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生態工程專家邱銘源∼ 《環教電子報主編焦妮娜》

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國道建設應用生態工法準則之研究

研究成果:

一、 針對國道建設之工程生命週期與環境衝擊相關議題提出檢討,並從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高速公路路廊環境現況;提出相關環境課題與改善對策。
二、 蒐集先進國家關於道路建設與環境共生之相關經驗,並整理各國推動背景、政策機制、配套法規及個案之比較研究,俾作為台灣道路建設推動之參考。
三、 建立國道建設應用生態工法之對策清單與相關操作準則。

    任:

國工局設計組景觀科幫工程司

現    任:

大自然景觀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中國科技大學環境設計學院講師


自稱邱大俠的生態工程專家

自稱邱大俠的邱銘源先生,是邱盧秀蘭─也就是以拍攝鳥照片成名

的六十五歲素蘭阿媽的兒子,是一位有理想有見地的生態工程專家,因為自認有些堅持、有些傻氣,因此自稱邱大俠。原任職於國工局的邱銘源,為了實踐一些理想,從國工局離職,目前經營生態顧問公司,期望透過提供資訊及相關理念的方式,將生態工程的正確觀念推廣到民間,為了讓申請永續校園及學校工程的中小學不要因為觀念的錯誤而浪費資源,對學校生態工程經驗豐富的邱大俠,特別提供一些寶貴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邱大俠拍攝的台北樹蛙照片

找到核心價值

做事情先看到大的架構,目前國家的大架構就是〞挑戰二00八〞,國家資源有限,如何在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間取得平衡,用在環保上的錢有限,如何能把如此少的資源用在刀口上,關鍵就是;要談生態工程前要先談環保,就像杜威說的〞環境改變了,人也會跟著改變〞,所以在談生態工程前首要是要講環境保護。

而在做環保時,如何既達成環保目標,又不浪費有限的資源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建安國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木城校長領導下,建安國小找到自己的優勢,看到自己的核心價值,那就是學校週邊的良好環境,例如教導社區不倒垃圾到河裡,建立這個環保概念,讓環境更好,朝這個優勢去發展,才有了之後蓬勃的發展。

期待工程更細緻

工程在進行中,必需要先破壞,破壞的過程造成很多環保問題,在工程中若能不要如此粗糙,更細緻一些,就可以更兼顧到環保問題了。例如溼地大樹沒有法定地位,可是在工程中,可以更注意到什麼是居民更想保留的,如何保留這塊溼地、這棵大樹,工程中能更兼顧到環保,讓工程更細緻,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公部門單位在施工時,並沒有和民間有更多理性對話的空間,並未真正了解到民間的需求,以及在有限空間中,卻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壞境評估。依據國家目前的環評法,規定環境影響評估,一年只要做四季,每季只要三天就可以,合計只有十二天,這麼短的時間,根本無法看到真正的環境問題。尤其有時還會與政治掛勾,讓環境保護更不能做。

以蘇花高到底要不要蓋為例,我們應該先了解,花蓮的發展願景是什麼?花蓮最想要的是什麼?花蓮究竟有什麼核心價值,桃戰2008年時想要做到什麼目標,是否可以設法找出每個鄉鎮個別的特色,而以國家發展為基準,到鄉鎮發展願景,希望能從國家到鄉鎮到社區到學校,每所中小學都留一塊綠地,都保存自己的特色,千萬不要一窩蜂的都挖生態池,若為挖生態池砍大樹,造成不可逆的破壞,那就更是本末倒置了。

邱盧素蘭拍攝的台灣藍鵲與五色鳥照片

林建棕校長和邱大俠、素蘭阿媽在八里左岸

 

生態工程和生態工法、綠建築有何不同

生態工法─九二一地震之後,要修復很多道路和房子,郭副主委認為有許多路不必去修,問題要從源頭整治,最早是從邊坡整治開始,提出源頭整治的方式,從裂縫最上遊開始整治,困難是邊坡管理是各不同單位管理,要整治一個邊坡必需和林務局、公務局各個不同單位接洽,郭主委當時很有魄力的堅持要整合各單位資源,要求各單位都要用生態綠化工程,這種源頭整治的方式,就叫做生態工法;生態工法是一個很narrow的面向,只能針對山坡地,郭副主委離開重建會到工程會當副主委時,要求所有公共建設都必需把跟自然融合的觀念放進去,因為像邊坡整治這樣小觀念,要放入公共建設大架構不容易,因此他才成立了生態工法推動委員會,討論出以下生態工法的意涵: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前提下,生態資源用工程方法來處理環境與工程共榮的方向,就是在做工程時是否生態工法。在做決策時,必需考慮到生態工程的目標─也就是生物多樣性,公共建設委員會原先的規定是:在做工程時至少百分十五要用生態工法,例如打摏編柵等,但邱大俠認為:沒有清楚的定義,會浪費國家資源,不可以用百分之十五生態工程這種全部一樣的定義來要求所有單位,要視需要而定 。郭副主委和邱大俠的相識,就是緣於這樣一段建言,邱大俠也受到郭副主委的熱誠感動,因而開始加入推動生態工法的行列,目前郭清江先生正邀集產官學界對生態工法熱心的人士籌組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期待這個基金會能早日成立一個人才資料庫,整合環教資訊,讓相關資訊更流通;公部門如有不錯的機制, 整合起來才能讓台灣的生態工程推動得更成功。

