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沒有「代溝」的語言—寄情自然

許毅璿 /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寄情自然,與親子共享一種沒有「代溝」的語言。

       高科技、高經濟是誘人的產物,不可逆地驅使人類走向工業、技術、財富、資訊快速膨漲、瞬息萬變的世界潮流裡。每天有千百萬人趕著擁擠的車潮、分秒必爭上下班的時間、精打細算賺進的金錢……,緊張忙碌一天之後,拖著無神的雙眼與疲憊不堪的身驅回到家。此時,等候在家的小孩,並不懂大人世界的忙碌為何,只渴望該有的關懷。人類並不是天生就適應生存在這種都市環境裡,這樣的生活模式是近代以來才習得相傳,而我們也都不自覺地加入這般訓練下一代的行列中,教導他們這樣的生活才是最有利於生存的法則。但是,這樣做真得對嗎!?

 

 

 

 


 

國立台灣博物館中的媽媽與孩子們認真地聽著生物多樣性的故事。

現代人的家庭中經常出現一種現象—代溝。代溝是指兩代人之間對於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差異;就表面而言,其是不同世代對同一事物因看法不同而產生溝通不良的現象;就本質而言,它實為外在社會環境造成兩代人有著不盡相同的經歷,使得兩代人因生理變化而連帶產生不同的心理與行為反應所致。若要牽強地說,代溝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或許沒有人會否定;但是,如果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如今日急遽變化,或者在社會的價值觀當中能夠留有人類祖先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不致使外在環境變化無常,那麼,代溝的問題便不會如此突顯!

 

 

 

 


 

孩子們喜好大自然的天性在他們的行為上顯露無遺。

據日本一項調查發現,現代兒童在自然環境中活動的機會比起父母的孩童時期明顯較少,約達91%。並且,對於兒童減少親近自然而視為問題者佔80%以上。現代青年甚少與自然接觸的原因,除了因室內活動及科技產品(如電視、電腦等)遊戲機會增加外,最大的癥結仍是因為所居住的環境變化太快,隨著社會以經濟為主導的價值薰陶下,為人父母慣於忙碌生活,而忽略培養下一代親近與體驗自然的能力。因此,愈來愈多的孩童喪失了能在草原上盡情奔跑、在森林裡探索野生物,以及在居家附近感受行道樹的生長傳奇,而對自然一無所知,甚而對於孩童智力、創造力及性格的發展連帶有所阻礙。

 

 

 

 

 


『走向自然並不困難;大自然的情趣就在身邊,無需遠求。 』

 

晴天的積雲變化萬千,時常仰望天空,你會懂得雲彩所透露的訊息。

週休二日是特別為現代人所設計的休兵日,如果全家人去膩了百貨公司、看慣了空洞的綜藝節目,或者不忍見到孩子和電腦戰士纏鬥一整天,那麼就請抽空走一趟公園或鄰近的田園風光吧!當你帶孩子拜訪城裡的博物館、欣賞路旁的行道樹,或者去野外踏青時,你會發現,孩子們喜好大自然的天性會在他們的行為上顯露無遺。人們渴求接近自然的欲望從來沒有因為住在都市裡被抹煞盡失。

 

      

 

 

 

 

 

 


 

        「親近自然」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最簡單的是帶著孩子們仰望天上的雲彩、觀察不起眼的小花,傾聽它們無聲的語言,你將在平凡中發現神奇。另外,親子一起參與政府部門、地方團體舉辦的自然觀察研習營,從瞭解這些組成自然環境的要素(地質地形、動物、植物、環境變動等),到體會這些自然要素相互間,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你將使生活充滿樂趣,更能與親子共享一種沒有「代溝」的語言。 

親近自然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

也是一種家庭哲學。

自然近在咫尺,自然之趣就在身邊,

無需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