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朱惠芳教授─談海洋教育

圖、文:環教輔導團團員 焦妮娜撰稿

朱惠芳教授審訂

曾擔任新北市環教輔導團指導教授長達五年的朱惠芳教授,帶領著團員們進行許多課程設計與規劃,理論實務兼具的教學背景,在指導團員設計課程時,總是旁徵博引的提出很多實例,精準的提出建議與修正,讓團員們獲益匪淺;本期特別專訪指導過許多教師設計「海洋議題融入課程」的朱教授,以下是她就目前海洋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現況提出的看法,內容精闢深入,摘錄如下:

題1:日本基於海洋立國政策,一向注重海洋教育的推動,與日本同為島國的台灣,在制定海洋教育政策時應注意什麼? 

朱教授在談到台灣的海洋政策時,她一針見血提到:政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落實」,因此,執行策略比政策更重要;政府於2001年提出海洋白皮書,2006年再修訂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參閱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電子報第22-http://www.sdec.ntpc.edu.tw/epaper/9707/paint/seawhitepaper.pdf)。教育部體認國人長期對海洋的認知不足,以及產業界普遍反映海事人才在供需與品質之落差等問題,在2007年訂定「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明確揭示五大具體推動面向-「建立推動海洋教育之基礎平台」、「培育學生海洋基本知能與素養」、「提升學生及家長選擇海洋教育與志業之意願」、「提升海洋產業之基層人才素質」和「提升海洋產業之專業人才素質」。接著教育部在2008年公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海洋教育」重大議題,並訂定於本(100)學年度於全國中小學開始實施。


題2:海洋教育是一個新興學科,對於中小學教師來說,推動海洋教育的步驟和方式有哪些?   

朱教授:海洋教育是一個議題,非學科、學習領域,在推動時就會比較費力,首先必須要讓教師願意讀能力指標,但這是很困難的一部份;因為對老師而言,只要班級經營、任教學科領域沒有問題,就覺得滿意了,學校的行政人員也是一樣,在忙碌不堪的情況下,每年又有好多議題要融入,是很難顧及每一個議題。

朱教授提出一個不錯的案例,例如海山國小的王紹鏞主任在擔任課研組長時,就很用心的去研讀各議題,並在教育局規定的課程計畫表格中,將每一議題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讓各年級、各領域的教師很容易了解這些議題內容,進而融入自己年級、學習領域,王紹鏞主任還收集一些其他學校老師曾撰寫的課程示例,海山國小的老師們撰寫課程計畫時,只要將領域內容與議題可配合的用同顏色標示出來,也可以將參考示例用在自己的教學,對老師們來說,這樣就比較容易著手,而且有如此用心的課研組長,教師們也比較願意配合。

由於王紹鏞主任的用心,海山國小在防災教育議題的推動表現相當不錯,以這個例子來說明,朱教授認為:學校只要有一位行政組長、甚至副組長願意深入了解各議題內涵、再告訴老師,學校在推動「議題融入課程」就可以有不錯的成果。或是同區的幾所學校以策略聯盟的方式,共同來發展議題融入的課程也是不錯的方法;可以從行政人員先行策略聯盟,各校由課研或教學組長結盟,各自分配不同領域課程,之後再互相分享交流,就會省時與省力,否則在議題如此多的情況下,中小學老師真的很難面面俱到。

             


題3:學校推動海洋教育的重點是什麼?要怎麼提升教師對推動海洋教育的意願?

 朱教授認為,老師對海洋教育議題的內容不夠了解,因此推動起來就很表面化,是最大的問題;如果願對海洋教育議題深入了解,才可能如橫山國小李弘善老師(畢業於海洋研究所)般信手捻來,規劃設計有趣的海洋議題融入的課程。因此朱教授希望教師們在探討海洋議題課程時,要更用功一點,先去解讀海洋教育的能力指標。99學年度下學期,朱教授就曾很用心的為環教輔導團員整理海洋教育資料,包括海洋議題融入學習領域的建議,也有一些示例,並建議老師們要從什麼思考點去著手,例如文章中有寫到:要特別注意到台灣的地理位置,交通運輸除了陸上與空中交通運輸之外,不能忽略與海洋、水上有關的運輸方式和工具,例如,可教導學生如何「辨別各種船舶的種類與外形」,並探討「漁船、貨船、休憩與觀光用船舶、軍用船舶及港口的功能」。海洋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污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等),瞭解環境(要包括海洋)遭受的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關係,並著重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只要老師們肯用心去閱讀相關題材的資料,例如地層下陷問題也是海洋教育議題,相信只要平常要多閱讀、關心時事,多吸收新知,要多花一些時間去備課,將海洋議題融入課程,應該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以下是部分可探討概念:

