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新紀元談台灣的永續發展

文、圖: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特聘教授 許民陽

一、永續發展的意義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世界各地災害頻仍,其頻率及強度均超過以往數十或上百年。不得不讓我們,深度思考人類開發地球資源改變地球環境已經超過地球環境可以容忍的限度,環境再惡化下去,地球還會是個人類適合的星球嗎?我們該如何永續生存下去?
   或許有一天,人類必須像前幾年十分賣座的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所敘述的情境,嘗試到其他的星系找尋移居的星球,但有以下的難題:
(一)要去哪裡:雖然至2018年五月,天文學家已在銀河系內找到3730顆其他類似我們太陽系有行星系統的恆星,但仍無法確定行星環境是否適合人類生存。
(二)該怎麼去:搭哪一種交通工具去最難解決,目前地球人科技發展出來的太空船速度太慢,而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為3.2光年的半人馬座毗鄰星,距離本銀河系最近的外星系-仙女星系距離為230萬光年。
(三)經過哪裡會比較快:在假設上,利用通過兩個黑洞之間可互相連結的蟲洞(worm hole)比較快,但這只是假說模式,有沒有蟲洞存在,還待研究證實。

    上述的假設更說明了我們在地球上,必須善於經營我們的環境,才能永續生存發展下去,就如1980年代地球太空船(Earth spacecraft)的理念:
「地球太空船」:地球猶如一艘太空船,隨著太陽航行於宇宙中,自地球誕生以來,演化了四十六億年,已自成一個生態循環體系。地球的生態系統本可維持平衡,資源的利用及土地的開發也未超過限度。但自400年前的工業革命以來,大量開採煤、石油、天然氣等天然資源,造成大量物質的生產,加上消費與人口遽增,開始加速環境破壞,氣候變遷加劇,把地球推向不可逆的環境毁滅,各種塑膠廢棄物汙染土地與海洋,若不加以改善,包括人類和其他生物在乘載我們的太空船上將難以繼續生存。

 照片一 :大規模土地開發會破壞生物多樣性:花東縱谷玉里的水稻田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國大陸譯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最早可遠溯及馬爾薩斯人口論中的承載容量,他認為人口的成長以幾何級數增加,糧食的供應卻以算數級數增加,地球乘載人口的數量有其極限。接下來是1972年非國際組織羅馬俱樂部所發表的「成長的極限」,1974年聯合國所發表的「環境及發展宣言」,1980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發表的「世界保育策略」等。
    但有確定定義則為1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中,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WCED)結合環境保護與全球經濟發展的概念,完成「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滿足現在的需求,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並滿足其需求的發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於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各國並簽署了「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全面展開人類對於「永續發展的新思維及未來努力方向」。並要求各國經由文化建設、社會發展、經濟成長、自然保育、環境保護等面向,提出永續經營有限資源,以持續發展經濟,同時積極保護環境的「邁向21世紀的國家行動計畫」。迄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國成立國家級的永續發展委員會,而我國也在其內,皆都以遵循「21世紀議程」,擬出了具體的行動方針,1997年由行政院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來負責我國永續發展工作之規劃及推動「二十一世紀議程」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規劃成更具體的行動方案。