公部門要建立機制鼓勵生態工程

邱大俠向郭主委提出建言,認為工程有生命週期,規劃到施工,環境問題要從最上游就開始做,若到施工階段才發現問題,再重新規劃來做,就會困難重重…在環境保護機制下,先期評估要不要蓋,要提昇台灣私部門的道德良心並不容易,可藉由公部門的機制來提昇私部門對環境問題的重視。

邱大俠認為:在施工之初就要將生態工程理念融入,公部門必需要有一些機制,用獎勵方式,例如若從發展權轉移的理念來鼓勵私部門重視生態工程,如果為了保留生態綠地,建築工地會少建一層,公部門可以用協助它購買旁邊一塊地,這個觀念最初是用在古蹟利用上。

工法是針對特定小範圍,後來改名為生態工程。事實上生態工法和生態工程是同樣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邱大俠提出以下觀點,認為生態工程的過程就是:

明確定義問題,提出可行對策,整合發包文件,持續成效追蹤

一開始就是要明確定義,例如要建置陽明山動物通道時,為了要找出熱點,經過十一年的先期評估,有一萬三千多筆資料,了解動物的習性等,學生態的要將這些資料交給做工程的,這就是所謂的整合發包文件,而發包建造之後,還要用紅外線持續追蹤觀察這個通道是否確實有利用價值,但是一開始沒有明確的目標,當然就做不好了。因此提出進行工程時必需遵守這四大流程,也就是PDCA的流程。

而學校在進行工程前,是否也可以依照這個流程,先發現自己的核心價值,找出學校大環境的特色,也就是定義問題,然後再提供資料及可行對策給了解生態工程的建築師,再整合發包文件,持續成效追蹤,這樣才是一個最嚴謹的工程施工流程。目標不明確就會不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也才會有學校一窩蜂蓋生態池的現象發生。

邱大俠和母親邱盧素蘭阿媽合影

   廈門商報報導邱大俠  

台灣建築師對生態工程的觀念如何?有何建議?

最近台北市有一所新設校,校區中有許多老樹,施工前先將老樹標定出來,儘量不砍掉,如果影響校地必需施工的地方,就要移植老樹,移植時要有兩年的時間,前兩年要先斷根,修剪,連土一起移植,但之前施工都太粗糙,所以老樹移植後就只有樹幹了。

發現核心價值很重要,例如在開始建造前,就先尋找到大環境的資源、核心價值,由於請建築師做到生態工程比較不容易,但如果在小塊基地建築時,可以請建築師依照綠建築的許多指標來做,利用這些指標來施工,氣象、綠化、水資源…節能、日照方向、風向都可以在一開始就思考,施工完成就可以善用一些資源了,就可以不用冷氣。例如動物園的雨樸滿,就是很好的觀念,用雨水收集去灌溉大面積的花草,所以這就是看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了;這才是綠建築的真正意義。

但目前比較可惜的是:建築師在施工時只有兩年,建築法規規定要超過五千萬才必需符合綠建築指標,而且只要符合指標中的兩項,若符合更多指標只有獎勵。建議學校主任老師在施工之前要先自行進行評估檢核環境。建立資訊,提供建築師參考。

邱大俠提出:有意成立一個建築工程顧問團,希望與各縣市環教輔導團和各中小學有更多聯繫,提供資訊給學校,或提供顧問到校輔導,協助學校永續校園工程進行。

為了讓施工的建築師體驗環境之美,邱大俠帶領建築師們親身去三十年未有人跡的林地,或到溪水間泡腳,建築師們受到感動,在施工時當然就比較能注意到環境之美好,施工時就比較能做到符合生態工程的標準。

學校的工程應該注意的地方

學校施工能否成功的關鍵,是要找到學校的核心價值,除了要想辦法解決房舍不足的問題,知道工程完成後對學校是加分或減分?還有之後的維護成本會不會很高?施工時要考慮好將房舍改個方向,也許完工後就更能利用到陽光、風力,節能,為了能做到這些,教育部在核准永續校園工程時,希望能建立專家顧問輔導的機制,或由政府調整相關法規,如此才不會在完工後,發現不符合生態工程的原則。建築師不如學校對環境的了解,建議學校老師在提出招標文件時,也可以先進行學校內的評估,老師要用專業角度而不是使用者角度來提出計畫;或可以由學校的教職員工、家長、義工中找到有專長的人員,一起來找到學校的核心價值,例如直潭國小的家長協助學校建設,就是很好的例子。宜蘭一些小學或九二一震災之後,建置的工程都很有概念,也有一些好的建築師,各校可以多多參考他們的做法。

目前郭清江先生正邀集產官學界對生態工法熱心的人士籌組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期待這個基金會能早日成立一個人才資料庫,整合環教資訊,讓相關資訊更流通;公部門如有不錯的機制, 整合起來才能讓台灣的生態工程推動得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