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許民陽教授談「學校的防災教育」

環教輔導團團員 焦妮娜整理撰稿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理學院院長 許民陽教授審訂


Q1: 教授認為在環境變遷、災難頻傳的今天,台灣中小學老師應具備的防災教育基本素養是什麼?中小學教師應如何強化防災素養?中小學應如何實施防災教育?

許院長:防災素養分成三部份,就是知識、技能和態度,中小學教師要強化防災素養,第一個就是先充實防災知識,防災知識的充實很簡單,不一定要看什麼專書,只要是媒體或報紙登載與災害相關的消息時,多去注意、多去了解,因為那些跟現實生活是最相關的;例如前幾天報上披露:今年是全世界災害損失最大的一年,全球大約損失了一百多億美金,其中就提到哪些地方有龍捲風災害、哪些地方有颱風災害等等…再來就是老師們要注意如何將這些防災的課題融入課程當中,即隨時讓孩童建立災害的意識,才可以讓他們培養防災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防災教育必須隨時隨機將新的事件融入課程,不能總是把以前的災害事件,例如總是拿兩年前的莫拉克颱風拿來當教材,學生可能早就忘記這件事了…

 

Q2.中小學的教師們在設計防災教育課程時,要依循怎樣的教育目標?在設計時的重點是什麼?

許院長:談到中小學教師如何教防災教育課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先讓學童了解未來全世界氣候如何變遷,或能源會如何耗竭,甚至有人認為今天世界氣候的變遷已經不是異常,而是正常現象,也就是未來全世界會經常如此,因為隨著全球暖化,全世界隨時都可能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災害,所以教防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預防重於治療」,先給孩童打預防針,告訴學童世界未來可能會如何變化,例如有可能突然發生一場暴雨或一場颱風,就像前幾天菲律賓發生了一場颱風,横越菲律賓南部,造成上千人失蹤、死亡的慘劇,原因就是他們沒有災害的警覺心;所以一定要提高全民對防災的意識─也就是警覺心,讓大家知道災害的發生是無可避免的,養成這種警覺心就是最好的防災教育了。

目前很注重的調適(adaption),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預防外,所謂調適就是說「災害是未來勢必會發生的,我們要設法用各種方式去調適、去因應」,例如在住宅方面,應該學習住宅要怎樣建築才可以避免地震、洪水等的危害,而在心態上,不要認為災害是異常,不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有事不關己的想法;大家要有的調適是把災害當作一件平常的事,是隨時會來的,因此必須時時有準備,調適成這樣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尤其對小學教育而言,調適教育更為重要,在災害尚未來之前就有預防及因應的概念,災害發生時才知道要怎樣應變。

協助新北市中小學校園環境設計指導的許教授

與楊詩弘教授一起擔任環教輔導團永續校園計畫審查委員

Q3.請教授談一下台灣防災教育的現況,與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們還有哪些部份需要加強。

許院長:台灣防災教育目前很重視從小學到中學的紮根教育,這是很正確的;現在台灣已建置防災網站、也有課程的建置,目前在教育部防災數位平台上有14本防災教材,但仍須加強的是:如何讓教師將這些教材融入課程中,例如雖然台灣地震很多,但在小學自然與科技領域的各版本課本中,只有一個教科書版本提到地震,這樣防災教育當然就很難在小學紮根了…而國高中課本上都有防災議題,有板塊運動等內容,但只有知識的灌輸,對如何防震、颱風怎麼來?如何防颱?有關如何防災、如何應變都沒有教;除了知識傳授之外,目前應加強的是要設法提升學生的防災覺知,還有應變的能力,只有十二年一貫的中小學教育中談到防災意識是不夠的,當然希望接受過防災教育的學生長大後都要有防災意識,而事實上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全民都有防災意識。