二、永續發展新紀元   

     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理念後,各種研究及專書不斷地以各種角度闡釋永續 發展的理念與做法。其中以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特別顧問,發展經濟學國際泰斗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所著的「永續發展新紀元」(The 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最受好評,可讀性高。以全球性的視野及關懷,加上解決問題的策略來談永續發展,因此獲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推薦。
    本書的開始就提到永續發展新紀元的必要:
    我們已經踏進一個新紀元,全球社會唇齒相依的程度前所未見。商業、觀念、技術、人員,甚至流行病,都以絕無僅有的速度和強度跨界流動。
    我們分享新資訊時代的激情,也分擔環境破壞的憂慮。企業的作為、技術,以及人口的規模和年齡結構,都在迅速改變。這裡面有新的機會,也有新的風險。基於上述理由,我想,我們已經到了永續發展的紀元。
    本書更提到新紀元的時代特質可以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其意義為工業革命後,我們在地球上所處的這個前所未見的時期中,地球各層圈(岩石圈、水圈、氣圈、生物圈)的改變,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化學改變都是由人類所驅動。也提到許多生態學家都以「地球限度」的觀念來說明永續發展的問題,這些限度包括下列所述。
1.氣候變遷:工業革命後,燃燒過多的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已使地球溫度不斷上升,造成氣候變遷,異常天氣造成許多災害。
2.海洋酸化:隨著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溶入海洋越多,使海洋酸化。
3.臭氧耗竭:用於冷媒和氣溶膠的氟氯化碳(CFCs)使臭氧減少,甚至產生破洞,使皮膚癌和其他疾病增加。
4.氮和磷流量過度:農民大量使用化肥,氮和磷進入河川,海洋產生優養化。
5.過度使用淡水資源:河川及地下水過度開發,使淡水短缺。
6.土地利用大量擴張:大規模破壞生態系統和產生物種生存危機及土壤沖蝕。
7.生物多樣性:人類經由土地開發、污染、氣候變遷、海洋酸化等大規模破壞生物多樣性,製造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8.懸浮微粒負載(aerosol loading):燃燒各種燃料產生各種粒徑的懸浮微粒進入空氣,產生空汙,造成肺部及心血管疾病。
9.化學汙染:各種工業,塑膠垃圾釋放大量化學汙染到土地及水中,對人類及生物造成重大危害。

照片二:各種物質燃燒產生的微粒進入大氣,台北盆地春季霾害嚴重 照片三 工業大量發展,破壞環境,影響地球限度:位桃園市的汽車製造廠

人類的活動如果不斷越出上述的限度,就會造成地球面臨各層圈歷經各式各樣的破壞及改變,這是永續發展首先要面對的真實狀況。
本書最後一章也列出永續發展的十個新目標。

永續發展目標一:終結赤貧,包括飢餓。世界銀行領導階層於2013年投票決定將此列為特定目標,該銀行將於2030年負責終結赤貧。
永續發展目標二:在地球的極限內達成經濟發展。
永續發展目標三:確保所有的兒童與年輕人為了人生與生計而「有效學習」(effective learning),代表年輕人應能發展讓他們具有生產力需要的技能,以滿足他們的生活,成為良好的公民,同時能找到像樣的工作。
永續發展目標四:為所有人達成性別平等、社會包容與人權。
永續發展目標五:達成所有人不分年齡的健康與福祉。
永續發展目標六:改進農業體系與提升鄉村生產力。國家改善農業實務、鄉村基礎建設、糧食生產的資源使用,以提高農業、畜牧、漁業生產力;提高小農收入;降低環境影響;促進鄉村繁榮;確保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永續發展目標七:授權人們建立具有包容性、生產力與韌性的都市。
永續發展目標八:阻遏人類導致的氣候變遷與確保永續的能源。此目標為遏阻來自能源、農業、建設各種建物與土地利用改變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以2050年必須將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一半。

永續發展目標九:保障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與生物多樣性,以及確保水與其他天然資源的良好管理。

永續發展目標十:為永續發展轉型治理,包括公共部門、企業與其他利益關係人應該承諾良善治理,包括施政透明度、責任、資訊使用、參與度,以及致力於杜絕貪污。

最後,作者認為永續發展是一種過程,一種和平的,全球的問題解決方式必須運用我們的科技、知識,以及全球共用的道德標準,處理我們共同的發展需求。 


  三、台灣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指標 

    在聯合國於巴西的地球高峰會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後,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制定了「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內容除了闡述台灣永續發展之理念與願景,更為了達到永續發展願景的目標,亦制定了永續發展的指導原則,其原則將永續發展的意義更具體的呈現在策略構想上,對於政策與行動措施的擬定具有引導與規範的作用。其建議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策略綱領原則如下:

