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態池設計營造及管理中的教育內涵

文:陳木城(台北縣環境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圖:焦妮娜

一、  一、前言:人工濕地與教育

談到溼地,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總會想到文學史上重要的溼地作品,例如:詩經秦風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還有詩經周南的【關關雎鸠】: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有名的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則是來自戰國策: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短短的58字,卻是古今不朽的溼地故事。可見古人在江流湖泊之際,因境起興,思戀情人;或是從在河州溼地,觀賞水鳥河蚌,感悟人際互動的道理。也正呈現了古人生活在水邊江畔,擁有豐富的濕地生態,這些文學正是他們的環境文學,也是他們的生活空間。

早期的台灣農業時期,到處都是田野阡陌,水田脈脈的溼地,加上春夏之際,每逢暑氣炙熱的下午,都會下一陣午後陣雨,因此也留下「西北雨」的民謠:

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欲娶某,

鮕鮐兄,拍鑼鼓, 媒人婆,土虱嫂,

日頭暗,找無路,趕緊來,火金姑,

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這詩歌裡的「鯽仔魚」就是台灣土鯽;負責打鑼鼓的「鮕鮐」,指的是台灣原生的七星鱧;擔任媒婆的「土虱」,則是野生種的鬍子鯰,又叫做塘虱魚;做好心來照路的「火金姑」,就是小朋友最喜歡的螢火蟲。這些都是濕地生物,這首歌謠表現了台灣濕地生態的豐富性,同時也寫出古人迎娶新娘時熱鬧的歡慶,更表現了原民對濕地生物的想像,充滿了幻想童話的趣味。

「溼地」原來是我們俯拾即是的生活,我們的起居,我們的遊戲,我們的想像,我們的情調,我們的心聲血脈。曾幾何時「溼地」快速消失,如今已經成為只能在文學作品中緬懷的「失地」,許多台灣的舊地名含有「洲」、「埔」、「湳」的地方,本來都在江浦河洲之地,可是如今斗換星移,滄海成為桑田,台北縣板橋的浮州,如今大樓林立;板橋的草澤溼地「湳仔」,改名為「南雅」,今已成為遠近馳名的「南雅夜市」,新埔、後埔、埔墘,則成為板橋居住人口最為密集的都會中心,誰還能看見昔日那「孤航遠影知何在,只有長江空自流」的風情美景?


()人工濕地的興起

  

學校戶外教學,生態體驗學習

 

晚近,由於國際濕地公約的誕生,(又稱「拉姆薩公約Ramsar, 1971),國際濕地組織的推動,國內生態環保團體的呼籲,政府單位以台北縣首先將「濕地教育」列入政策主軸,接著內政部也在2008辦理國家重要濕地評選,風雲際會,濕地成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環境議題。由民間團體、政府機關辦理的溼地相關研討會,濕地保育行動,以及雨後春筍般的溼地公園、溼地保育區、溼地生態區、還有各級學校紛紛或是挖掘溼地,或是改造原有的景觀池,成為人工生態池,在在都反應這個時期的生態理念。風氣蔚然,溼地生態已成位當下的環境顯學。

   臺北縣更大手筆的興建300公頃的人工濕地,從96年起利用河川高灘地,興建了十一處人工濕地,到目前為止已經陸續完成了:鶯歌礫間、鹿角溪、打鳥埤、三峽礫間、新海一期、新海二期、新海三期、華江濕地、城林濕地、茄冬濕地以及占地40公頃,面積最大的浮洲礫間、浮洲濕地,利用礫間設施及濕地淨化截流河川的污水,經過淨化後再排入溪流,有效的減低合流污染的問題,又可以利用生態池濕地復育溼地生態,豐富生態系統,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外參觀學習的景點,同時也是學校戶外教學,生態體驗學習的最佳基地。


()人工濕地的三育功能:保育、復育、教育

在土地高度開發,水田萎縮,河灘草澤逐步被填土侵蝕,濕地水澤日漸消失之時,人工濕地的興建未嘗不是一種環境的補償措施。濕地具有三育的功能:

 1. 保育:調節洪流,提供水源,補充地下水,保護海岸,保留養分,保存沖積土,保存沖積土,清除毒物,扮演大地之腎的淨化功能,防止地表及地下水的海水入侵,產生能源,蘊育天然資源。

 2. 復育:濕地是一個生態最豐富的地方,是一切植物動物的賴以維生的生命之源,是許多動植物的成長庇護的棲地,可以喚回許多失去的植物、水棲生物、魚類、蛙類、貝類、鳥類….,保存生物基因庫,重建一個穩定堅實的水圈生態系統,調節區域生態系,復育已經失去或是瀕危的動植物物種,孕育大自然生命的泉源。

 3. 教育:濕地水域的自然景觀,具有多層次的空間美感,可以提供人類休閒旅遊,紓解情緒,陶冶心靈。同時也是環境生態學術研究的最佳場域,還可以作為生態教育、生命教育,心靈教育最生動最具體的學習教室。


()人工濕地的教育

 

濕地是我們生活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濕地和熱帶雨林、海洋珊瑚礁並稱為地球上三個生態能量產值最高,生態多樣性的地形,所以也是環境教育中的主軸,

