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準備、少損失

─學校防災教育實務操作策略(地震篇)

文、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研究員李文正

 根據聯合國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近2億人遭受天然災害,而許多災害的發生卻往往在學校上課期間,致使學生受到極大的傷害。倘若學校師生都能意識到危險的存在,並且知道如何預防、應對及反應,那麼災害發生時就可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因此,災害防救不但是政府施政對策的重要課題,也是所有國人必須面對以及努力達成的工作。防災教育為災害防救工作的重要基礎,從三十年前國內推動防救災工作開始,就每每被提醒加強防災教育為一十分重要的課題。

 就災害管理觀念上,學校擔負著災害防救教育之責任,同時亦是災害來臨時之避難收容場所。但從另一方面看,學校學生卻是最需要被保護的對象,因此提供一個安全無災的校園環境,應是從事教育者更該切身投入之議題並起而落實。民國89719日『災害防救法』公佈實施,其中第22條第2項明文規定:「為減少災害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實施災害防救教育、訓練及觀念宣導」。教育部及縣市政府教育局()為掌管國內教育之指導單位,更應加強落實防災教育到各個學習階段,透過正常教育體系提升師生之防災知識、技能及態度,進而強化社會抗災能力。

 學校平時宜審酌災害防救作業管理工作,依「平時預防」(含平時減災及災前整備)、「災時應變」及「災後復原」管理機制進行,於受災前將校園可能致災源、預設災害狀況,模擬實境動員演練,提升各校災害防救警覺與安全意識,強化臨災時災害防救應變處置作為,至加速災後收容復原能力,達到減少災害損失、提升學校災害承受力之效果,其災害防救作業流程可參考圖1。茲就學校面對「地震災害」宜有之相關作為,扼要羅列並說明如下,如需更詳細內容可參考教育部「防災教育@數位平臺」(http://disaster.edu.tw/,如圖2)


一、校園災害潛勢調查

學校所在區域之災害潛勢資料,可藉由以下方式取得:

  1. 1.登入「全國各級學校災害潛勢資訊管理系統」(http://safecampus.edu.tw/,如圖3),填報系統中所需資料,藉由分析所得之結果,檢視自身校園災害潛勢判定等級,協助學校做好相關校園安全性補強、校園避難場所規劃及設計符合校園環境之校園災害防救計畫。

  2. 2.政府部門公布之災害潛勢資訊,如中央地質調查所活動斷層查詢系統(http://www.moeacgs.gov.tw/),可知學校位於哪些斷層帶上或周邊。

  3. 3.連結縣()政府所製作之災害防救相關圖資網站。

  4. 1 學校災害防救作業流程圖


2 教育部「防災教育@數位平臺」首頁

3 教育部「全國各級學校災害潛勢資訊管理系統」首頁


二、校園環境耐災能力檢討與改善

校園環境耐災能力檢討,應針對歷年校園災害事件或災害潛勢分析提出說明,如:(1)經由校園災害潛勢判定等級為高潛勢學校,對高潛勢災害部分,應針對該項災害擬定專篇計畫,速向縣市教育局()提出改善計畫,邀請專家學者協助,並逐年編列經費逐步改善現有防災缺失,而後再增訂其他災害類別之專篇計畫。對於無法以工程改善之高災害潛勢學校,應儘速向縣市教育局()提出是否有易地建校(遷校)之可能性,或是否有將學生分配至鄰近學校就學之規劃;(2)經判定等級為中潛勢學校,應針對該項災害提出擬定專篇計畫,並提報至所屬縣市教育局(),並逐年編列經費逐步改善現有防災缺失。

救災工作列入校務發展計畫與學校行事曆

學校擬定校務發展計畫時,應依據學校所在地之災害潛勢,提出最適合學校的防災方案,並統合學校全部人力與資源,設計行動方案與策略,以建構學校防災計畫,並將學校需改善的項目列入,整體規劃未來所需,逐年編列預算改善。

