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先先生專訪    許文勇        

◎現職: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長

◎曾任台北市野鳥學會研究保育專員


1.請問一先您在鳥類研究保育工作的一些經歷。

Ans:興趣大部分都是小時候就培養的,小學階段就非常喜歡看動物奇觀之類的生態影片。1988年就學時期因緣際會加入台北市野鳥學會,沒多久即參與鳥類繫放的義工行列。1992年退伍之時,即到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從事鳥類繫放中心的專案執行工作,負責台灣各地的鳥類繫放研究工作的推動。1995年曾在師大生物系呂光洋老師處擔任兩年的研究助理工作,2001年任職台北市野鳥學會研究保育工作,2009年再到鳥會承接臺北市政府所委託的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服務。
以往多從事鳥類觀察與研究紀錄方面的工作,三十年和尚看山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如今要處理許多行政業務事宜,進入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狀況,期望能再盡快回到見山又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

 


 

2.請您說明一下鳥類研究保育的意義及目標為何?

Ans:『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這是經常用來說明鳥類在生態保育上,相當重要的一句簡單意涵,凸顯鳥類是生態環境系統健康與否的石蕊試紙。鳥類研究與保育的意義,雖然是以鳥類為前提,但是其終極目標,仍是保育大自然整體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完整性來考量。欣賞鳥類是一個入門磚,透過大自然中活潑、靈巧、可愛的小精靈--鳥類,瞭解與體驗大自然的一扇窗口。現今經濟掛帥的社會價值與運作,造就人們與自然環境的疏離關係和冷漠,處處都可見消費至上、經濟第一的論調,對生態環境充滿了漠視與忽略。所以在研究的目標上,是以棲地的現況、保存的價值為著眼點,保育的目標上,會以環境教育為主要著力點。


 

 3.鳥類研究保育的內容或範疇為何?

Ans:內容與範疇是可大可小的,完全要視組織上人力、財力及能力所及地來做。如以2008年度工作概況來談,大致上就可以窺見鳥會及個人在這方面工作的內容與方向,以下分為幾個部份來談:

研究調查:淡水河鳥類調查、華江雁鴨公園生態調查與監測等,是鳥會常態性的調查工作,累積有數十年以上的資料量,充分掌握淡水河域的鳥類相變化概況。禽流感野鳥監測、候鳥衛星追蹤計畫、寵物鳥流行性感冒監測等,是在協助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從事台灣鳥類禽流感的疫情監控,從最早期的野生候鳥監控,到利用衛星發報器調查候鳥遷移路線,再進展到與台大獸醫系蔡向榮老師共同合作監控寵物鳥市場,一路走來也歷經近十年的時間。在環境監測方面,另有紅樹林疏伐鳥類監測計畫、大漢橋至華江橋快速道路環境監測,主要是為暸解環境改變與鳥類相之間的關聯性調查,雖然調查方式大致相同,但不同於一般的鳥類調查目的。台北市生物資源調查--鳥類、公園鳥類調查、馬祖燕鷗衛星追蹤計畫、馬祖家燕調查計畫等計畫,則是承接政府單位、學校老師委託的鳥類調查,以上調查工作項目需要相當多的義工人力來協助,以組織力量來完成,非個人能力所能及。

保育工作:因應禽流感疫情的監控,海巡署『安康專案』聯合查緝走私鳥類執行時,需要本會的協助鑑定工作。同樣的,縣市政府查緝飼養保育鳥類案件時,也須配合協助前往鑑定鳥種。在政府相關工程或規劃上,也會需要本會提供意見之處,例如;曾參與萬華區都市更新計畫、北市淡水河照明計畫、華江棲地改善等議題,以上這些是還算有良性互動的案例。如果是參與公聽會、記者會等,那就大多是一般民眾會感受到的抗爭與反對的狀況,例如;淡北道路工程公聽會、反對客家文化園區大量移樹記者會等。

環境教育:這部份的工作主要是由其他部門的同仁在執行,針對社區大學、學校等環境教育需求,在可成安排上將研究保育議題安排在其中,此等教育的重要性,個人深感不亞於第一線調查工作。生態環境的未來,其實就掌握在每個人的觀念及態度上。

研討會、座談會:經年以來,研究保育上的議題,有許多的座談會及研討會

召開,其中以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閩港台濕地會議為經常性參與,這幾年也陸續承辦相關濕地研討會多場,2008年以承接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委託的,第一屆亞洲濕地大會最為甚大,數十個國際濕地專家學者與會,國內七百多位政府、學界及民間團體前來與會。

新聞採訪:新聞媒體部分,會對某些較為爭議及聳動的保育議題,較有興

趣。這也是一種宣傳的活動,藉此機會表達我們的立場與觀念。一年中平均會接受媒體採訪約數十次之多,如果是爆炸性話題,如禽流感,則幾天內就會有十多家記者找上門。議題類型大致上可分為;鳥類議題、外來種議題、濕地議題、環境議題、禽流感防疫議題等面向。

 


 

4.目前您從事之鳥類研究保育重點工作有哪些?是否遇到甚麼幫助或困難?是否可略舉說明?

