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廁所環境問題多,孩子不愛上廁所(網路新聞)

小學生待在學校的時間長達4~8小時,學校環境直接影響學童的健康。《康健雜誌》調查顯示,國小廁所的衛生及安全是最需要改善的地方。高達68.81%的國小學生不喜歡在學校上廁所,主要原因有廁所不乾淨及擔心廁所裡有壞人,使得有些孩子寧願忍尿、忍便,挨到放學回家才解放。


蹲式與坐式馬桶

  有一段時間常常看到坐式馬桶上的左右邊緣上有鞋印,不想而知是有人站在上面上廁所,居然將坐式馬桶當蹲式馬桶用,真教下一位使用者不知如何是好,坐也不敢,站上去又不對。這種錯誤的使用方法,也許是一種設施上的缺失,如果公廁內都備有馬桶紙墊,或許這種情況就會沒有了;不過這次公廁調查中還是發現有一、二件此類狀況。但話說回來,我們也看到一些廁所中的衛生紙架旁貼有標籤:「請不要將衛生紙拿走」,相信「有心人士」不但會拿走衛生紙,馬桶紙墊也會照拿不誤的。

學校

  很多學校廁所的建築新舊不一,規格也不同。新的校舍廁所內的設備也新,空間也大,連燈也亮些;但舊的建築,廁所內的設備就差多了,尤其是位置較偏僻一點的角落區,廁所清潔方面的維護也比較差些,如:體育館、活動中心內的廁所,不知多久才有人去打掃?

  根據一位清潔人員告訴我們,現在的學生們都不願清掃廁所,家長也認為這不是孩子們該做的事,而學校內有幾十間廁所,又無足夠的經費雇用更多人來清掃,這也是校方最為難之處。


公廁不合格學校8

根據北市環保局日前公布一份公廁評鑑資料指出,41個不合格的單位中,學校部份就佔了32個,針對告發不合格比例過高,北市教育局雖已提出具體改進計畫,但仍希望環保局能重新考量評鑑機制,並給予學校多一個複檢的機會。

教育局指出,台北市將民國90年定為「公廁年」,並由環保局開始推動「台北市推行世界級都會公廁整潔維護運動」,將台北市所屬各級學校與本市一般公廁均列入考評,且評檢標準皆相同,而台北市8000多個公廁中,學校公廁數共5427多間,佔市府公廁比例最大宗。

對學校公廁不合格比例過高一事,教育局表示,已積極爭取解決方案,但學校廁所納入公廁並用同等級標準評鑑,多年來已造成學校不小的困擾,希望能與環保局達成一個共識,重新調整評鑑機制,至少給予學校一個複檢的機會,不要第一次檢查不合格就立即開單告發。

女廁大排長龍的情形,出現的機會似乎是遠高於男廁,女性排隊等待使用廁所的時間,似乎也是遠大於男性。如果,兩性機會平等是我們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社會價值,被我們重視、希望實現、同時也被追求具體實踐,那麼,如何減少、或消弭,兩性在使用廁所排隊等待上的差異,建立兩性機會平等的廁所建築,是值得研究探討。據此,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探討兩性廁所設施設置的差異根源,減少、或消弭兩性使用廁所排隊等待的差異,建立兩性機會平等的廁所建築規劃模式。


建築規劃為建築設計的前置作業,對於建築設計具有先行條件的影響。本研究由建築規劃出發,就廁所建築規劃中,法規部分與計劃部分,進行兩性廁所設施設置的探討。探討的內容,在法規部分為建築法規中有關廁所便器設置數量標準的兩性相對標準,在計劃部分為建築物使用人數中兩性人數的規劃。研究先就兩性機會平等進行探討,次就國內現行法規標準內容以及現行建築物使用人數中的兩性人數規劃進行評析,進而建立兩性機會平等廁所建築的量化定義。
  在法規標準方面,透過知識管理,研究提出以「排泄需求」取代現行以「便器型式」為基礎的概念架構,作為法規標準訂定的基礎,藉由現有兩性如廁本質差異的數據資料,研究設定出兩性機會平等女男便器相對數量標準的比值,並以國內現行法規標準為藍本,擬出兩性機會平等建築物裝設最小便器數量標準的案例模式。在兩性人數規劃方面,基於使用者需求滿足和統計量數值的意義,研究建議「真實的反映使用人數中的兩性人數」,並以「95規劃值」或「80規劃值」取代「平均值」作為兩性人數規劃值的設定,以滿足兩性人數分佈上,95%80%可能的情形。由變異數分析(ANOVA
)可知,研究所考量的學校屬性以及學校與系所規模因子,對於案例系所兩性人數比例值具有統計上不同的顯著影響性,因此,就案例系所的兩性人數比例設定而言,不宜不考量學校屬性以及學校與系所規模因子的影響。
  由兩性機會平等廁所建築規劃案例模式,以及研究案例假設建築案之規劃結果檢證得知,以「排泄需求」為概念基礎,並依照本研究所設定之兩性機會平等女男便器相對數量標準的比值,所擬訂的兩性機會平等法規標準,對兩性機會平等廁所建築的達成是可直接、有效檢視,且不會造成研究案例假設建築案便器總數量較現行暴增,而「真實的反映使用人數中的兩性人數」也是要達成兩性機會平等廁所建築所必需。兩性機會平等廁所建築規劃,在研究案例假設建築案中,由於男、女廁各自便器數量的增減,將造成建築空間面積的重新分配,對於建築設計將產生「對稱」設計與「內外合一」詮釋的影響。在營建工程與管理上,雖然男、女廁便器總數量增加,但其影響意義並不在總工程經費預算實質金額的增加,而在更進一步,合理的、有效能的分配資源,滿足使用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