每學期安排行事曆時,應將災害防救相關作業排入,如進行校園環境調查、校園耐災能力檢討、避難逃生演練時間、辦理教職員工生災害防救教育訓練、辦理災害防救教育宣導等工作項目,當學校將災害防救工作列入一般例行工作項目中,尤其是學校曾經遭受災害之防救經驗,應提出來檢討及強化,才能真正將災害防救落實於學校生活中。

避難逃生路線規劃與設定

學校防火管理人應協助製作避難逃生路線圖(如圖4及圖5),清楚標示各層消防安全設備位置,及通往室外之避難逃生路線,張貼於顯而易見之位置,並注意下列問題:

  1. 1.檢查樓梯、走廊、出入口、通道等避難路徑有無放置物品。

  2. 2.屋頂設有避難場所時,其屋頂及通往屋頂之避難路徑,依建築法規頂樓應設置安全門,是否放置妨礙逃生之物品。

  3. 3.平時教室門窗應保持正常動線,是否放置妨礙門窗機能之物品。

  4. 4.避難路徑及滅火器、消防栓之周邊,應經常整理,並隨時檢查滅火器與消防栓之使用情形,是否放置妨礙逃生避難及滅火

  5.   之物品。

  6. 4 新北市林口區南勢國民小學─校園防災地圖

    5 新北市林口區南勢國民小學─學區防災地圖


五、家庭防災卡與1991報平安專線

大規模災害發生時,交通、通訊往往相當混亂且可能中斷,家庭成員的團聚,變得急迫卻又困難,故內政部消防署建置1991報平安平臺,提供社會大眾於災時無法順利聯繫家人或朋友時,可藉由此平臺留言訊息以達到報平安之功用,而教育部另建立「家庭防災卡」之機制,平時透過家長與學童的共同參與討論及填寫「家庭防災卡」,並攜帶於身上或書包,便於災時家庭團聚及聯絡。

故學校應於開學之初,可將「家庭防災卡」以聯絡單的方式,讓學生攜帶回家,每個家庭應有自己個別的內容,由學生與家長共同填寫,使全家能藉此熟悉避難場所,家庭防災卡範例如6,針對地震災害時,住家附近的緊急集合點應選擇遠離建築物且好辨識之地區,社區外的緊急集合點可以縣市政府所規劃之災民收容所為優先考量。

由於災害無法預知,故「家庭防災卡」平常讓學生攜帶於書包、鉛筆盒、身上等,並考量實用性,卡片材質以耐磨者為佳,若能印在家庭聯絡簿的底頁更佳,另外,「家庭防災卡」結合內政部消防署所架設的1991報平安平臺資訊,應於宣導家庭防災卡時一併推廣此平臺之使用。

6 家庭防災卡範例


六、災害防救教育

災害防救教育為提升學校師生災害防救認知與技能的重要管道,學校應透過多元化教育宣導活動,建立師生對於校園防災的正確認知、技能與態度,邀請學者專家舉辦防災教育相關講座,並可在校內舉辦活動、融入式教學、加強宣導等方式(如校內公布欄張貼各項災害相關宣傳海報,定期舉辦校內防災相關比賽,如防災書法或防災警語比賽等),針對各項有關天然與人為災害生成原因、危險性說明,或實地參觀災害防救相關社教館所(如圖7),加強學校師生對於各項災害的瞭解。

1.教職員工(含附設幼兒園)災害防救教育

(1) 培訓時間

A.可利用學校社團時間、集會時間、教師進修時間或寒暑假期間進行培訓課程。

B.政府單位如縣市教育局()及各災害防救業務主管單位開設之課程。

C.友校或鄰近國中、高中、大專院校開設之課程或研習方案。

(2) 培訓方式

A.鼓勵學校教職員工利用網路自行研習防災相關知識,或參加相關單位辦理之防災知能研習、防災工作坊或教師防災

  專業社群,或參加相關防救災單位之輔導工作(如環教輔導團、防災教育服務團等)

