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謝※ 感謝張子超教授無私的指導,並仔細審稿,精彩內容與大家分享…

∼對環境充滿人文關懷、用故事說環境教育∼

用心用情的環境教育學者─張子超教授專訪

文:焦妮娜  圖:楊宇婷  審訂:張子超

    風中奇緣的感動

多年前,一次永續環境研習中,第一次聽張子超教授演講,在風中奇緣的歌聲中,我看到一位熱愛環境的教育者,如何急切的用自己的感動,引領在場的教師們,一起來為改善環境而努力的用心良苦…在「西雅圖酋長的一封信」影片中,「你怎麼能夠買賣穹蒼和土地的溫馨…」字幕,配上子超教授娓娓敘說的感性旁白,讓多少聆聽者忍不住泫然欲涕…

大學理科化學系畢業的子超教授,對環境教育有著最人文的關切與熱愛;因為對環境教育深刻的體驗,以及曾任中學老師的背景,對中小學教師的處境設身處地,於是,在一場場的演講中,子超教授用心用情、用人文的關懷,像傳教士般的感動了許多中小學教師,紛紛投身環境教育的領域,讓環境教育逐漸在中小學教育場域生根、萌芽,張子超教授在其中可說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張子超教授簡介: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理學碩士 ( 環境教育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學士

經歷: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秘書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台北市立麗山國中教師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顧問

研究與發展興趣:

1.        環境價值觀與環境典範轉移

2.        環境教育與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

3.        永續發展的理念內涵與課程發展

4.        環境教育互動式學習理論與網站規劃

張子超老師在屋頂教室上課

(張子超教授簡介網站)http://www.giee.ntnu.edu.tw/TCChang/index.html
    師大環教所生態屋頂─永續觀念在這裡落實

屋頂太陽能、風力利用數據

師大環教所屋頂的空中農園,可以看到環境永續經營理念在這裡落實,子超老師細心的說明,從雨水回收到灌溉、到沖馬桶、到人工溼地,完整呈現雨水回收再利用的整套循環系統,讓大家對永續校園觀念有了最實際的了解與認識。

l 替代能源發電:屋頂太陽能、風力利用的示範,太陽能熱水器,節能省電的數據是能源教學最好的教具。(左圖)

l 自給自足,三生(生產、生活、生態)有幸:種植可食用蔬果的自給自足農園,百香果等爬藤植物可遮陽,用水和堆肥都自行製作,淺根蔬菜直接種在屋頂土裡,根太深的植物則以容器栽種。(右圖)

自給自足的屋頂農園


l          水循環生生不息:屋頂菜園有很完善的水循環系統,雨水灌溉後將排水收集起來,用來種植水生植物,之後流到雨樸滿中,屋頂上四個水塔收集這些雨水,用來沖廁所,澆花。為免屋頂載重超過,其他集水水塔則建置在大樓旁邊。

l     兼具教學、實用功能的太陽能鍋:製造簡單的太陽能鍋,經陽光直照340分鐘溫度會超過一百度,兼具教學功能,可以在中小學推廣。

l          整個建物是永續概念的展示:廢棄舊料利用,用甘蔗板搭建的天花板屬於自然材質又能吸音,應用自然採光建置屋頂討論室。

l          堆肥廁所設計:利用排泄物堆肥,乾溼分離的廁所。

師大環教所的屋頂菜園

具教學實用功能的太陽能鍋

用廢棄建材建築的建物

利用排泄物堆肥

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校園

生意盎然的屋頂菜園

l          人工溼地完整的概念呈現:利用整幢建築物抽出的污水,排入溼地旁的礫石區(利用石頭孔洞中的微生物處理廢水),再流入自由流動水區,讓水生植物吸收廢水中的營養質,這樣的建置就是人工溼地,。當溼地水流溢滿,經過淨化的水就會流入生態水池,水池中的循環瀑布可增加景觀和曝氣,在瀑布後面是乾的自然滲透區,隨著晴雨不同,土壤有不同的乾溼度,整個人工溼地區呈現三種概念─人工溼地區(污水處理)、生態水池區(多樣性)、自然滲透區。

