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校園說說話-永續校園空間發想思惟

蔡毓玲

「我一直記得甘地說過的,”這個地球足於供給人類的需求,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欲。”這句話實在太正確了。

我最想改變的,也是最困難的,是我們那無法永續的生活方式。我們實在太貪婪了。」 ~Jane Goodall 珍古德女士

一直以來環境永續發展面臨的問題不是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是我們總是想要的比需要的多太多,是分配與認知責任的問題,世界上大約80%的資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耗盡的。如何讓人們有意識的看待所擁有的資源,並進而認知這是屬於地球各生物所共享,而非隨自己所任意支配,要透過引導與教育。校園與家庭是孩童最主要的生活場域,也是人格養成與價值學習的啟蒙場所,學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我選擇校園永續環境改造作為切入領域的初心。

校園是引導想像力與創意的基地,是探索未知與體驗的空間,是學習思辨的場域,是引導人格與價值發展的殿堂,是人文素養的啟蒙處。每一個校園都是最方便實施環境教學的教育基地,空間連結人們彼此及與環境的關係,透過對自然環境與實質空間的觀察營造,以及「探索式」、「經驗式」、「互動式」、「參與式」教學方法與過程,讓環境教育在孩童日常活動中體現,在校園中了解生物之間、人與生活環境之間、人與能資源之間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生態法則。環境的改造,不光是看單體,還看待個體與環境的關係,聚焦於營造各個部分的關聯性,以及它們之間永續循環的關係。永續校園改造重點在改變人的思維與行為,讓教育作為空間改造的主要目的。

●翻轉動線-後院變前院

一般地面層教室設計多為單側走廊進出,另一側常成為校園死角或師生不易到達的區位,將教室牆面打開,改造為落地鋁門,同時將原有濕滑影響樹木根系生長的危險地坪改造為透水保水的鋪面,成為孩童下課易於親近的生態教學步道,教室也因此透光明亮起來。

永續校園呈現的內涵是空間與課程連結的綜合思考,從校園與環境教育連結的整體發展構想出發,是師生共同參與學習的過程,設計的是”關係”,想要改變的是”行為”。當思維開始轉變,會發現看事物的眼光會不太一樣,這時每個東西似乎都暗示它想說的話,我們要做的是觀察與連結,然後將其中隱含的意義以空間與課程傳達出來。

學習不是知識的填塞,我們在課堂教孩子的,我們也應在校園中來實踐。空間是一個載體,要承載哪些活動與意義端賴於我們選擇由何種方式去看待它。

在進行校園空間改造由觀察開始,觀察校區的環境特色—從學校的環境資源中發展相對應的永續校園整體構想,能源/資源使用與進出校園的方式,觀察現有設施,將其納入環境教育的延伸,檢視校園空間改造需求有無延伸連結它種資源的循環關係。

 

◤慣性思考→以解決單一問題為出發點。

環境教育的思考=改造思維以展現其在環境中的角色功能+有感的體驗。

◤建立循環圈慣性思考將問題的排除視為單一思考方向,而不視為可正面連結的資源。

永續思考資源循環利用,減少使用新資源減少對能源的消耗與降低污染排放量。

   策略→延長資源在基地內的停留使用時間(延長資源離開基地的時間)。

◤改變邊緣的型態

慣性思考→邊緣作為內外管理的分界。

永續思考邊緣具有豐富的多樣性,邊緣是關係的延伸,改變邊緣就開始改變關係。


        環境教育從動手體驗開始

●把雨水留下來-濕滑地坪變身校園綠色諾亞方舟

校園原本卵石危險地坪與長青苔的滑磚面成為師生不想親近的區域,透過屋頂雨水收集→高處貯存重力供給→庭園改造為生態探索角落由雨水澆灌植物,以及地表雨水由透水鋪面貯存於下方碎石層→流到花園涵養水源→再流入水溝排出,讓雨水在基地中停留的路徑拉長,水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減少排水設施的負荷。

●把水變乾淨-洗手台雜排水淨化澆灌

校園使用過的雜排水是每天會產生的水資源,比不知何時下雨的雨水更屬為穩定的水資源,將洗手檯後端建立一套生態淨化系統,攔汙在前端即已完成,再透過礫石與植物的吸附,水質可以達到除油降汙的目的,排出的水資源同時作為周圍花台植物的澆灌,植物生長後透過引導往上攀爬,又可扮演綠化遮陽的效果。

校園是一個生活環境的小縮影,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產生的污染對校園植物或生態的影響與體會,就可以由小觀大看到群體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透過觀察→教育→改變行為→環境改變的過程,我們看到排出廢水對植物與池中魚類的影響,改變開始產生,洗手台的清潔劑換成環保產品,便當盒先將廚餘倒乾淨擦完油再洗,進入淨化池的汙染變輕了,流入淡水河的水質也開始進行有感的探索學習,大肚魚可以生活在池中,也幫忙回饋抑制孑孓的產生,洗滌習慣也逐步有意識的養成。

在所有的改造裡,必須有一個理解即是所有的人為空間都不是自然形成的,即使是盡力將其自然化,仍需要做適當的維護管理,一個符合永續精神的空間即是當需要管理維護時,將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是適性管理而不是放任。同時要拉近生產過程與可感經驗之間的距離,使用者才有能力與意願去維護它,精密的高科技產品壞了只能等待廠商來處理,低技術簡易工法可以運用學校的資源(如校工/師生/社區/家長)自行維管修復。

學校是教育與學習的場域,任何事物都可以是這兩件事的載體,端賴我們希望給孩子一個怎樣的學習環境,以及希望他們在這個學習環境中學習到什麼,培養出哪種思維與實踐方式。永續教育從動手參與開始,除了師生外,志工/家長也是學校珍貴的資源。

實體改造結束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另一個想像的開始,再繼續連結思考教學上想要的場景,去夢想,然後在校園裡創造出來。「好事會帶出好事」,藉由一件對環境友善空間的改造可以讓周圍的環境因此被連結起來,一個有生命力與感染性的空間會自己成長,同時讓與此屬性悖離的環境更突顯其待改變處,進而由點至線至面的形成,空間關係由負向裂解走向正向連結,從分離到擁抱大地。

每一個改造行動背後都有個故事,把故事說好,就能打動人,人被打動了,就會願意行動。記得.把美的事物帶進校園。

相信自己.有夢最美。


推薦閱讀: 「珍古德80歲的智慧,與地球永續共存」

https://www.facebook.com/eric.jo.realizes.his.great.dream/videos/103827250286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