B.學校利用12全天的時間進行各災害管理週期作業流程培訓。

C.為增加人員培訓的資源,可與政府單位如縣市教育局()、消防局等相關單位合作。

D.為提升教職員工的參與意願及學習成效,可經由出席率及測驗方式,針對表現優良者予以獎勵表揚。

E.為確實提升教職員工於災害時之應變能力,於寒暑假期間邀請學者、曾任救災工作之人員至該校演講並要求校內

  所有導師、教職員工參加。

7 新北市貢寮區和美國小核能四廠參訪

(3)經驗回饋

教師或相關工作推動人員於課堂進行融入式教學,或辦理各式教育宣導活動後,所得經驗及資源可透過知識共享機制進行校內分享,以增進教育推廣工作執行效率。

  1. A.教學觀摩:欲增進教師實際教學能力,可透過經驗教師教學互動過程之觀摩,讓教師理解融入教學設計要點及授課技巧,

  2.   同時相互討論、激發創意,以達教學相長之功效。

  3. B.經驗分享:課堂教學及活動辦理經驗,可由經驗教師及辦理人員綜整相關資料,於教師進修時間或教師集會進行全校性經

  4.   驗分享,亦可利用學年、領域會議時間,提出分享與討論。

  5. C.資源共享:教育推廣經驗可同時以電子資料形式保存,學校應利用既有資訊平臺設置教學經驗分享專區,教師授課資源、

  6.   影音紀錄,及各式活動辦理要點及成果,皆可上傳於網路空間供教師參考運用。


  7. 2.學生災害防救教育

    學校可透過課堂授課方式進行學生救災訓練,也可利用各式全校性宣導活動的辦理,激勵學生自主探索,強化全體師生對於災害防救議題之關注與重視。故可採融入方式於學校正式及非正式課程中,透過延伸教學及多元宣導活動等方式將相關概念傳達予學生。

    (1) 融入正式課程

    學校進行融入式教學時,需留意議題與既有課程架構之關聯,課程安排亦需考量學生能力並配合學年度課程計畫,方能確實將議題融入學校既有課程中。教學要點說明如下:

    A.結合現有課程融入災害防救議題:氣候變遷調適及地震災害相關主題已列入國中小相關課程綱要中,學校應針對所選用之

      教科書,將天然災害融入各領域教學,檢視適於融入教學之課程。惟各學習階段內容著重面向不一,深度廣度亦各異,欲

      使學生具備應有之災害認知與防災能力,應搭配防災素養擬訂教學目標,以此作為融入式教學設計之依據,並視授課時

      數、教學需求及學生特性挑選合宜之教材,期使課程規劃更加完整。

    B.善用彈性課程授課:彈性課程係指非安排特定科目教學之彈性授課節數,若正式課程時間不敷使用,學校可善加利用彈性

      課程規劃完整教學活動,惟課程設計仍應結合學校課程及學生學習經驗,且由於時數充足,亦適於構思安排各式創意活

      動,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及對相關議題之重視度。若學校有附設幼兒園,可善加利用無特定科目教學、無授課節數、時數之

      特性,彈性進行完整且更多元化的防災教學活動。

    (2) 利用主題活動或講座宣導

    非正式課程教學方式多元,可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實施,亦可兼容並採:

    A.主題週或主題月:以地震災害為主題,進行1週或1個月教學活動,當月搭配各式資源進行主題式教育宣導,宣導主題式教

      育標語、圖片、海報、法令規章及災害因應方式等,亦可將議題轉化為班會討論之題綱,或進行學校情境佈置。

    B.辦理講座:利用週會或其餘適當時間安排專家講座,以增進學生對相關議題之認識(如圖8)

