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省政府」─生活美麗又幸福

☉建安國小2008.10.27(文圖:許仁利)


 

「平滑的表面留不住水滴,單調的教學留不住記憶」,如果你只是要孩子會考試,那不需要太多創意;但如果要他會生活,而且是節能生活,那就得多花一些腦筋。在台北縣建安國小裡,校長帶著老師和孩子們,進行了一場熱鬧的「寧靜革命」,一步步改變他們自己的校園生活,要「打造一個節約的國度」,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建安『省』政府」誕生了。

 

 


■懷胎十月

過去,建安國小因臨著一條溪流而發展出極具特色的溯溪生態遊學課程,成為著名的綠色小學。但在面臨全球暖化危機時,學校要負起更大的責任,透過教育,在生活上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並將節能的知識與技能內化到每個人心中。「建安省政府」是建安國小構思了將近一年的點子,在校長和老師們一次又一次的發想與設計之後,將省政府組織劃分為省電廳、省水廳、省廢廳、省聯合社以及省新聞處。省電廳與省水廳顧名思義就是協助學校的水電管理,省廢廳掌管垃圾分類與減量,省聯合社則聚焦在「綠色生活和消費」,最後,還有省新聞處整理各種與「省」有關的資訊,轉化為報導或宣導活動,讓全校師生或校外人士分享。

 


■孩子打頭陣

「省」政府各廳處的成員全都由學生混齡編成,由高年級帶著中低年級的孩子,一起執行所有的工作,每個廳處都有省府委員(老師)指導。因為有大孩子的帶領,老師的負擔就會減輕許多,而能從旁給予更精緻的指導,就像由孩子來當總經理,老師就變成專業顧問。另外,未來孩子每升上一個年級,他所屬的廳處也會隨自己的意願調整,六年下來,孩子就會接觸到節能減廢的每一個面向,建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自己動手

學校提供機會讓孩子動手接觸能源管理,於是建安的孩子開始懂得配合空間採光開關燈,他們在開關上貼著「前中後」的標籤,提醒自己只需打開需要的燈光即可;省電廳的成員在老師的幫忙下,也知道如何更換燈管。透過全校式經營能源學校輔導計畫的協助,學校也設置了數位電表,讓孩子瞭解學校使用能源的狀況。省政府的任務是多面向的,還包含「生態的」和「生活的」,像「水質監測」就是我們保護溪流水質的重點工作,孩子們每個月都要對溪流水質進行一次監測,每次執行都是一次訓練,雖然試劑很貴,但教育意義卻重大。省聯社的孩子要對廚餘進行秤重,來貫徹「吃多少,煮多少」的廚餘減量要求;省新聞處學生要到教室裡宣導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來鼓勵均衡飲食,減少浪費;省廢廳的學生為了垃圾減量,每次收垃圾都要秤重,建立數據,孩子們並自己發起了垃圾減量競賽,最優的班級將獲得校長頒獎表揚。


    全面接管

「就像我們的打掃工作,以前都是以班級為單位去劃分區域,未來將以省政府的編組去分工。例如省水廳的大孩子就要帶著年紀小的清掃洗手台、水溝;省電廳就負責電腦教室。透過這個制度每天強迫孩子去跟環境做一些對話。」省主席期待孩子們在團隊中逐步累積能力,發揮自治精神,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而不是被動地去執行任務,學校是他們自己的,他們可以自己管理,此時,老師只是在一旁指導,協助他們在效率上自我提昇。「學校的計畫充分地跟生活結合在一起,有一個完整的架構平台,讓能源意識與教育自發地不斷發展。而且現在的規劃都是學生參與的部分,從學生開始改變學校文化是比較容易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能源學校計畫主持人,也是師大環教所教授的王順美老師對建安的做法表達了他的肯定。

 