1.世代公平原則:未來世代能否享有可供永續發展的天然資源,是現今世代的責任。

2.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平衡考量原則:有效的經濟發展與完善的生態保護都是一個社會要達成永續的必備要件;我們應以環境影響評估的觀念來規範經濟發展,並儘可能以成本效益的觀念來規範環境保護的措施。

3.外部成本內部化原則:以污染者付費,產品生命週期責任等原則為基礎,設計經濟工具,提供誘因,透過市場機能,促成企業與社會自發性的行動,來達成生態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4.重視科技原則:科學的精神與方法是評估風險,擬定對策的基礎;科技的不段創新也是要同時達成環境與發展雙重目標所不可或缺的原動力。

5.系統整合原則:永續發展各項行動方案都應在整體生態系統的考慮下制定;永續發展政策的推動亦應在整合各相關政府部門各盡其責的原則下進行。 

6.優先預防原則:當發展的行為,因其對環境可能有重大的,不可逆轉的風險,而與環境的考慮發生無法解決的衝突時,應以環境的考慮為優先。

7.植根社會原則:永續發展的精神要深植社會,必須決策與教化並重,導引國民對生態與環境的重視,走向永續的消費型態,提升文化與生活品質,顧及弱勢族群團體,並追求健全的城鄉均衡發展。

8.廣面參予決策原則:永續發展的決策應在充分與透明的資訊流通,並且匯集社會各層面期望與智慧的原則下制定。

9.國際化原則:盡國際社會一份子的責任,借鏡環保新進國家的做法,並將環保的工作列入外援的重點項目。

照片四:山坡地開發造成復興鄉山區土壤沖蝕與崩壞

照片五:工業區開發造成水汙染:桃園西北海岸許厝港河口污染水排放

永續指標(Sustainable Indicator)
    永續性指標,是將環境及自然資源的限制反映在指標上,以修正人為活動的方式,並反映當人類社會以不同開發方式開發自然環境時,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永續性指標不僅是現況的描述,更可以衡量永續發展的程度與指導的方向。
    永續性指標是一種能直接或間接提供社會永續性資訊之指標,如物質福利、環境品質、自然系統的適應程度等。並可將指標分為兩種:(1)預測性指標(predictive indicator);(2)回顧性指標(retrospective indicator)。預測性指標可直接提供社經及環境變數未來的發展及狀況的資訊,這些資訊可做為規劃與管理預期的基礎,而預的能力則是根基於人與環境系統的數學模式。回顧性指標則包括傳統政策評估及歷史趨勢指標,可提供有關既存政策的效應或自律發展(autonomous development)等資訊。
台灣地區永續指標的評量架構,分為以下各點。
1.環境品質指標:氣域品質、水域品質、陸域品質。
2.生態資源指標: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水土資源。
3.經濟壓力指標:消費型態、產業結構、環境與能源使用。
4.社會壓力指標:環境疏離度、空間摩擦度、社會迷亂度、時間壓縮度。
5.制度回應指標:經費分配、機關組成結構、個別政策措施、資訊基礎。
6.都市台灣指標:生產、生活、生態、生命。

照片六:台北盆地建築物密佈,它是韌性城市嗎?


結語
   
比較永續發展新紀元書中列出的十大目標與台灣永續發展基本原則與永續目標,可發現兩者都提到許多共同點,例如世代公平原則、生態資源原則等,無論如何為了地球人類永續生存,永續發展是一條必須堅決走下去的道路。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參考文獻:
1.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s://nsdn.epa.gov.tw/
2.周曉琪、羅耀宗合譯(2015)永續發展新紀元,Jeffrey D. Sachs原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
3.高翠霞(2017)十二年國教課綱環境教育課程2,「永續發展」主題教學示例手冊,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