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生態簡介

文、圖:陳燦榮2007/03/14

螢火蟲種類知多少?

全世界約有二千種的螢火蟲,台灣螢火蟲名錄雖然記錄到58種,但因為其中有幾種鑑定錯誤,或者有的根本不應該在台灣有分佈,當初因某種原因而誤記。所以在即有可以確定的種類中:依據1972年克勞森( Crowson)的分類系統(傳統的外形分類模式)應該為54種;而若依據2001年布然亨與溫佐( Branham & Wenzel)所修定的分類方式(按親緣關係來分),則僅有44種。

奥氏弩螢(日行性)

紅胸黑翅螢

台灣窗螢

◇何處覓芳蹤?

不管到底應該有幾種,這數十種螢火蟲並不全是密集的會出現在同一個區域裡面。牠們有的是分佈在不同的緯度、高度;有的是出現在不同的季節、領域。因此,可能在平地沒有看到螢火蟲的時候,高山上正有大量的螢火蟲出現;可能在野外已看不到任何螢火蟲飛舞的時候,地面上正有一些特殊種類的螢火蟲在活躍。

此外,並非所有的螢火蟲都是在夜裡才出現。有些種類的螢火蟲只在大白天才出現(日行性);還有些種類是白天、晚上都會出現(日夜兩行性)。

 

 


☆螢火蟲的一生☆:

螢火蟲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所謂『完全變態』是指一生中個體出現的型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階段。

針對此四個階段在此分別介紹:

「卵」的階段:

螢火蟲的卵除了因為種類體形上的差異而有大小之分外,絕大部份均呈圓形。

幼蟲為陸生型的種類,雌蟲會將卵產在土縫、石縫或落葉底下;而幼蟲為水生型的種類,雌蟲則會將卵產在水邊的青苔上。

「卵期」會因為種類及季節不同而有些許差異。若是以卵越冬的種類,牠的卵期會長達3個月以上。例如:山窗螢、雲南扁螢等。若不是以卵越冬的種類,則卵期從一個星期到一個月不等。如黑翅螢、端黑螢及蓬萊短角窗螢等的卵期都只有34個星期左右。

 

「幼蟲」的階段:

幼蟲的分類:依照幼蟲的生長環境不同,我們將螢火蟲區分為「水生」、「陸生」等兩大類。所謂「水生螢火蟲」,就是指幼蟲生長在水中的螢火蟲。

絕大部份螢火蟲的幼蟲都是生長在陸地上;目前台灣只發現黃緣螢、黃胸黑翅螢及條背螢等3種幼蟲生活在水中。

但是,又有一種螢火蟲 ----「鹿野氏黑脈螢」。牠的幼蟲生長環境介於水及陸地之間,因此被一些研究人員另外歸類為「半水生」。但是這種「半水生」的螢火蟲,由於只是因為身體的構造較特殊,使牠能在水中停留較久的時間而已。因此在國外仍是被歸屬於「陸生」種,

整體而言,由於一般幼蟲的保溼性較弱,因此均是生長於較潮溼而隱避性較高的環境中。

在身體的外觀構造上:幼蟲體節均為十二節。同屬的螢火蟲幼蟲外形都很相似;但「水生型」及「陸生型」的幼蟲,外形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一般生活在陸地上的昆蟲,不論成蟲或幼蟲都是用「氣孔」呼吸。但生活在水裡的「水生型」幼蟲,由於長時間生活在水中,因此另外發展出一套特殊的水中呼吸系統「氣管鰓」。縱然如此,當終齡的水生幼蟲上陸準備化蛹時,會改由原有的「氣孔」呼吸。


幼蟲期部份:不同種類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如「黃緣螢」、「台灣窗螢」等,牠們的幼蟲期最短,大約只要四至五個月左右;但大部份種類的幼蟲期都是一年,像黑翅螢、蓬萊短角窗螢及端黑螢等都是。可是山窗螢、雙色垂鬚螢的部份幼蟲,在實驗裡曾有飼育兩年才羽化成蟲的案例。

◇「蛹」的階段:

螢火蟲幼蟲化蛹的方式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在土面下築「蛹室」的方式。這一類終齡幼蟲在化蛹前,會先上陸鑽入土內或樹根、石頭底下;然後築個「蛹室」,之後在蛹室內化蛹。像黃緣螢、雲南扁螢等。

第二類:直接「裸蛹」的方式化蛹。終齡幼蟲會在石縫、土縫或樹洞內直接蛻皮化蛹。像山窗螢、蓬萊短角窗螢等,都是這一類型的化蛹方式。

第三類:在土面上築「土繭」的方式。這一類的終齡幼蟲會在土面上找個適當的位置,然後從週圍啣土過來平地而起造個「蛹室」,最後在「蛹室」內化蛹。大部份的「熠螢屬」種類就是以這一種方式化蛹。

