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的「水」思維

文、圖: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何昕家 

一、台灣「水」的概述

台灣本島地區地狹人稠,地形之起伏變化極鉅,集水區地勢陡峭不易涵蓄水份,而河川源短流急,雨量豐沛時河川流量暴增,惟在短時間內即奔流入海,因既有蓄水設施其容量仍不足,尚無法蓄存足夠水量以因應未來需求。三、四十年來,水資源建設在台灣地區各種不同階段之經濟發展過程中,提供穩定供水,對創造優良經濟環境自有其不可磨滅之貢獻,然而台灣地區近年來水資源環境更趨複雜,除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到國土自然、地理環境限制之影響外,人為影響亦增,在水資源上游地區,水土保持不良致集水區涵蓄能力不佳,更釀成土石流災害,至中、下游水源受到污染,減低水源之有效利用。

台灣地區經濟蓬勃發展,工商業發展迅速,且在低水價政策的環境下,生活及工業用水均逐年成長,自1995年之20億噸/年已成長至2004年之40億噸/年,而農業用水在經濟轉型下則相對有遞減之趨勢,台灣地區歷年各標的用水及總量如圖1所示,可以發現從1998年後,台灣地區用水趨勢呈現穩定狀態,但還是以農業灌溉用水為居多,而次多為生活用水;農業灌溉用水不是一般大眾能夠進行改變,因此農業灌溉用水只能希望政府能有因應措施,但,次多的生活用水,是與一般大眾息息相關的部分。

1 1995-2004台灣各標的的用水趨勢

資料來源:林俊全《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


二、校園中的「水」

校園中的用水屬於民生用水,全台灣無論是都市或鄉村,均有不同層級的學校座落,因此校園中的用水屬於民生用水中主要大宗之一,而學校的用水也是最容易瞭解與掌控,以下將說明與分析學校用水部份包含哪些?(如圖2所示)

圖2:學校用水種類

(一)廁所用水:廁所用水屬於學校用水中的最大量,充水馬桶一次充水約需使用5-6公升的水,小便斗一次約為3公升的水,一天使用下來所需消耗的水非常可觀。

(二)洗滌用水:學校內的洗手台隨處可見,除如廁完需要洗手、用餐前需要洗手、遊戲結束需要洗手、勞作課程結束需要洗手……,由此可知,洗手這件事情在學校中也是相當重要的行為。

(三)廚房用水:若學校內有中央廚房,廚房的洗滌、調理也需要使用到非常大量的水。

(四)澆灌用水:校園內有庭園造景,因此澆灌用水也是學校內必須會使用水的面向。

(五)飲用水:校園內的飲水機,也是透過自來水的過濾淨化後,再讓學校師生飲用,飲用水也是學校內主要用水之一。

(六)其他用水:若學校內有生態池、景觀池、屋頂噴灑降溫等其他環境設施,也是需要考慮到用水問題。

在傳統思維上,上述這六種學校主要用水,來源均為自來水,但我們試想:全部都是需要使用自來水,有哪些部份是能利用其他來源的水?上述六種學校主要用水一定要用到自來水的部份大致上包含洗滌用水、廚房用水、飲用水,而洗滌用水中有僅有洗手部份需要使用自來水,其餘部份是不需要使用自來水。


三、學校建築的「水」思維:開源、節流與保水

透過前兩部份說明,能瞭解到台灣因地形地勢關係,屬於高降雨但無法留住水的國家,而學校又為民生用水大宗用水之一,因此在校園中,除透過教育宣導與標語方式處處提醒學校師生節約用水觀念外,這是屬於學校軟體能夠著力的地方,而學校另一主要組成部分為學校硬體設施,也就是學校建築的部份,能夠有哪些努力呢?本文提出三大策略:開源、節流與保水。

(一)開源

學校建築中的開源,就是盡最大的可能留住水,最主要是要能留住雨水,利用屋頂雨水回收,最理想的狀況是依各樓層設置雨水回收桶,利用位能高差利用回收雨水,另一可能儲存地點為閥基,閥機能儲存的量是相當大,但是唯一缺點是需要利用馬達將水送至需要的地方,這是需要消耗電力。另一種開元的方式,便是用生態淨化功能,主要是將廚房洗滌用水、次要是部份廁所用水、洗滌用水,利用生態池不同區位淨化後,用於澆灌或是回滲於土地之中。最後一種開源部份在於飲用水,目前學校大部分均使用RO逆滲透,RO逆滲透處理過程會產生相當多廢水,這些廢水也能收集後進行澆灌或廁所使用。因此開源的水,大致上均能使用於廁所用水、澆灌用水與其他用水部份。

(二)節流

節流部份除透過宣導以及標語提醒大家節約用水外,另外便是使用省水標章器材,包含省水龍頭、省水便器 ,以及定期檢查管線,是否有阻塞、損壞,以上均為節流方式。

(三)保水

保水部份,也就是探討到基地保水面向,以上的探討都是從人類角度出發思考開源節流,但也必須從生態系整體角度出發,校園內必須思考保水部份,讓土地能含有充足的水,因此學校內必須可能保有透水鋪面以及草皮,一方面能讓無法被建築保存下來的雨水入滲回土地,另一方面也能減少地表逕流。

最後利用下圖來說明開源、節流、保水與學校中用水種類的關係。(深色線條為收集,淺色線條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