    C.舉辦研習營:利用暑、寒假或其他課餘時間舉辦研習營,讓學生透過合作學習及活動探索,深入了解防救災之內涵及重要

      性。

    D.辦理競賽活動:辦理不同型式之競賽,如海報設計、作文、漫畫、影音設計及繪畫比賽等,透過議題與專長興趣之結合,

      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促使其在創作的過程中,主動接觸理解議題內容。

    E.專欄文章:利用學校發行之週刊、月刊設置專欄,蒐集相關資訊與文章,亦可擴大辦理全校性徵文活動,將優良作品收錄

      分享。

    F.情境模擬:利用避難逃生路線圖進行災害逃生演練,共同討論逃生動線以及可能發生災害之情況。

    G.若有附設幼兒園,則可辦理「探索營隊活動」,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課餘時間舉辦探索營隊活動,讓幼兒透過合作學習及

      活動探索,深入了解防救災之內涵及重要性;亦可以不同形式之展示活動,如小話劇表演,提升幼兒學習動機。

    8 新北市鶯歌區鳳鳴國民小學「生活防災」講座

    3.社區家長研習

    提升社區家長災害防救素養與敏感度,並共同研商社區與學校災害防救系統結合之辦理方式,其方式可為:(1)社區家長及志工研習;(2)透過家長會、親師懇談會及出版親子專刊;(3)防救災演練,邀請家長會成員、社區志工、學生家長參與,宣導防災自救與逃生觀念,減少人員損傷及財產損失。


     

    校園疏散避難演練

    防救災演練(如圖9)為使災害發生時各教職員工生能快速避難並啟動應變分組執行救災,應規劃演練及撰寫腳本內容,由各處室人員協助辨理,務使校園災害演練能順利並熟練執行。演練目的在於使人員熟悉不同災害情境之應變作為,並提升應變技能,短期在學校人力及資源有限之情況下,可以每學年逐棟或逐區來進行應變演練,逐年完成全校應變演練之規劃,或配合多次各樓層或各棟小規模演練後,每學年有一次中大規模或全校災害之演練。針對每學年或每次演練之缺失應於次年或下次演練規劃前即加以改進,提升整體災害應變能力。

    (A)一樓班級立即向外疏散,並依指定路線逃生。

    (B)二樓以上班級則於第一時間先以地震防護頭套保護頭部,並就地依平時訓練完成掩蔽。

    (C)待主震過後,二、三樓以上班級再依事前規劃之避難路線,疏散至安全疏散地點。

    (D)地震結束後,於規劃之疏散地點進行集合、清點人數、檢傷等震後防護措施。

9 嘉義市港坪國小防災防震演練

 

學校每學期至少應舉辦1次應變計畫演練(除消防防護計畫外亦宜考量其他災害類型之演練),可結合火災等其他災害演練一併舉辦,演練情境可依該學年度規劃重點進行腳本研擬,而演練可依各年級施行或以樓層(棟別)為劃分,依據可能發生之災害類型、規模,依實際需求來設計實務演練,如通訊對講機練習、避難疏散演練、警報測試與廣播等。演練計畫之擬定必須基於以下基本觀念

1.研擬演練計畫之前,必須先有充分的「情境假設」,並以學校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主,例如大規模地震後,應

  將小學生留校、安撫、建立名冊,等候家長接回,而非馬上讓小學生各自回家。

2.至少應包含緊急避難、救護、收容、安撫之細節操作。

3.必須明定各執行程序之權責編組及銜接介面。

4.必須確保所需的應變時所需的資源與人力。

5.在演練的過程中,所有作業均隨著時序有詳細的紀錄,以利事中查證及事後重構與檢討。

由於地震災害為突發狀況,當學校教職員工生都熟悉疏散演練後,則可進行無預警之演練,由校長發布各項情境,模擬災害各類情況之演練,使師生都能熟悉災害應變,演練時亦可邀請家長觀摩或加入演練,將社區資源融入校園,以提升全民防災之能力。


八、建立緊急救護與救助機制

學校平時即應建立緊急救護與救助機制,因在災害來臨時,救災資源之送達往往時程較長,故學校在災時自救顯得相當重要,在外部救災資源送達前先進行救援之工作,搜尋因受災而造成受困之學生,並針對受傷之教職員工生進行緊急處置,以期能於災害發生第一時間協助學校內之輕重傷教職員工生進行避難安置,故在災前建立緊急救護與救助機制,可確保救災資源在災害發生時,能發揮最大防災、減災功能。

