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教法上路---學校怎麼辦?

 /陳木城  前新北市建安國小校長  台灣遊學協會理事長

       去年《環境教育法》剛通過之際,台北縣環境永續發展協會和教育局合辦了一次環教法研討會。一年過去,今年65日世界環境日,環教學會在成蘆橋下舉辦環教市集,慶祝環教法上路。馬英九總統、吳敦義院長親自出席,接受一小時的環境教育,並接下全國第一張一小時的環教學分証。從今年六月五日起,上自總統,下至每一位小學生,每人每年都要接受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但是要如何落實,學校準備好了嗎?實在令人憂心

學校的環教人員在哪裡?

     《環境教育法》立法初衷是要學生和大眾真正認識這塊土地,進而保護生態,愛護地球。根據環教法,環教人員、機構,都得經中央認證,且環教人員還有學歷和培訓規定。這樣一來,學校的課程規劃需要送請核備,環境教育人員需要有8小時的培訓。

       可是這一年來,我們沒有看到哪一個縣市教育單位或是環保單位,針對今年上路的環教法,為學校教師設計一套有系統的培訓課程,讓老師擁有環教課程規劃能力,和環教教學能力,至少讓老師擁有環教人員的資格。

  環教法要上路了,所有的主管單位,例如環保署、地方的環保局處,教育局處,都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似的,這才最教人擔心,徒法無法自行,有了法要有計畫,有了計劃要有預算,有了預算要有可以具體執行的人,如果都沒有,環教法的意義在哪裡?

            


學校的環教課程如何設計?

孩子是環境教育最好的對象,教師是實施環境教育最有力的人,學校是推動環教最重要的基地,也是國人對環境教育最大的期待。

可是,環境教育不是概念性的環境口號,而事實作性、操作性的、型動性的課程活動。依照這個標準,筆者從許多環境相關活動理觀察,學校裡的校長老師對環境教育能力其實是非常不足的。

如果學校校長老師把環境教育認為是:放一些氣候變遷的影片,生態教育的影片,綠建築的簡報,推動垃圾分類的宣導,不就好了嗎?這不就都是環境教育嗎我想是的,許多人都會這樣作,事實上就是會這樣。所以,大家不就都胸有成竹了嗎?你為免太杞人憂天了!

事實上這就是我們最不願意看見的事,所以,我建議主管單位要建立環教的標準,讓大家來努力進步,真正落實環境教育。例如:

一、                 建構學校環境教育課程架構系統: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年的上下學期,配合各領域教材,利用效本課程時間,至少有2節課的環境教育。

二、                 經營學校的環境教育場域:如校園植物、垃圾分類回收場、生態池、蝴蝶生態園、獨角仙棲地、原生植物園、社區公園場館、田園步道、河川湖泊、生態景點等等,也都是環境極佳之場域。

三、                 環境教育課程的型態:應以行動學習為主軸,如實地調查紀錄、田野活動、環境保護活動等,讓孩子真正體驗環境活動,為地球做一點事。致於靜態的閱讀、觀賞電影固然無可厚非,但是這不是任何領域課程都可以溶入的嗎? 為甚麼區區的四節課不能作一些行動課程呢?

四、                 建立環境學習的成就標準:依照各年級的領域學習能力點設計環境行動,也同時要加強配合各領域,整合出環境教育能力指標,製作相關自我測驗題庫,由孩子自行上網學習,或是辦理校內外環境教育搶答活動,促進學習動機。

五、                 建立環境教育人員的能力標準,經營學校環境教師社群:以研習節數、環境教育學歷,並不能完全代表教師的環教能力,這樣的老師容易流於概念是的教學,不敢把孩子帶到環境的現場。所以,教育界必須變更思考模式,有計畫的培訓出一群具有環境能力的環教人員,他們可以辨認天上飛的鳥雀蝴蝶和行雲,水裡游的魚蝦,水邊的鷗雁鹬鴴,土地上的草花樹木,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大家還要走一段很長的路。

 

               

 


  最倒楣的去受訓  環教就看看電影

  希望主管單位要站出來,為學校的環境教育作好準備,建立計畫、實施、評量回饋的機制,並且藉這個機會,給長期從事環教工作的老師或志工一個寬闊的舞台。

  長期以來,投入環教社團的老師,往往在學校隱而不宣,這其中當然牽涉到許多學校文化的問題;社區、民間團體的環教人士也沒有機會進入校園,這也是學校封閉思考的問題。這種情形如果沒有改變,學校環教人員、環教課程和教育實施,會怎麼做? 當然就不忍卒睹。

      這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制度】,沒有好制度,能作事的人不會出來作,相互推諉之後,推選一位比較倒楣的老師去作,然後應付式的課程安排,於是:以融入的方式讓環境教育歸於無形,或靜態演講,或是看看電影,環境教育可能就這樣一筆帶過。這是筆者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不幸的是:我們眼睜睜的看著事情就要發生了!

    學校如此,民間企業、社會團體的環教課程,就更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