例如去年梅姬颱風經過蘇澳,一天下了超過939公釐的雨量,造成蘇花公路整個崩塌,發生遊覽車落海的意外,當時掌控全車旅客性命安全的遊覽車司機和導遊防災意識就明顯不足,如果他們能在出發前就先了解行經路段的氣象報告,或對是否應在如此大雨下強行穿過蘇花公路的危險性做出評估,可能就不會發生災害了;記得當時有很多司機就決定不走蘇花公路,改走南迴回台北,因而逃過刼難。所以我認為全民的防災意識還是最重要的,因為孩童畢竟還需要大人照顧,若大人沒有防災意識,孩童當然就會受到影響。現在台灣最欠缺的就是全民的防災意識,而政府單位當然也要負很多責任,必須規劃在災害來之前要如何預防,應變部份目前有在做,每當颱風來臨,上從總統到行政院長到各級縣市政府都會進入防颱的備戰狀態,這是正確的;但在備戰時如何應變也很重要,應變的能力、措施和及時的時間手段夠不夠,都還需要檢討,這是目前台灣防災上要加強的地方。

建議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日本的防災準備做得非常好,可說是全世界最好的,日本除面臨類似臺灣的四大天然災害之外,還有火山災害的問題,雖然如北,但日本在面臨311地震時還是受到這麼大的影響,可見台灣如果再不好好準備,萬一面臨災害時所受到衝擊會更大,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Q4.台灣主管防災教育工作的是哪一個部會?或是由跨部會、整合各部會的組織在主管?

許院長:台灣主管防災教育的是教育部,防災部份則分由各部會主管,中央主管機關是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災害來時會啟動救災系統,從總統到各部會到地方鄉鎮市公所,都有一定的行政機制,這部份是沒問題的;主管防災教育的教育部前幾年在科技顧問室中有一個防災教育辦公室,辦公室結束後,防災教育的工作在去年已移交給教育部環保小組,環保小組內部也設立了一個「防災校園網絡建置及實驗計畫推動辦公室」,其下有北中南三區的防災輔導團,各縣市還設有防災的重點學校,目前防災教育管理的體制是這樣的。

當然,教育部的行政命令也會要求各縣市輔導團協助推動防災教育,例如311地震之後,教育部就要求各縣市都要做複合式防災演練,也要求各縣市教育局規定各校要編寫防災計畫,未來也都要列入綜合視導的考核項目,因此台灣真正落實防災教育,是從今年開始的,應該是受到日本311地震的刺激,311地震給了台灣一個很好的警示,讓台灣把921地震後即在做的防災教育再次落實,因為以後學校的綜合視導中就會有一個防災教育的項目,為了怕被扣分,學校會做得更積極一些。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網站

Q5.防災教育目前在中小學還不是一個學科或議題,這是否不利於推動防災教育?教授對在中小學推動防災教育的建議是什麼?

許院長:防災課題想變成學科是很困難的,而議題也已經太多,只要能想辦法融入課程就可以了,因為防災教育不可能像環境教育那樣,強制規定每年要上四小時的課,防災教育可以用融入方式,也可以在環境教育四小時課程中融入一起教學,因為環境教育是很大的領域,可以涵蓋防災、一般環保、或是海洋、或是節能減碳,這些都可以視為是環境教育的一環,所以融入或隨機來教「防災教育」是最好的方法。但還有一些一定要做的指標性項目─例如防災演練,還有各校一定要編寫完整各校的防災計畫。防災計畫中就包含有各校的災害狀況、災害潛勢、說明如何疏散的災害地圖等,只要有完整的計畫,有災害隨時會來的心理準備,把防災融入各領域課程,也就足夠了,其實是不必成為一個學科或議題的。日本也並沒有成立一個學科;只是融入於綜合領域、社會、自然領域,但日本做得比較徹底的是:除了學校教育,在社區還有防災辦公室,我去日本風景區的遊客中心發現旁邊都設有防災辦公室,因為那是一個地景名勝,最美麗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台灣的玉山、太魯閣等名勝也可考慮做同樣的設施。台灣顯然在社會教育上要更加強一些。

 

Q6.請教授提供防災教育相關的網站或資料庫、或可以參考的教材,以協助中小學教師們在開發或設計防災教育課程時參考?