1.災害應變器材整備與分配

為增加災害應變之搶救時效,總務處必須視學校實際情形來整備災害應變器材,並有專人保管且每月一次定期進行檢查,若器材損壞或超過使用期限須進行替換,而整備之器材需放置於固定地點進行管理,主要整備之器材項目包含有個人防護具、檢修搶救工具、安全管制工具、通訊聯絡器材等。個人防護具為保護搶救人員之裝備,防止救災人員轉變為受災之人員;檢修搶救工具為搶救時可能用到之器材;安全管制工具為將受損之建物劃定危險區域警戒及交通指揮之工具;通訊聯絡器材為搜救人員間之相互連絡或通報校外單位協助救援之器具。

2.緊急救護整備

(1)平時應建立現任教職員工中受過急救訓練之緊急醫療人員名單及緊急救護用品統計表,並每月定期檢視一次急救用品並更

   新。在災害發生時,若有學生或教職人員受傷,在場的教職員工應迅速實行救護行動,並馬上請求保健人員及其他受過急救

   練的教職員工支援,以便隨時進行急救。

(2)急救用品與搜救用品建議存放於接近演練時規劃救護站之地點。

(3)健康中心(保健中心)平時應整備災害時所需之緊急醫療救護設備、器材及資源,並定期和學校附近消防隊、醫院及診所開設

   CPR訓練班(如圖10),要求教職員工參加,結業後頒發證書,並利用課程空檔或體育課教導學生CPR及簡單醫療救護行為。

(4)平時應與附近醫療機關建立救助協定計畫,並對其所提供之醫療服務項目加以了解並區分,以便災害發生時,能夠即刻判斷

   並將傷者送至適當之醫療機構。另應製作醫療救助資源查詢表,內容包括醫院或診所緊急聯絡人、床位、醫院或診所的設

   備,交通路線亦須事先規劃。

10 新北市永和區永平國民小學CPR教育訓練

建立災情情報蒐集與傳遞機制

1.建立通報原則及流程

(1)校園災害事件之通報管理,依作業內容區分為即時通報與定期彙報,災害發生時,應先詳細確認並調查學生、教

   職員工、設施設備等的受災情況,並將結果由傳真、電話、網路通聯或其他確實通報之方法,告知各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https://csrc.edu.tw/)

(2)平時建立學生及教職員工詳細資料、校舍建築結構及歷年檢核、補強成果等校內資訊資料庫,以便災害發生時,緊

   急應變組織能夠迅速掌握受災資料,傳遞災害資訊至救災單位及主管機關。

(3)各校應確實掌握即時通報家長之方式,如與電信業結合,在災時或公布停課時使用相關通信系統即時通知家長。

(4)災害發生後總務處會勘校園災損狀況,持續填報災損情形。

(5)流程由一開始的發生災害,逐序主動向上通報,如11

2.建立校外支援單位清冊

為使災害發生後快速尋求支援協助,平時即需建立校外應變支援單位之聯絡資訊,另亦能協調社區志工、家長會或校友會於災時提供救災資源及人力部署支援,學務處則是定期確認清冊資料之正確性,建立支援機構之通訊錄,詳細記載支援單位及支援單位所能提供之器材,便於災時第一時間請求所需支援。

11 災害緊急救援通報流程

 

天災難防,然而多準備即少損失,防災教育提供人民防災的知識與技能,是面對災害的基本力量,要減低人們對災害的恐懼,知道如何應變與自保,則應培養危機處理的思考、判斷與管理能力,以減少災害。呼籲縣市教育主管、校長和教師,在經過東日本大震災的震撼教育後,能體認災害的無常,確實負起推動學校防災教育,培養防災能力,並落實學校防災,進而擴及於社會。當災害來臨時,即可自救也可救人,必可減少災害的傷亡和損失,並提升全民的安全生活水平。

(作者李文正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曾任教育部「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及「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執行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