 

漂流物:自然漂流物(ex. 椰子,木頭)、非自然漂流物(ex. 塑膠袋,寶特瓶)

深海:*深海到底是怎樣的環境呢? 高水壓、低溫、無光線

*深海生物如何適應深海環境?生理代謝率極低、生活在越深海的生物會有巨大化的現象

*關於海怪的傳說:生命的型式有很多種類,深海中就有很多科學家未曾見過的生命。

*水下拍攝科技以及遙控照相技術的發達:簡介高科技深海攝影

*深海資源的開發、深海礦產、深海漁業的發展

*深海熱泉生物:耐熱菌、鬚腕動物、深海貽貝介紹

*海蝕作用的特殊景觀:海蝕平台、海蝕溝

*臺灣養殖業

*蘭嶼的飛魚祭

黑潮與氣候關係

*貝類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食、衣、住、行

*海洋文學名著賞析:魯賓遜漂流記、天方夜譚、白黥記、康提基號海上飄流記、香料群島之旅

海與風的互動:風與食物網的關係、聖嬰現象、颱風、颶風的形成

*我國遠洋漁業發展情形、每年漁獲量、漁場的分佈、外籍漁工、國際組織

*魚具與漁船作業方式:鮪延繩釣、大型圍網、船團式圍網、雙拖、單拖、魷釣、棒受網

*海的守護神媽祖的故事

*水產養殖業

*鹽的身世

題4:以教授指導學校和教師推動海洋教育課程的經驗,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朱教授在指導時碰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教師不願多花時間,只要肯用心就可以找到相關資源,才能設計出好的課程。而她最擔心的是,學校教師推動海洋教育課程時,課程會流於表面化,目前看到很多學校推動海洋教育,都是去淨灘撿垃圾,課程內容沒有深化,是比較令人擔心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分類海灘撿拾來的垃圾、分組討論各類垃圾從何來及其原因,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查資料、查地圖,這才是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連一些以海洋教育得獎的學校,在課程教學也很膚淺,例如學校附近的社區就有珍貴的海洋生物資源,上課時卻利用校內的海洋標本館進行教學,應讓學生親身體驗或觀察到海洋生物實際生長的環境,無法讓學生實際觀察這種生物的生態環境,教學的內容不夠深入,遑論要讓學生懂得如何保育海洋生態,就更是不可能了。

 許多學校的行政領導者沒有課程背景,因此學校只有活動而沒有課程,這是目前大部份學校的問題;無論是特色學校或永續校園,大約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學校真正針對學校與社區設計課程,例如高中還在進行「認識校樹」活動,這是國小低年級的教學活動,高中應以學生的國小低中高年級與國中所學為基礎,進一步深入探究,始能擴展學習視野。很多學校有很好的環境,但在規劃與執行課程時都只求外表看起來很花俏,沒有真正深入課程內涵,真的是很可惜。

 例如觀察寄居蟹的課程,無法做到知識、技能、情意並重,能力指標亦未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主軸偏離,在生態環境豐富的海邊學校,卻用講述法、觀看影片的方式進行寄居蟹教學,未帶領學生到海邊實際觀察寄居蟹,就真的太可惜。去年度新北市海洋教育教案比賽,得獎作品學校均有很好的環境可以實地進行海洋教學,但僅重表面,沒有善用學校位於海邊的特色資源,實在可惜。


1.問題5:有什麼海洋教育相關的網站、書籍或是其他資料,可以介紹給中小學教師作為參考。有哪些大學或研究機構已有推動海洋教育的經驗和基礎,可以提供諮詢給中小學教師? 