Ans全世界鳥類物種中約有近1/3受到環境變遷、棲地流失、外來物種等受到各式威脅的影響,造成數量持續下降因而瀕臨滅絕。難保不會在台灣的森林、田野、鄉村中感受到沒有鳥鳴的一天,就像是瑞秋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中警告過的狀況。現階段的工作重點,大部分多在上文中提及,在此可以多談一些台灣所面臨的生態問題,或許有些關心生態的讀者,業已在相關資訊中瞭解。

外來入侵種外來種的引進通常是因娛樂觀賞、貿易、生物防治、偷渡等需求之故。但被人棄養、野放之後,在沒有天敵制衡之下,危害到臺灣本土物種的生存。據國際組織的調查,外來入侵種對當地生物的威脅僅次於棲息地的喪失。外來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在;捕食、競爭排擠(家八哥與八哥)、雜交(大陸畫眉與臺灣畫眉、高麗環頸雉與臺灣環頸雉)、疾病以及生態系統的改變。

棲地的喪失:主要的威脅在於原始棲地的流失,因此重點是棲地環境的保護。但是光靠自然保留區、保育區及國家公園是不夠的。大都市的郊區環境也正面臨許多的商業發展且速度越來越快,威脅到棲地的完整性,有破碎、零碎化的危險。主要呈現的象徵正是鳥類種類與數量上的減少。一點一滴的棲地破壞狀況,就如同冷水煮青蛙一般,令人不自覺地,相當令人遺憾的是,政府部門的思維仍是在建設、在開發上。近期的開發案,俯首即是;淡水平面道路開發案、台北巨蛋、客家文化園區規劃案以及正在規劃設計的關渡平原低密度規劃開發案等等。

開發至上的價值觀,還是普遍充斥在民眾的心理層面,看不到土地真正的價值。再次重申,生態環境的未來,就掌握在每個人的觀念及態度上。永遠都記得,早期在關渡提防上賞鳥之際,曾聽聞走過身旁的民眾隨口說出,『這些荒地太可惜了,應該拿來蓋房子』的論調。閒置用地被認為是沒有經濟效率的,但是在生態系統多樣性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是一種「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的內在價值。

 


 

5.有哪些鳥類研究保育工作是一般民眾可以做的?如何取得資訊?

Ans:前文業已提及在大方向上來看,鳥類研究保育工作目的,在為生態環境的完整性來努力,因此一般民眾可以直接在對此方面有益之處來做即可,例如;許多人認為,經濟與環保之間難找到平衡點,個人認為只要做到必要消費即可,而非慾望的消費,印度聖哲有句話說:『地球提供了足夠資源來滿足每個人的需要,而非每個人的貪婪』。生活之中節能掛心頭,隨身帶筷子,多使用二手書籍、影印用紙等,這是非常生活化、簡單化、方便化的方式,沒有其他大道理可言,建立一個知足的價值觀,企業廠商必定會為民眾的需求而改變其經營模式。科學家以為解決方式在於新科技與技術的發展上,但是人們的價值觀沒有改變,慾望是不會滿足的一天,人類要學習適可而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

    在針對鳥類的面向上而言,鳥會一直以來宣導的是,不吃、不養、不放生野生鳥類。不吃野鳥在現今的年代已較為少見,數十年前最為有名的就是恆春的烤小鳥,以紅尾伯勞為主要捕食鳥種。不養野生鳥類,花鳥市場自古存在至今,目前業已有許多人工育種的鳥類,飼養這些人工育種鳥類,即可滿足大多數的需求,千萬不要認為養野生的就為有趣,因而嘗試,造成野生鳥類獵捕的壓力。不放生野生鳥類,這部份需要一般民眾特別注意之處,現在的放生文化業已為滿足施主的需求,大量捕捉野生鳥類,其中以麻雀、紅鳩、綠繡眼及其他本土及外來鳥類,也是目前野生鳥類最大的獵捕壓力來源,因而形成一種商業放生文化,已失去佛教慈悲的良善美意。以上種種都是民眾可以在生活之中可以很容易做到的部份。

 在如何取得相關資訊上,除了各鳥會的網站之外,建議訂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e-info.org.tw/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內容相當多樣,國際與台灣相關環境議題與資訊豐富,絕對可以滿足各位讀者在此資訊上的需求。

 


 

6.未來的鳥類研究保育工作可努力的方向為何?

Ans在環境開發壓力越來越大之際,棲地的保護相對地,也就愈來愈困難。未來的研究保育工作的方向,其實是在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層面,台北鳥會首開國內NGO團體之先,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而後各縣市的NGO紛紛以不同的形式管理著各自範圍內的公園、濕地、保護區等不同性質的生態環境,民眾也開始有管道表達意見,於是參與式的經營管理模式逐漸成形,華江雁鴨公園與華江社區發展協會、華江守護聯盟就是此模式,需要跨越領域的規劃與溝通,才會是未來成功的關鍵。然而,如何有效的經營管理,達成設置保護區的目的,而又能維持組織的運作,則是目前各NGO最大的挑戰。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