蛹期一般為一個星期到一個月不等。

土繭

黃緣螢蛹

山窗螢裸蛹

紅胸四翅螢

紋螢

端黑螢

◇「成蟲」的階段:

外形上:大部份的螢火蟲成蟲都具有完整的翅膀,飛翔能力也不弱。但部份種類的雌蟲翅膀退化,只剩下短小無法飛行的翅芽。因此這一類螢火蟲有較高的固有性,相對的如果棲息環受到破壞,牠們的族群所受到的影響也較嚴重。

發光特性:依據成蟲活動的時間不同,我們將牠們區分為「夜行性」、「晝行性」及「晝夜行性」等三類。

「夜行性」螢火蟲除三節熠螢外,雄蟲多是發出2排光;雌蟲則僅發出一排光或四至六點的點狀光。

而「晝行性」的種類,成蟲大多不會發光,或偶爾才發出很不明顯的光;「晝夜行性」的種類多在清晨、黃昏出現,這一類的螢火蟲雖然也會發光,但是牠們所發出來的都是相當微弱的兩點光,除非仔細看否則不容易看到。

一般成蟲的壽命均不長,約二到四個星期不等。

總體而言,螢火蟲的一生壽命週期,因種類的差異,約六個月到二年之間。

◇螢火蟲的食物:

螢火蟲的成蟲因為口器已經退化得很小,只吸食露水或花蜜以保持體內水份,而在成蟲期間所消耗的絕大部份養份,都是靠幼蟲時期所儲存。而幼蟲吃什麼呢?幼蟲以蝸牛及蚯蚓為主要食物。有些種類只吃蝸牛,例如窗螢屬及部份短角窗螢屬的種類,像山窗螢、蓬萊短角窗螢等都是。有些種類只吃蚯蚓,例如雙色垂鬚螢等。有些則來者不拒,不僅蝸牛、蚯蚓都吃,甚至連同種之間都會互相攻擊,像黑翅螢、端黑螢還有雲南扁螢等。

幼蟲在捕食時,會先以像鎌刀狀的大顎咬住獵物,然後立即注射麻醉劑使獵物麻痺癱瘓,再以消化劑溶解獵物,最後以吸食的方式將獵物的肉汁吸食乾淨。


如何保護逐漸消失的螢火蟲:

許多人對螢火蟲充滿好奇與驚嘆,但是螢火蟲卻似乎逐漸從人們的印象中消失!

近年來許多專家及學者對螢火蟲消失的原因提出各個看法:綜合各資料、報告,可以發覺其觀點不外乎下列幾項主要的因素:

1.自然環境過度開發,造成螢火蟲的棲息場所完全消失

2.農藥、除草劑過度濫用,造成區域裡的螢火蟲族群大量減少。

3.稻田、溝渠邊坡水泥化,造成水生螢火蟲的幼蟲無法上陸化蛹。

水生螢火蟲的幼蟲在化蛹前,均需上陸化蛹,但是如果將其生長環境改成水泥溝渠,屆時乾燥及過高的水泥塗面,將造成幼蟲在上陸途中乾死。

4.照明設施設計不當,造成夜行性螢火蟲無法求偶繁殖。

夜行性的螢火蟲是靠雌、雄彼此特殊的發光方式來進行求偶,如果環境的燈光太過強烈甚至蓋過成蟲的發光,將阻礙成蟲的求偶行為,造成螢火蟲無法順利繁衍下一代,這個區域裡的螢火蟲勢必一代一代的減少。

5.不當的野放活動,造成原有的螢火蟲減少甚至滅絶。

「野放」曾經是宗教信仰上一種慈悲的表現,但是現今的野放活動卻大多從「吸引人潮」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是為了吸引人潮,不斷的從野外採捉活體再放出,這其實是一個很矛盾的心理。而且事實上不當的野放行為由於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不僅無法增加區域裡的螢火蟲族群數量,甚至會造成原有的生態族群消失。

大端黑螢

黑腹櫛角螢

黃緣螢

台灣窗螢

雲南扁螢

願螢火蟲的光永遠不滅…

綜合上項螢火蟲消失的原因,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想要保護螢火蟲似乎並非難事。一般來說,只要注意不要在非必要處架設人工光源,或者可以調整光源照射範圍、角度及光色(以紅色或橘色較不影響螢火蟲)以減少對螢火蟲的干擾。另外在野草清除的工作,一律改由以人工砍草方式進行,萬萬不可以除草劑代之。事實上如果在除草工作由人工砍草方式進行,不僅不會影響原有螢火蟲數量,反而會使原有螢火蟲族群增加。其原因是經過除草行為,可以增加落葉量,如此亦是增加蝸牛的食物,蝸牛數量會因此而增加,如此一來,亦即增加螢火蟲幼蟲的食物,螢火蟲族群亦會因此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