許院長:防災教育資料庫平台很多,教育部防災數位平台是目前最大的平台,網址是:http://disaster.edu.tw/上面有很多教材、防災數位資料可供參考。還有政府的一些網站,例如中央地質調查所有各種地震活斷層災害的訊息,水土保持局也有一些相關訊息─詳載全國有多少會發生土石流和水災的潛勢溪流,行政院災防會的網站也有很多相關資料。從教育部防災數位平台中都可連結到這些網站。

教育部防災數位平台網站

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


Q7.之前日本都有推防災背包,萬一災害發生教室倒塌等,小朋友被困在一間教室中時,教室中應準備哪些防災簡易的設備?在等待救援時,班級導師除可以安撫學生外,還要準備手電筒、收音機、基本的用水等,學校在災害發生時,還會被指定為是避難中心,這時要為居民和學生準備哪些基本設備呢?學校不見得是救傷中心,但在災難來時,除了緊急逃生路線外,必要的基本維生設備、還有可提供的基本服務要有哪些呢?

許院長:救難中心要準備很多可以讓災民暫時安置的器材,例如一定要有的是毛毯、墊子、乾糧、還有飲水、緊急的醫療器材─包括繃帶、醫療包,現在報上也在鼓勵大家去買簡易的電擊器,學校的配備應比照一般避難中心的配備即可,至於是否要學日本學童,每個孩子都要準備一個避難急救包,裡面有手電筒、收音機、飲水、乾糧,就看學校各自的做法了,不過我贊成每間教室裡都要準備幾個這種急救避難包,體積不大卻很管用,但建議飲水和乾糧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換。

學校中最重要的是:要隨時整理妥善防災準備器材,例如消防器材、或是在會淹水的學校,地下室要準備沙包,或有擋水的閘門,緊急應變時要通知如何疏散的擴音器、防災地圖,還要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個識別證以便與家長連繫,這樣就夠了,學校經費不多,通常很難像防災中心有那麼齊全的設備。

 

Q8.在像萬芳小等一些學校,有用太陽能發電可自給自足的零碳教室,在災難發生時,若斷電且無乾淨的水可飲用,在校園中這種教室有無可能成為像緊急收容中心一般提供基本的用電,提供與外界通訊的充電設備呢?

許院長:有這種設備當然很好,但還是需要一筆經費才能建置完成,還是先準備基本的用水和乾糧等比較簡單,柴油發電機可以達到緊急發電效果,但因經費貴且需儲備油,基於安全顧慮,學校也可能無法準備。但乾電池還是要準備一些,至於太陽能發電則受限於經費太貴,台灣北部季節性的發電效果並不好,且夀命有限,災害來時太陽能發電設備可能也會故障…災害時的發電的確是很大的問題。

 

Q9.有些學校有很豐沛的山泉水可使用,他們有可能做簡易的水力發電設備嗎?

許院長:因輸電還有電壓的問題,想要做水力發電是相當困難的,電壓不足就不可能讓燈亮起來,還有想將電力儲存起來,又是另一個大難題;在舉辦環境教育工作坊時,有一位老師曾示範腳踏車發電,結果我辦公室一台電風扇在連接這種人工發電機後,即因電壓不同且未經變壓器,造成線路燒壞而故障了。還有這種人力發電的電壓是不穩定的,無法持續,必須接變壓器;且因要經過直流電、交流電的轉化過程,是相當困難也很昂貴的,這樣的發電要儲存起來,也很不容易。因此災害來時電力部份的確是最大的問題。 

 

Q10.幼託整合後,學校幼稚園小朋友的防災教育也應特別注意,為讓幼生容易避難,幼稚園應建在學校的哪裡,才能讓幼生的逃生路線更容易規劃?還有幼生的防災教育應如何做呢?

許院長:幼稚園小朋友的防災教育也是要注意的,各校也要特別規劃;像日本媽媽會為幼生準備頭套,是台灣應該學習的,台灣似乎還沒有廠商在做。小學部的美勞課可以推廣這種安全頭套,或許可以畫一個這種版型,讓各校可以模仿製作;例如三芝國小在防災展示時就曾示範製作一個可置於頭上,保護部的塑膠軟墊,可惜是塑膠製作,較不環保,還是比較贊成請媽媽製作,才更環保、也更可看出媽媽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