師大校園的人工溼地

 

師法自然的人工溼地─大地之腎


    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網站的簡介與應用:

教教教育部為了示範優質的數位學習課程,委託台灣師大、中央大學、及文化大學的研究團隊,結合環教領域專家與數位學習製作團隊,發展『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數位學習課程,並搭配數位學習平台的應用,運用線上帶領技巧與數位學習融入教學,執行數位學習的實驗教學。張子超老師目前正在師大進行該站的數位教學通識課程。

這個網站的數位課程原為針對大專院校學生所製作的線上教材,但由於其豐富的圖文資料、動畫遊戲、以及研究活動,適合中小學教師參考使用。子超老師特別介紹這個網站,希望讓中小學教師都能因此而獲得更多環教相關知識。

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網

☆網站建置背景說明:

 

數位學習環境永續的相遇
做為教學的資源中心─費時一年建置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相關知識概念區二十個單元,可以成為一本教科書;但和教科書不同的是:它由數位平台概念所發展出來,套入數位學習的元件,其中有動畫、互動學習區、有省電節能遊戲,除了教老師們如何教學,也提供教學資源給老師們利用,這個計畫希望透過平台分享環教知識,讓教師們能應用在實際教學上。

☆「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數位學習課程內容

研究團隊所發展完成的數位學習課程(http://environment.edu.tw)包括三個部份:探索實作、概念知識、及學習策略。包括四個環境探索與調查的教學活動、四個環境學習的學習策略以及20個單元主題,搭配數位學習平台進行『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的十所大學通識課程共同試教,進行數位學習課程的經驗分享與推廣。這個網站提供了數位學習的元件,提供教師下載使用,另外有探索實作區,強調學生實際操作的課程。子超老師認為:環境課程是具有議題和生命的,不是用實驗室的方式,四個主題中任何一門課,都要有探索的歷程,目前已與十校合作進行這個課程。

授課內容與教學平台簡介:

學習策略區

◇概念知識區:針對大學生對「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應有的基礎知識和概念,統整成四個主題和二十個單元。

◇探索實作區:提供知識之外,還提供數位學習元件,每個單元都有讓學生實際操作的教學部份,因為環境教育應從週遭可接觸的環境做實際的探索,不要用實驗室的操作方式,這裡的特色是用四個主題「校園探索」「社區探索」「河川探索」「海洋探索」,因接觸環境不同而進行不同的探索,目前與十個大專院校合作進行這個課程。課程流程是從第一個到第十二個探索,共教十六週,每個項目都可以利用,可以搭配,建議可利用四十分鐘授課,其他時間則用來探索和資料蒐集。例如第一個主題「校園探索」每個教師都應該對校園熟悉,要維持校園品質,校園生態環境調查─樹草昆蟲調查,每個學校都可以做,能源─省電節能在校園,都是可以做的,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中小學都應負起責任,可以調查能源使用、水資源利用,讓學生搭配實際操作練習。

  ◇學習策略區:原本是給大學老師用的,但後來覺得應向中小學教師推廣,裡面所有資料都可以利用,內容全部拆成元件,做成各種環境議題的動畫或試題,讓有創意的中小學教師,能夠利用這些元件來教學。子超老師舉自己教學流程的例子,探索主題窗、紅,主要是經驗學習─熟悉學校環境─喜歡何處─用五官接觸─學生都很有創意,但需要老師帶領。從環境主題地圖開始,讓學生喜愛學校環境之後,再對環境主題做調查,一些環境議題─如垃圾、水資源,之後才會做垃圾分類,之後就要做價值澄清─議題調查完就要解決,例如地下餐廳就是很多人關注的,例如師大夜市有更多問題,但是任何事件背後都是有很多問題的,所以要談價值澄清,有時不是像考試那麼簡單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原本應該要執行,但因難度高,後來改為發展故事,這四個策略是環境教育要執著、整個課程理念開發的背景。