1.科學概念的認知:濕地的定義、類型、功能、結構、重要和危機;陽光、水、泥土、空氣和生命的關係;水的三態變化,水域影響溫度、溼度、留水保土、影響氣候和水土的變化;動植物棲地、生物多樣性、認識水生動物(魚族、貝類、蝦蟹、青蛙、集集伴生的蜻蜓、螢火蟲、水鳥),認識水生植物(挺水、沉水、浮葉、漂浮、濕生植物),及其它們之間的互生共生的生態關係,構成的食物鏈結系統;人類如何利用濕地資源,及其對人類歷史、文化、藝術的貢獻和影響。

2.過程方法的技能:建構人工濕地的過程中,涉及溼地的設計、挖掘築造、未來的經營維護,其中例如:池底、底泥、池型、水體深淺、池岸岸坡、水源進出、泥土夯實、植物採集栽植等等,如果能列入教育歷程,讓學生參與操作,學會運用網狀圖、結構圖、剖面圖、比率圖、電腦、相機、錄影機、紙筆紀錄等工具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絕對是最好的體驗教育。

3. 價值態度的情意:孩子透過參與設計營造和維護,實際去體驗水體、泥土、觀察植物的生長,衍伸出文學、繪畫音樂和戲劇的欣賞創作,引發孩子對環境的喜愛,帶領孩子積極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並且在團體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共同關心環境議題,這都是情意的建構和學習課題。

美麗的齒葉水蓮和萍蓬草

 

茲將以人工濕地課程為核心,統整各領域的課程結構圖示如下:

二、人二、人工生態池設計中的教育內涵

 

 

人工濕地的成敗就取決於設計之始,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工濕地的建構,在本地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的經驗累積,目前已經臻於成熟。只要能聽取前人經驗,善加設計,應該可以免除許多失敗的浪費。

在人工生態池濕地的設計中,就認知、技能及情意三個面向,我們必須掌握教育學習的內涵,結合各領域課程的能力指標,規劃具有意義的課程和學習活動,落實課程與教學的目標。

 

教育面向

生態池設計期  工作分析

環教議題能力指標

科學概念認知

水的循環、水源分析、生態池座落、方位、面積、深淺、方向、氣候、雨量、生態池功能定位、防漏設計、生態工法、非干擾區設計、生物多樣化

3-1-4舉出重要環境問題

4-2-2草擬一份社區環境保護行動計畫

2-1-1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2-2-1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方法歷程的技能

蒐集資料、測量面積、觀察水文、分析水源、繪製設計圖、確定功能定位

 

7-3-1運用五官觀察

7-2-4蒐集、運用資訊來探討、瞭解環境議題

8-3-6觀察現象的改變

5-2-1參與調查與解決生活周遭環境問題

價值態度的情意

描繪願景、敘述未來圖像、欣賞水景、體認水的功能、願意參與、改善環境。

3-1-4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5-1-1參與社區環境保護或關懷弱勢族群

3-1-1接觸而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和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三、人工生態池營造的教育內涵

人工濕地營造之初,就不需考慮爾後的目標、定位、和管理維護。生態池的成敗從下面三看,就可以看出端睨:

第一,看水源:生態池水源不管是雨水回收、中水淨化、或是截取溪流、地下水或山泉水,必須考慮其水源穩定,抽取地下水,或是放流自來水是下下之策,視不得已而為之。從水源島引進水,到水滿溢出,整個水道系統必須做全盤規劃。否則,要不就是動用自來水,要不就是水池乾涸,那就會很痛苦,而且不合水資源的運用原則,那就是打著環保反環保了。

第二,看池底:池底防漏措施要做好,底泥要深厚,至少要20—30公分,泥質要細要黏。池底底泥的精化夯實,最適合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操作踩踏,一堂「踩踩樂」的課程,將會讓孩子終身不忘,而且對日後的水池抱持深厚的期待和感情。此外,不要急於放水,寧可多次試放,重複踩踏,多次觀察池水滲透情形,因為一旦放滿水,放養魚類螺類,再發現漏水嚴重,那就有很大的麻煩。

第三,看池深:視水池面積而定,沿池邊到池心要由淺而深,池心能深就深,約在2—4公尺之間最好。這關係著日後的水生植物生長管理,以及魚類水族越冬池深的需要。如果水深不及80公分,一則水生植物容易氾濫漫爬,造成管理上的負擔;一則冬天寒冷,魚類無處躲藏避寒,池魚會有翻白之殃。

 

一座生態池看似平常,其實是處處皆學問,處處都是具有價值的學習課程。茲分析課程內含如下:

教育面向

生態池營造期  工作分析

環教議題能力指標

科學概念認知

池底底泥功能、池岸岸坡構成、生態工法價值、池型設計美學、水深設計、生物多樣性的棲地元素

3-1-4舉出重要環境問題

4-2-2草擬一份社區環境保護行動計畫

2-1-1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5-1-2規劃、執行個人和集體的校園環保活動

方法歷程的技能

蒐集資料、泥土夯實、池岸構築操作、植物栽植、動物採集、復育技術、水源設計、水資源循環運用、雨水回收、中水淨化

 

