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工程到環境教育課程整體規劃

以一所進行老舊校舍國民中學為例

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 何昕家

謝伯昌建築師

老舊校舍改建工程為校園環境空間改造的契機,也應呼應當今教育改革的趨勢今年 (100) 65日即將施行的環境教育法。

環境教育法中對於環境教育的定義:「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對於校園環境而言,老舊校舍改建工程如同環境的硬體,而環境教育便如同環境的軟體。本案企圖在規劃設計進行的同時,一併思考環境教育的意涵,兩相結合進而實踐。


一、整體規劃設計理念

讓孩子擁有的比想像的還多探索都市中另一種學習環境的可能性,營造一所連結生態地景藝術與環境教育的中學:臺中市立黎明國中

在網路資訊時代,知識的傳遞已不是學校唯一的功能,除了知識,學校還有更重要的角色與地位!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學校可以提供孩子網路上所無法獲得的東西,那就是「真實的環境」,學校必須擔任「環境教育」的場所。

教育學者Skinner提出:「個體的一切行為改變(包含學習),乃是決定於其本身對環境適應的結果。」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環境教育網站製作人 David de Rothschild 曾說:「只是口頭告訴孩子他會忘記,讓他看見他才會記得,讓他參與他才能真正了解。」

孩子到學校來,除了從老師的身上獲得知識,培養德行,還能在校園環境中體會不同的生命奧妙,從校園地景中感染藝術的氣息。營造一個充滿學習可能性的校園環境,讓師生共同徜徉在:充滿想像但卻真實存在的校園生活學習環境。透過生態、地景藝術為主的設計與營造,讓每一處的設計均蘊含環境教育意義,除提供給教師更多元的教學素材,也提供給學生有趣也能自學的環境。

新校園規劃設計特色:

1.這是一所充滿生態與融合地景藝術的校園環境。

2.以圖書館為校舍核心,象徵學校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以中庭為校園主體,象徵學校除了教室學習空間外,新校園環境中每一處均有學習的可能性。

3.新建築空間成為環境教育的教材,除實踐永續校園、低碳學校、綠建築的觀念,也將融入環境教育課程中。

4.讓孩子從無障礙環境設計中,體會愛、生活與學習。

        


二、新校園環境教育規劃設計分區說明

本案對學校整體並未做太大的分區異動,原有校園大致上區分為「荒野區」「人造區」

「荒野區」為人為干擾較低的區域,未來有機會規劃生物多樣性學習步道,在其中進行生態系相關教學、觀察及科學研究。

「人造區」為此次老舊校舍改建最主要的區域,細分為四大區域,分述如下:

A生態廊道區:利用不同樹種錯落方式,營造多層次植栽環境,產生一生態廊道概念,連結至「荒野區」

B宇宙萬物教學區:此區將中庭地景藝術設計理念轉化為相關環境教育內容,包含環境變遷、全球暖化、環境災害、能源教育、節能減碳、水資源、地理地質、環境正義、社會正義、生物多樣性等教學活動。

C水資源循環區:營造生態溝渠概念,將廚房排放水過濾後,直接導入溝渠滲透回歸土地,在其中除能進行生態教學外,也能進行物質循環概念之教學。

D綠建築實踐區:整體規劃設計中綠建築部份為實踐場域,在宇宙萬物教學區進行相關教學後,以綠建築相關技術實踐相關教學進行搭配,讓學生瞭解除知識傳遞外,能將此理念進行實踐,而不只是知識的傳遞。

 