    不斷深化

「建安『省』政府」本質上是一個生活教育方案,是在生活中實踐各種愛護環境的理想行動。所以,除了按照課表進行的領域教學外,學校還有一套「省事週誌」實踐課程,週一到週五都有不同議題,週一省電日,週二生態日,週三省水日,週四無垃圾日,週五無車日。省電日那一天,學校鼓勵老師有一堂課在戶外教學,呼應省電日少開電燈,另一方面其實是要讓學生和老師對於「上課」有不同的想像 -- 教室外的學習往往更加寬廣多元;無車日那一天,學校則鼓勵大家共乘、搭公車、騎腳踏車或走路上學,並且和學校推廣的健走活動結合在一起。

 

 

此外,還將「綠色生活」概念充份融入社團活動,全校五個社團,除愛樂社,有四個社團是結合這個核心概念的,分別是「綠童軍」、「濕樂園」、「巧手社」、「綠活社」。「綠童軍」除了童軍訓練之外,也學習和蝴蝶、甲蟲、青蛙生態有關的知識;「濕樂園」則以人工濕地的水生植物為主要內容,並學習水質監測的科學方法;「巧手社」是將資源垃圾化腐朽為神奇,變成工藝品;「綠活社」則可以學到廚餘堆肥、手工肥皂、調配香草茶、種植蔬菜等技能。學校並正式將「建安『省』政府」列為校本課程主題,在新的學年度全面融入各學年各領域的教學中,讓孩子可以學得更多更深。

 

 

 


    師長示範

    校長陳玄謀本來是開車上班的,但為了身體力行,從上個學期開始便換騎耗油較少的機車代步,「校長的歐托拜」成了節能減碳的活教材。學校裡的老師也有搭公車、捷運上班的,有共乘的,因為師長也積極實踐,學生們「健走上學」就變得理所當然,而不會被當成是苦差事。辦公室在中午12點關燈,大家一起到餐廳用餐,用餐時也關燈、關冷氣,教師開會時也儘量不開冷氣,用投影機時關燈,使用視廳中心時視人數多寡決定冷氣的使用,大大改變過去的用電習慣。


    涓滴成流

除了中午午休關燈之外,因為老師反應大部分上課前十分鐘都在進行精神講話,而下課前十分鐘多是交代作業,其實都可以關燈;也可以讓孩子閉起眼睛專心背誦,加強學習;學生大多自己帶水壺,不需要每間教室都提供飲水機,只在固定地點提供飲用水,減少用電與維修成本。另外,綠色飲食雖然大部分學校都有推廣,建安除了也實施吃多少煮多少之外,還教導孩子如何辨識菜色是否有益健康,更進一步學習自己開菜單,孩子可以在營養午餐吃到自己開的菜,不但有趣,也有成就感,而在開菜的過程中更容易去省思人的生命和食物的關係,更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道理。經過長期的教導和實踐,學校用電與前一年同期相比,節能百分之十五點九,節電超過三萬度,直接降低了行政費用支出;而在廚餘減量上面也節約了近百分之三十,得到全縣特優,所節餘下來的經費則用在每週兩次提供豆漿給小朋友補充營養。


    節能空間

為了營造一個節能的情境,校園各個小角落都可以見到學校的用心。走進校門,門上的跑馬燈就是由警衛室上的小太陽能板供電;教室前栽種了百香果,攀爬的藤蔓形成綠籬,遮蔽了刺眼的陽光也降低了教室溫度;廚房裝設了太陽能熱水器,孩子的營養午餐的餐具就由太陽煮的熱水來洗滌;山中豐沛的雨水當然也不可放過,校園裡簡易的雨水回收系統,下一次大雨就滿了,經過雨水撲滿收集,做為澆灌灑掃使用。而學校廚房難免會排放一些廢污水,學校已經規劃一個人工濕地淨化池工程,用來分解消化這些污水,處理完後才排放到溪流中。


    樹立文化

學校建立環境與架構,師長帶頭示範,孩子自然能在學校學習中逐漸建立節能的生活習慣。有位老師說:『校長,這個案子是我看過所有案子中最有價值的教育方案了。』」,「建安省政府一定要持續做下去,就算是換了校長也要持續下去。」這也正是校長所期望的。他想要營造一個節能節約的文化與國度:「如果這個學校因為換了校長,作風就不一樣,代表以前作的事情是『策略』;如果校長換了,東西卻有留下來,那才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