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感恩.回饋∼處處有溫情 

 文:新北市立三芝國中 黃中良校長

圖: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 黃逸姍

    新北市政府自2011年起推動校園食用有機(安心)蔬菜政策以來,目前全市各校已有216處可食地景、209所學校設置教學農園及44校設有魚菜共生農場,作為學生種植作物、體驗農事的場域,學生所生產的作物或加工品除了學校自己食用外,部分學校也分享給社區需要協助的老人或家庭,甚至將販賣所得化做愛心,送給需要幫助的人。這一篇篇溫馨感人的故事,共同呈現了新北食農的溫度。

    食農教育除了讓學生體驗作物生長歷程、種植的辛勞外,更重要的是情意教育及生命教育的展現。八里區長坑國小3年前受到社區農友洪阿伯「祖先留下來的土地,毋使拋荒」的感動,將其九百多坪的水田承接起來,改以友善耕作方式推動農事體驗教育,逐漸得到社區的認同,農地也因而再擴增到1,500坪。學校每年都會辦理農事講座及體驗活動,師生也會將收穫的蘿蔔製成蘿蔔糕,帶到八里愛心教養院及樂山療養院進行服務學習,讓療養院的阿公阿嬤一起品嚐手作蘿蔔糕的滋味。

    桃子腳國中小「環境教育中心」鄭鴻哲主任提到今年畢業的簡鎰睿同學,在投入經營班級農場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自信,重新找回學習的動能並願意主動提供其它班級農事教育的諮詢。之後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參加本市辦理的「在地料理創意菜單」競賽且得到佳作,並選擇就讀育達高職餐飲科,繼續朝他的人生目標邁進。鎰睿的導師表示,藉由食農教育,「鎰睿漸漸擁有關懷體貼的心,也自在地開展自我的學習能力,為跨領域的未來做好準備」。
    平溪國中近兩年響應新北市教育局食農教育政策,除了發展出校本的「珠蔥節」活動外,更與社區小農蔡健皇先生合作,在其遭逢經濟困難之際聘請其為學校食農教育的推廣講師,協助校園修復及食農推展,並順利改善生活困境;蔡先生更帶領平溪國中慈輝班學生經由動手做、親近土地的實作過程,了解植物生長及農夫的辛苦,進而感恩惜福、敬天愛人。校長李建英表示,希望透過大自然田園療癒的力量,傳遞食農教育的溫度,強化慈輝生的上學動力,以達穩定就學之目的。

 


    曾為林口區麗園國小學生家長的邱語玲女士,在參與學校食農教育活動後,深感食安議題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遂放棄原先百貨公司櫃姐的工作,在林口地區開始從事有機蔬菜耕作,並成為林口地區學校營養午餐有機蔬菜的來源之一。邱小姐說:「基於自己媽媽愛孩子的情感,我們要讓新北市的孩子都能吃到安心的食物,所以投入有機蔬菜種植的行列。雖然大環境持續開發的趨勢是不可逆的,但我還是希望能把環境生態平衡的觀念傳遞給下一代,這是我們這一代應該負起的責任。」
    泰山區義學國小則是從學校在地歷史出發,進而投入食農教育的行列。該校所在原是泰山地區的糧倉,但因貴仔坑溪受到汙染以致影響農田的耕作。該校遂從研究水與稻的環境教育議題著手,爭取農糧署及泰山區農會的資源,將學校屋頂改造成水稻耕作區,透過雨水回收系統進行灌溉,積極降低頂樓教室高溫的現象,同時辦理一系列米食宣導講座及製作體驗活動,增進學生對米食喜愛。

 

 

    許多推動環境教育的專家都表示,新北市本來就有好山好水的地理環境,農、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造就了最自然的食農教育推動場域。尤其各個學校在環境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改造學校的閒置空間或引進社區資源辦理食農教育,重新連結人與土地、人與食物、人與環境的關係,讓食農教育不只是飲食教育的改變,也不僅止於讓學生從事農務體驗活動而已,而是從全球環境及氣候變遷的現象著眼,從改變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著手,將追求生態平衡及永續發展的精神充分展現。
    新北市這兩年採整體性的策略來推動食農教育,各局處共同合作,如農業局推動市民農園、社區可食地景及積極培育小農;環保局推動廚餘推肥。就是希望從學校到家庭,再擴散到社區,將食農教育推動的成果及影響力擴散出去,帶動新一波的世界環境公民運動。唯有我們這一代開始產生覺醒,並教育下一代持續以友善的方式來經營環境及生產糧食,人類的生存才能得到永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