三、環境教育意涵說明

環境變遷、全球暖化為當代人類所必須面對的重大議題,在人類發展的歷史脈絡中,絕對是與環境無法切割,從遠古的狩獵、採集生活,發展至畜牧、農耕,直到進代工業革命、科技時代的來臨,每一階段均與環境息息相關;尤其在工業革命大量機械化後,人類便大規模利用自然環境,仰賴更多的自然資源,而能源便是機械化後最大量的需求,各式各樣的非再生能源一直被人類挖掘開採,另一方面則是更變本加厲的破壞自然環境,因而大自然無法承載人無度的需求,漸漸產生反撲,各地不同的環境災害接二連三威脅人類的生命與財產安全。經由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反思,當今人類所面臨環境變遷、全球暖化重大議題中,人類必須關切三大課題,第一為人與環境關係,人必須重新檢視及學習與環境該如何共處;第二為能源,能源是當今人類所無法缺少的,只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就需要能源,而非再生能源已經面臨匱乏的狀況下,再生能源的認識、使用以及能源使用習慣是未來人類必須重新學習;第三則是災害,因為過度開發、使用大自然環境,大自然已經超過其承載量,全球暖化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環境議題,因而面對如此環境反撲及產生的災害,人類該如何認識及重新學習,也是一重要課題。透過上述大致能歸結出以下類型課程關係,如圖所示:

 

  :環境正義、社會正義(木棧平台、隆起沙丘)節能減碳(竹炭圖騰)

環境:環境變遷(多元變化水陸空間、風車)水資源(汲水唧筒)地理地質(隆起沙丘)生物多樣性(台灣原生種魚池)

能源:能源教育(日晷、太陽能教學系統、地球儀)

災害:全球暖化(綜合)環境災害(綜合)


四、宇宙萬物教學區地景藝術規劃設計說明

以圖書館為核心的中庭(象徵宇宙),融合不同元素、不同材質、不同主題的設計,包含以下十點設計,針對不同設計所能搭配環境教育的意義一併如下所述。

 1.多元變化水陸空間:圖書館四周營造「多元變化水陸空間」,池邊用抿石子收邊,提供親水空間及滯洪空間,水面將隨雨量消長。

環境教育意義:此空間除最低地有可能一直保有水,若有暴雨產生,也能成為校內滯洪功能;此空間能帶至環境教育的面向二,第一為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成為目前主要的型態,因此若校內空間沒有未雨綢繆,可能會造成災害,延伸至整體國土規劃,也是有相同的概念;另一可搭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而臺灣是一島嶼國家,因此藉由水面上升,也能讓學生延伸瞭解臺灣一定會受到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所影響。

2.汲水唧筒:幫助「多元變化水陸空間」水的循環,除提昇空間有趣性,也讓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道理。

環境教育意義:拓過汲水系統,與中庭的透水鋪面,能與學生共同思考水資源議題,讓學生能夠瞭解地下水的重要性、臺灣水資源匱乏,以及國際上的水資源議題,主要因為臺灣的水費過於便宜,水資源一開水龍頭就有水,讓學生產生臺灣是個水資源豐富的國家的錯誤意象,能透過此設計延伸至水資源議題。

3.日晷:在中庭中央設計一座金屬製日晷,觀察太陽的四季變化。

4.地球儀:在日晷附近設計一座石造地球儀,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四季變化。

5. 太陽能教學系統:設置簡易太陽能結合公共藝術的教學系統。

環境教育意義:結合以上三處,能呈現一完整相關能源教育,其面相有二;其一為搭配太陽能相關課程,如太陽為地球唯一外來的能量,可利用其再生的特質,使用其熱能、光能;其二為溫室效應、溫室氣體、全球暖化間關係,均與太陽有關,溫室效應的能量來源是太陽,溫室氣體為造成溫室效應關鍵元素,而全球暖化則是因為人類製造過多的溫室氣體,導致太陽的熱過多無法散發出去,這期間的關係能從以上三者進行相關教學。

  

6. 竹炭圖騰:用竹炭帶出碳足跡的故事。

環境教育意義:透過以上課程讓學生瞭解全球暖化環境議題後,進而讓學生瞭解溫室氣體中最重要極量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因此碳足跡是目前及未來最被重視,而節能減碳概念也是由此產生,因此透過兩系列課程,能為學生帶來完整教學。