7-3-1運用五官觀察

7-2-4蒐集、運用資訊來探討、瞭解環境議題

2-2-3比較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5-2-1參與調查與解決生活周遭環境問題

價值態度的情意

團體參與、願景描繪、敘述討論、欣賞、體認水體之美、喜歡勞動體驗、具有改善環境熱誠。

3-1-4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5-1-1參與社區環境保護或關懷弱勢族群

1-2-1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3-2-2主動親近並關懷所處的環境,進而瞭解環境權的重要

一、  四、人工生態池管理的教育內涵

一座生態池誕生了,接著將有許多值得期待的事情就要發生。隨著水生植物的成長,青蛙來了,在池邊唱歌;蜻蜓也來了,在水面上巡弋;水黽來了,在水上滑行;水鳥來了,在水邊散步;螺類開始多起來了,在水底爬行;魚類開始繁殖,偶而躍出水面,留下一波波漣漪;

蛙鳴魚躍,來來往往,熱熱鬧鬧,池塘成為了充滿生命的生態系統,而且每日都在成長、變化、茁壯。到了夏季,陽光充足,生命更為旺盛,必須經常到水池裡整理、修剪、調整,否則強勢種的植物將會侵占其他植物的勢力範圍,如果疏於整理,不到半年水池將會只剩下一種植物,那就是最強勢的一種。

學校的生態池可以組織生態社團,或是安排融入各領域的課程,讓孩子到水池裡負責整理,觀察,紀錄、監視水質,實際體驗水池的管理維護,也親身體驗水池生態的演化和變遷。

 

美麗的杏菜讓學童感動

茲將管理維護期的課程內含分析如下:

教育面向

管理維護期  工作分析

環教議題能力指標

科學概念認知

認識水生植物、水棲生物、伴生生物、生物多樣化、水和泥土對生物的重要、水質變化、物種棲地類別

2-1-1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3-2-3瞭解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5-1-2規劃、執行個人和集體的校園環保活動

方法歷程的技能

蒐集資料、觀察紀錄、統計歸納、水質檢測、水深控制、植物管理、生物繁殖、生物互動、採集物種、

從事環境書寫創作或表演

2-2-2持續觀察與紀錄社區的環境問題並探究其原因

4-1-1能以清楚的言語與文字,適切描述自己的自然體驗與感覺

4-1-2運用收集資料與記錄的方法,瞭解與認識環境問題。

4-2-1歸納思考不同區域性環境問題的原因

4-2-2草擬一份社區環境保護行動計畫

5-1-2能規劃、執行個人和集體的校園環保活動

5-2-1參與調查與解決生活周遭環境問題

價值態度的情意

團體參與、願景描繪、敘述討論、欣賞植物、動物生長、體認水景之美、喜歡勞動體驗、感受環境改善的喜悅。

1-2-1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3-1-2具有好奇心,思考存在環境中萬物的意義與價值

3-1-4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3-2-1培養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個人興趣、嗜好與責任

5-1-1參與社區環境保護或關懷弱勢族群

5-2-3執行綠色消費、環境保護節目及環境關懷行動

一、  五、結語:

野菱滿池是環境

教育的場域

 

「體驗」是無可取代的教育方式。環境教育必須從生活出發,從現實出發,垃圾分類是生活體驗,清溪淨溪是現實體驗,人工濕地的設計、營造和管理維護都提供了我們最好的環境體驗教育。讓孩子走入水陸交會之地,也是最敏感的溼地,實地感受水的記憶,水的流動,水的變化,水的折射和倒影,同時也親身觀察生物間互相依存的關係,這是一種環境教育,也是種生命教育,更是一種美感的體驗,一種心靈的沉澱和昇華,就像水一樣,它可以凝結,可以滲透,可以沉澱,可以淨化,可以昇華,它可以洶湧澎湃,可以潺潺歌唱,可以一碧深情,沉靜返照,可以深不可測。

當我們都注意到溼地生態的時候,當政府民間都在推動溼地建造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的孩子:認識濕地,認識棲地,認識水與生命的關係,認識水資源的重要。這樣我們建造的溼地,才不會有一天被因為未被教育,無知不了解下一代,再把溼地當作垃圾掩埋場,或是當做建地來開發,破碎我們的生態系統。

也就是說,建造溼地是一項重要的硬體建設,但是溼地教育,讓溼地可以永續經營,由點而線而面重建我們的生態環境,才是更重要的事。

一、  六、引用文獻

() Donald R.HammermanWilliam M.HammermanElizabeth L.Hammerman周儒、呂建政2008.戶外教學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五南出版社。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2008 http://www.wetland.org.tw/

() 居芮筠  溼地生機 台灣水土二重唱,經典雜誌,第131期2009.06

() 成福水草塘2007 http://blog.xuite.net/chenfu2007/wland 

() 水環境資源網  2003 http://water.nchc.org.tw/index.asp

() 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2003  http://nature.edu.tw

() 陳震等編  2006 水環境科學 科學出版社(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