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縮小人生」的綠色生活與環境資源

文•圖/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員 新北市立三重高中 教師 顏端佑

    2018年1月24日-《縮小人生》(Downsizing),故事在敘述挪威科學家發明了能將人類體積縮小的技術,並號稱此項科技能在200年內大大減緩人口過多及提升環境保育的功能等,故事中原本生活上遇到經濟困難的Paul和Audrey夫妻決定也透過縮小身體的最新技術來相對性的提升財務上及物質上的價值,原本15萬元的存款,在縮小的社會裡有著1500萬的價值,暫且不去考慮電影本身的娛樂性或是故事性的衝突,在「縮小人生」之後其實潛藏著許多社會問題,當然電影中所提及的議題數量之多、範圍之廣,有個人的小情小愛、中年危機、社會資源分配不足、人口過多、犯人縮小的人權議題、國家稅收問題等等,都是讓影評人傷透腦筋的負面評語,然而,若以「縮小人生」來探討我們對綠色生活與環境資源利用,倒是給人類另外的反向觀念,從增加開發環境、發現新能源、廢棄物汙染等相關的環境議題都會以「縮小」而非「擴大」的觀念進行,筆者試著以這樣的觀念和大家討論相關的反向觀念。

美國生態學校學生的自我學習,環境教育由自我認同開始 NAAEE與美國環保署和七個夥伴組織的合作協議

社區空間利用:根據2011年數據,台灣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地區,土地總面積36,000平方公里,但是台灣很大部分的土地仍是無人居住的山地與丘陵,台灣9成的人口居住在台灣約17.5%的土地上,也就是約2200萬人,居住在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平方公里的土地必須容下約2.9萬人,人口過剩的解決方式,不斷的開發不適合開發的環境敏感區,「環境敏感區」指的是對於人類具有特殊價值或具有潛在天然災害,極容易受到人為的不當開發活動之影響而產生環境負面效應的地區,儘管知道開發環境敏感區對環境的破壞,但人口密度過高的台灣,又只有17.5%可利用的居住環境,因而造成房價高漲、生活品質受空間受限,即使想像周末能在住家旁的綠地進行一場野餐,都是一件奢華的事。電影前段先以販賣大型別墅,作為引導人類對土地利用的渴望,一棟豪宅就收買了許多人對居家環境空間的渴望,當我們困惑於環境開發與利用的同時,社區空間的有效利用著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現實生活中,人類無法透過縮小體積技術來增加環境空間與人類體積之間的比例,可是比例的差異倒是給我們一個啟示,「有效的社區空間利用或是環境規劃,就不需要大量開發或是縮小人類體型」。全球及全臺可利用的空間是固定的,人數逐年增加,妥善規畫生活空間才是必要的,而非不斷的開發。


食物與糧食的斷缺:人口增加除了空間利用的問題,糧食的斷缺便是養活這些過多人類的大哉問,2400萬人的台灣以農立國,糧食問題並不如他國那樣的迫切,但環境的污染造成食物中生物放大作用,含戴奧辛、重金屬及塑化劑等,都是造成糧食短缺的主因;回歸主題,縮小人生後,食物的需求也會等比例的下降,一片13吋的大比薩一般可以提供2~4人食用,縮小身體後將可以提給超過100人食用,不僅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在供需平衡的原則下,土地利用、化肥農藥噴灑及全球糧食存量同時也都會下降。

醫療衛生:縮小技術將生物體重量與體積縮小原本的3.64%,若能只將技術運用在單一器官、組織或特定的細胞進行醫療的行為,特別是惡性腫瘤的治療,透過縮小腫瘤細胞後,對藥物抑制或是手術治療方面皆有幫助,可以減少標靶藥物的劑量且降低副作用的發生,手術過程產生的傷口也可以縮到最小。

美國Spokane的水力發電提供永續綠色能源 小農市集也是堆砌綠色生活的小積木

    

    用電量與垃圾體積下降:縮小人的生活技術並未因為縮小而技能減縮,照樣可以製作許多縮小人可使用的生活用品,電視機、電冰箱、手機及汽車等耗能用品,原料使用量減少,相對垃圾體積也減少,當我們極力研究或探討如何去增加開發地球資源,如可燃冰、洋流發電、潮汐發電等擴大資源的利用時,其實縮小也就促成了資源減少開發,單位面積縮小的同時,所利用的資源也就相對縮小。所以從以上的的優點,似乎證明了縮小的確解決了擁有綠色生活與環境資源的空間、糧食或能源的相關問題,但是整個人類的生活社會不單只是簡單幾項滿足就能讓我們考慮全面「縮小」。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縮小人「身」後,會出現與現實矛盾衝突的問題,這與綠色生活與環境資源沒有直接關係,單純討論電影與現實的矛盾,電影中並非全部人類縮小,有些人自願縮小,有些被強迫縮小,不論自願或強迫,這些「小人」其實是受到「大人」的保護,列舉下列幾點讓我們再一次思考,縮小人「身」與現實的生活的差距。

環境及人身安全:重量與體積縮小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會大幅降低,包括體溫的散失、對抗大體型動物防禦能力、對抗病毒細菌的免疫力、天然氣候災害調適,都將會是更大的挑戰。

體溫的快速散失:體積越小相對表面積比例會增加,單位時間下散失的溫度一定比正常體型來的快速,所以當天氣溫度變化急遽或是天然災害來臨時,快速失溫將會造成生物的死亡及環境應變能力。

對抗大體型動物防禦能力:縮小後我們變成小動物,對一個縮小人來說,一隻小螞蟻等同於一隻吉娃娃犬體型的大型動物,而且攻擊能力及數量遠大於一群吉娃娃,更別說是蟑螂或是蜈蚣等路上可以看到的節肢動物,不要忘了,單一昆蟲綱的動物就佔全世界動物的75%~80%,更可怕的是它們多屬雜食性,你可以想像一隻蚊子用針狀口器插入一個縮小人的身體,會是什麼樣的畫面呢?

對抗病毒細菌的免疫力:當身體變小了,細菌與病毒相對於人類體積比例上的毒性與感染力將會倍增,潛伏期的長短,往往取決於病毒或細菌的毒性與自身免疫系統的對抗,身體的免疫球縮小,將無法吞噬體積比他大上數倍的細菌及病毒,更別說是其他的免疫能力了。
西雅圖Amazon 的生態總部,生態永續的設計建築 Amazon go無人服務購物概念商店,消費者透過App,進行購物消費

國家稅收:在縮小人生中,即使每個人都可能為千萬富翁,但還是得工作,第一段有提到正常世界中15萬,在縮小世界中的價值是1500萬,反之在縮小世界中,工作所得換算成正常世界不過才1/100,國家幾乎無法從縮小人們稽徵到稅收,縮小人在無須繳納或是少量繳納的稅務中生活,整個國家經濟運作勢必兵挫地削。

在美國,環境美學也是綠色生活的重要課題,單車架就是一件藝術品  城市中透過觀光纜車便能欣賞水力發電的美景

    以上就電影的內容來討論的個人意見,主要是希望透過反向思考來面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是開發資源?還是縮減資源?人類若真能將體積大小等比例的縮小後,的確引導著我們正視對環境資源利用,不應是開發資源而是縮小資源利用量;對環境也應當如此,目前臺灣對能源的要求不論是核四是否可能啟用、深澳電廠興建的取消與否以及觀塘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開發,都應以「縮小人生」的減量觀點,來因應世界的有限資源,別忘了「地球只有一個」,我們也「只有一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