7.木棧平台:提供一處大型戶外上課空間。

環境教育意義:在此能進行任何課程,包含上述所有課程;另外或是在此進行其他相關與環境相關課程,例如自然寫作、自然寫生,透過在此較接近生態的環境中,由老師帶領體驗,由此抒發、放鬆,在中學這一緊繃的時間中,是一個人私密放鬆及團體教學學習的多功能空間。

8.隆起砂丘:裡面收集各種不同質地的岩石,也提供一處下課休憩空間。

環境教育意義:搭配相關地理、地質課程,讓學生瞭解臺灣地質的豐富及多元,進而導引不同工程對於臺灣地質的破壞情形,也能延伸至高山過度開發、濫墾、濫種現象,但也必須讓學生瞭解此現象也包含社會公平正義及環境正義議題,因為高山過度開發,並不一定是原本農民所願意,而是財團、中盤商的剝削所至,因此從地理地質介紹延伸至相關臺灣山坡地開發課程。

9.台灣原生種魚池:透過此魚池讓學生認識臺灣不同原生種的魚類,在此原生種魚池上設置水車進行換氣,水車的電力來源,將來自於上述太陽能教學系統。

環境教育意義:透過原生種的認識,延伸出外來種對於原生種的威脅,進而介紹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能再更進一步讓學生瞭解因為人類經濟與利益考量,大量種植經濟作物而破壞在地及原生的生物。

10. 風車(搭配簡易氣象站):在中庭角落,觀察中庭的氣流及四季變化。

環境教育意義:透過此簡易氣象觀測站,讓學生長期監控及觀測氣象,進而能搭配四季相關變化,讓學生從觀察中瞭解到環境的變化,也能藉由長期累積的資料,建構出在地簡易氣象資料。


五、綠校園、綠建築規劃設計說明

1.建築物外殼節能:強化屋頂隔熱之處理及具隔熱效果之外牆設計。
環境教育意義:留設部份建材裸露,除讓學生瞭解最新建材外,也能搭配節能減碳、能源教育等課程。

2.遮陽:面對陽光直射之窗戶必須設計陽台、深開窗或外遮陽設施。

3.再生能源應用:太陽光電發電(10KW)

4.針對不同場所設定適當光源並使用省電照明器具(不含LED)
環境教育意義:上述三點搭配能源教育、節能減碳課程,實際運用及實踐的案例介紹,讓學生瞭解在學校中便有實踐及能減碳的案例存在。

5.建築物:使用省水器材及設置雨水再利用或中水利用。
環境教育意義:透過回收管線及再利用管線清楚呈現,作為水資源課程的實踐案例說明。

6.法定空地綠化:除了必要之動線鋪面外,空地應予原生種綠化,以盡量種植喬木為原則,其次為灌木,單位面積上盡量進行多樣、多層次綠化,盡量減少使用人工草坪。
環境教育意義:生物多樣性課程實踐案例介紹。

7.滲透式地表:空地儘量採用自然之覆土,減少不易透水之材料覆蓋或採用易於雨水滲透之材料。

8.景觀生態池:大面積之基地儘量留設景觀生態池,或以植被覆蓋之「貯集滲透低地」涵養雨水。
環境教育意義:以上二點為水資源課程實踐案例介紹。

9.達成室內環境指標之基準:使用具綠建材標章之建材及誘導式通風設計。
環境教育意義:特別將重要綠建材標明及誘導式通風設計地點與原理指出,讓學生瞭解綠建材為實踐節能減碳之實際運用案例介紹。

10.規劃設置垃圾運出及堆置之空間,並以景觀綠美化的方式加以美化;並設置符合衛生標準之資源回收貯置空間與設施。
環境教育意義:資源再利用之課程實踐案例介紹。

      

六、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與設計

從上述以環境、人、能源及災害四大構面,勾勒出學校環境與設施搭配環境教育的主軸,因而以下將透過環境、人、能源及災害四部分進行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與設計,此部份便不是透過融入既定課程的授課方式,而是以專題方式出發進行規劃設計, 在不同構面中,呈現學校營造與環境教育相互結合。

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詳細內容(請點選進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