 海洋大學吳靖國教授、國北教大熊召弟教授、國立海洋科學館的陳麗淑博士、屏東海生館、台中自然科博館、各大專院校設海洋相關系所均有很多海洋教育相關資料,大家可以上網去找。中華民國環教學會有推薦專家學者名單。海洋教育相關書籍及媒體簡介請參閱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電子報第22期,http://www.sdec.ntpc.edu.tw/epaper/9707/5.htm

 平時老師可收集新聞話題帶領學生討論,例如最近924日中國時報報導「台北港附近沿岸廿三日傳出遭人傾倒汙泥,八里、林口沿岸共約三、四公里寬的海域遭受污染成深紅棕色,這片『紅海』傳出刺鼻味道,新北市環保局、海巡署等趕往現場處理,化驗汙泥成分及追查何人所為。環保局表示,若查到兇手,依《海洋汙染防治法》至少可罰六十萬元(2011/09/24)」,這則新聞暨可引導許多討論重點。

 中小學各年級、各領域版本不同,只有老師最了解自己的教材,要自己讀懂議題,然後設法融入課程就會很快也很容易,若要等著教授指導,告訴老師要融入哪一個課程反而是比較困難的。


題6:請教授談一下:如何從九年一貫的海洋教育能力指標設計課程的建議。

海洋教育議題已訂出明確的能力指標,讓大家有所依循,這一點很好,但是在議題這麼多的情況下,教師們是否會仔細解讀每一條指標,也很難說;在制定指標時當然也曾參照歐美日本等很多國家的案例,但再好的指標或政策若不去落實,教師們不去參考使用,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朱教授認為至少要讓老師們了解能力指標內涵,才能去落實;這學期她在任教的淡江大學進行海洋教育設計的課程,要求修課的學生解讀能力指標再設計課程,並找鄰近學校一班進行試教,學生們對這個計畫也都躍躍欲試。

朱教授也提到有一位國中英語教師,很願意接受不同的挑戰,希望可以請他將海洋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以戲劇呈現或編製繪本,或許這位老師自己也會提出一些構想,教授也會指導合作的國中教師了解海洋教育議題的內涵,目前淡水河口的國中小都很期待開發海洋教育議題融入的課程。


問題7從字面上來看,日本的海洋教育課程能力指標中有親海、愛海、知海還有用海四項,台灣的海洋教育能力指標中是否也有用海這一條呢?

 在海洋教育能力指標的水域休閒、海洋生態旅遊、海洋應用科學、海洋食品都符合用海5-4-2 瞭解水產可用食品特性與營養價值。5-4-5 認識海洋再生資源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亦符合用海的能力指標。

問題8:究竟要怎樣依循海洋教育的能力指標上課?以下是朱教授指導學生的經驗談:

 暑假為軍訓教官班上課時,請他們每人選一個海洋教育的能力指標,請他們找出相關的概念,他們教的班級是國高中。其中有一位海軍轉任的教官選擇「海洋法政2-4-6瞭解我國領海主權與經濟海域權利的內涵」能力指標進行解讀,由於他對該部分接觸比較多,講課很有內涵,可是他自己認為純講述內容無法吸引學生聽課。這條能力指標是針對國中學生的,顯然如果請沒有相關背景的國中老師來上該指標相關的課程內容,應該會有困難;也許可以在社會領域例如公民課來上這個內容或許還可以。而且解讀得很好是一回事,到底要使用怎樣的學習策略去引導教學?在依循能力指標設計課程時,用什麼教學策略去實施這個課程,才是最重要的。這位教官只用講述式的教學策略,但幸好他有親身經驗可以融入教學,聽起來還不致於太枯燥,但對其他沒有這種背景的教師來說,就很難引起學生興趣了。可見能力指標雖然只有短短的一行文字,但設計課程要如何融入,的確須費心。

 再看另一個例子:有一組教官解讀「4-4-9 認識海水淡化及其應用」這一條能力指標,在期中報告概念時並不是很好,但期末報告時卻有很好的表現,因為他的教學策略是:讓學生自行動手作蒸餾實驗,看得出來他可以將能力指標詮釋的很清楚,再用好的策略教學生,還有一組選3-4-6 能運用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形式,鑑賞與創作海洋為主題的藝術」這個指標來進行解讀,在做概念分析時,講到了貢寮海洋音樂祭、墾丁春天吶喊相當不錯,可是他的教學策略只是請學生自己去找相關資料,雖然也打算要進行相關的海洋音樂活動等,但不夠深入,有點可惜。

 還有一組選的是4-4-2 認識海水的化學成分」。原先可能認為這段文字比較簡短,比較容易教學,但他們報告概念時談到〞化學成分”─當然就不外乎是氯、氫、氧等在教學時一定會讓學生感覺得無聊,朱教授建議的教學策略是:不妨從已有的一些文章,例如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鹽、其重要性與應用來進行教學,在期末報告時教學內容就生動活潑,因為鹽是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而且對學生來說,比較有接觸,這樣的教學當然就比較能提起學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