肥土明顯呈色較深

新舊土混和後再進行種植

 

 13用果皮堆肥土新種植,葉片明顯大於右邊母株

14落葉廚餘變黑金,有機食農助弱勢 

左邊的左手香摘自右邊,並用果皮堆肥土新種植,葉片明顯大於右邊母株。

落葉廚餘變黑金,有機食農助弱勢,想了解詳情參閱媒體報導

(資料和照片摘自桃園中平國小校長劉雲傑臉書)

果然有肥沃的土壤才能種植出肥美的農作物,我們用果皮廚餘做堆肥的土壤,種出來的油菜,小白菜真的長得又肥又快,但小朋友卻發現蟲蟲大軍入侵,分享了我們的成果。尤其是看到紋白蝶幼蟲吃菜的速度驚人!他們又急又怕!勇敢的小孩索性當起「抓蟲大隊」,然而蟲蟲數量實在太多,終告失敗。不過這也讓小朋友意識到:要種出漂亮的菜確實不容易。我當然不能放過如此絕佳機會,馬上分享了營養午餐中產銷履歷青菜、友善環境農法的有機青菜的介紹,讓食品安全的概念在他們的腦中萌芽。

為了解決蟲蟲問題,我們發現:利用天然友善環境的資材也會有不錯的防治效果,例如辣椒水,建議材料為:朝天椒(越辣越好)4根,蒜頭3個,全部切碎後加水150ml,浸泡7-10小時。據報導,辣椒水對蚜蟲、鱗翅目幼蟲的防治效果還可以,但對甲殼類害蟲和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卻不顯著。
相關資料可參考網址:https://kknews.cc/agriculture/lqygmng.html

當然我們也出動了蓋紗網防蟲和鳥食,效果也很不錯。春天蔬菜覆蓋紗網使地溫增加2℃左右,而夏天覆蓋網紗可以使低溫降低2-3℃,都可以營造更適合蔬菜生長的溫度;紗網會使光強降低,這樣一來,炎炎夏日蔬菜就不會受到日灼。紗網覆蓋後蔬菜生長的更好,植株更健壯,病蟲害比較少。
相關資料可參考網址:https://kknews.cc/agriculture/xz82j49.html

菜蟲讓學生無菜可收成

蓋紗網防蟲和鳥食,效果很不錯

菜蟲讓學生無菜可收成

蓋紗網防蟲和鳥食,效果很不錯。

自製辣椒水

自製葵無露建議稀釋後再使用

自製辣椒水

自製葵無露建議稀釋後再使用

 

筆者也在班上介紹了桃園中平國小使用的生物防治法—請獨居蜂來幫忙除蟲!班上的小朋友覺得十分新鮮有趣。根據劉雲傑校長指出:小朋友們發現菜蟲實在是太多了!農園志工也是抓蟲抓到快手軟! 於是利用廢棄課桌椅,在農園裡搭建「校園蜂旅館」,吸引獨居蜂入住,讓獨居蜂幫忙抓蟲!有些獨居蜂像《蜾蠃》專挑特定的毛毛蟲來餵食幼蜂,使用天敵來消滅田間害蟲稱為《生物性防治》,這個方式值得推廣,可提供推動食農教育的學校參考!

校園蜂旅館

校園蜂旅館

照片與相關資料摘自「走出課室/師法自然(No Child Left Inside)」

教育部綠色學校環教新知109年7月號 獨居蜂生態介紹

在校園種菜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影響收成的介殼蟲、紅蜘蛛和蚜蟲。在未發現這些蟲前可以使用辣椒水噴灑預防,有不錯效果;但一旦發現量大時就需要使用「葵無露」,試驗結果顯示它對介殼蟲、紅蜘蛛和蚜蟲有明顯的抑制效果。製作材料:100%葵花油9份、洗碗精1份,例如45ml的葵花油加入5ml的洗潔劑,二者混合後裝在寶特瓶裡,用力搖晃充份乳化, 變成白色濃稠的流體,等到要用時再加水稀釋即可。使用時稀釋500倍是防治,200倍則能驅蟲,如果想要更有效的蟲害防治,可再加入稀釋800倍的辣椒酵素噴灑。
相關資料可參考行政院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總之,在氣候變遷日趨嚴峻之下,不管是規劃環境教育、低碳教育或食農教育活動課程,都需要有跨域整合的思維,我們通常比較強調碳的循環,然而氮卻是植物組成的重要元素,適量使用可以使植物葉片又大又綠,更可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有助於提高農業生產力,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期盼透過食農教育” 3R”的循環再利用行動,一起邁向永續農業,守護地球環境。

回上一頁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