子超老師之後也對環教網站於學習平台,提出一些應用說明─環境影響評估教材示範說明。網站上有所有詳細內容,

網站全名為「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教育部數位學習示範課程」,網址為:http://environment.edu.tw/


    對環境有深刻體驗才能成為好的環境教師

中小學教師對環境要有認同、要有覺知,對環境要有執著和投入,就像西雅圖酋長的故事,他和土地是有緊密相關連的,一般人見到土地只想到土地大小,而沒有感情;對於一位老師而言,要教環境的課程,首先自己本身對環境的體驗要深刻,如果對環境體驗不深,教環境教育最多也只能做到知識的傳遞;身為一個老師,對學生影響最深的不是傳授多少知識,而是來自於教師本身對環境的投入、願意參與的一種感情,學生對好老師的記憶是來自於老師對他的關心,來自於老師對於一件事所呈現的情感,所呈現的風範,這樣的教學才能感動學生。


真心喜愛自然、與自然結合的體驗是環境教學的精髓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環境教師,關鍵在於老師本身對環境議題能否深刻體會和了解,如果只教知識,只會有匠氣的感覺;若是自己能有與自然結合的體驗,就算在校園裡帶著孩子在草地上樹蔭下翻滾,讓學生也有與自然結合的體驗,就是掌握了環境教學的精髓,甚至連體育課都可以換個在草地上翻滾比賽的方式來進行課程,不用表面上的教案,那是沒有情感的,必需要有經驗學習的歷程,而不是光照著教學流程教知識。

歸納說:好的環境教師二個要件:第一是對環境有深刻體驗,第二才是要有教學資源、教學題材,如果空有很棒的環境教學活動,教師本身沒有第一要件,活動也僅止於活動,有流於團康活動之虞。其實,過去十年來,台灣目前有關環境教育教材很多,只要教師本身具備第一要件,教學場域教師不妨先檢核自己是否具有環教素養,只要教師本身喜愛自然,再選好的教材,一定可以成為好的環保教師。

花園變溼地生活有詩意
兼具教育、生態的菜園

    環境教育是本質教育

張子超教授在師大屋頂菜園

帶學生實地教學

如果連喜愛自然、體驗自然都做得好的孩子,人格一定會好,因為他一定溫柔細緻、會體諒別人,對花草樹木都有感情,感受體會都深刻的話,文章也會寫得好。子超老師認為:和其他學科相比,環境及自然教育,對孩子影響比較大,語文數學是工具,一定要教,但不要完全依賴工具,自然才是本質教育,是更重要的,不過目前的教育現況裡,很難讓孩子體會對環境的喜愛,如果能給孩子一個情境,讓孩子有一些啟發,就像埋一顆種子,也許有一天就會發芽茁壯,子超老師提到自身經驗,會覺得自己目前對自然環境的喜愛,是因為過去的學習經歷,所以身為一位老師,教導孩子環境教育,既使現在看不到明顯成果,也許未來有一天就會開花結果,這正是身為老師的責任。

    教科書中環境教育議題的問題

環境教育的學習目標,第一要讓學生有環境覺知,就是要讓學生對環境有感覺,其次才是知識的獲得,例如,在講授京都議定書時,不要光講京都書的歷史,要先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有京都議定書,這就是覺知。第二要養成態度,建立價值判斷,環教還要有行動,是要實踐的;但態度價值建立和行動,都是一般課本無法做到的,目前課本上概念性知識是無法涵蓋的。

近幾年台灣教科書中環境教育內容已逐漸增加,但仍以知識性為主,但要讓教材能涵蓋從覺知到行動─環教全部內涵,的確是有些困難的。老師們在教學時,不妨以系統的融入方式,或例如用學校本位課程方式,做成一系列的環境教育教學─從覺知到知識、價值觀的建立,到行動,才會比較深刻,綠色學校、假日學校、城鄉交流活動,也可以讓環境教育生根、發芽,目前課本上的環境教育內容,事實上還沒有達到環境教育的標準。

子超老師語重心長的說:隨著全世界環境意識逐漸受到重視,台灣環境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視,相信未來的環境教育方式會有所改變,而教師本身要有環境覺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