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教學論述與示例 

文、圖:新北市野柳國小校長 張錦霞

    因應世界潮流趨勢和臺灣教育思維的需求,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綱要中規範了相關議題融入課程,並提出四項重大議題-性平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和海洋教育,其中環境教育和海洋教育的學習主題都具備了永續發展的課程內涵,這也突顯出在整個社會變遷的脈動中,我們應更關注世代共榮共好的環境生態永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只有這一片海洋,而這人與環境、人與海洋的循環互動影響,將因為我們教育的友善深耕而能永續發展。

壹、前言-永續發展教育的背景和緣由

    環境教育議題成為國際關注焦點,要溯源至西元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中的《人類宣言》,引領世界各國人民關心和維護人類的生活環境。至1987年「永續發展教母」格羅‧布倫特蘭夫人在聯合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再次喚醒大家對地球環境的關注,而且聚焦在「永續發展」的核心概念上,強調人類在地球上精益求精的發展,同步伴隨著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將帶來未來人類的生存浩劫,這也萌發了全球對永續發展的行動共識。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並規劃以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要素構成的「整體永續」。108年我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也依據聯合國涵蓋「地球」、「人類生活」、「繁榮」、「和平」和「夥伴關係」五大面向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如下圖)和其根本目的,希望打造一個可在地球環境可乘載限度之下,滿足社會必備需求的經濟模式(Rockström and Sukhdev,2016),來訂定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並規範人力資本、循環經濟、能源轉型加速去碳化、永續食農生態保育、智慧韌性城鄉和數位革命的轉型領域來進行跨域整合。   

    接續聯合國永續發展的核心議題,教育是永續發展的推動關鍵,所以在1994年美國「永續發展總統諮詢委員會」也定義「永續發展教育為是一種終身的學習過程,它培養具有問題解決能力、科學與人文素質,以及願意承諾參與負責任行動的世界公民。而所謂負責任的行動,則指可促進經濟發展的未來且能同時確保環境品質的個人或團體行動。『永續發展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則如同一座橋樑,聯繫了課堂、職場、校園與社區。」(黃朝恩,2003)。另在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中提及「教育在永續發展的推動及培養個人思考環境與發展議題的能力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達成環境與倫理上的覺知、價值與態度、技能及行為等。」(UNCED, 1992)。所以在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納入的環境議題中,也透過基本理念的闡述:「環境教育以永續發展為終極目標。永續發展的內涵包含環境、社會與經濟,主要的核心思考是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平衡以及資源分配和環境衝擊的正義與不正義的考量。」來落實教育對永續發展的學習課程和生活實踐。  


貳、永續發展的教學論述    

    在108課程綱要中明確規範環境教育的五大學習主題為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災害防救和能源資源永續利用,其中永續發展在各階段的議題實質內涵規劃如下表:

   

一、永續發展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上老師可以因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考量,進行多元的教學規劃設計,以完成各階段學生應達到的學習目標。 

(一)主題式教學:以永續發展為主題,運用彈性課程或跨領域課程等,依據國小、國中、高中進行內涵指標的統整性教學規劃,主要是希望各階段的學生能了解永續發展在各實質內涵面向的衝擊和問題上,我們可以透過學習而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完善因應。

(二)融入式課程:選擇一項或多項內涵指標融入合宜的領域中進行課程設計,讓學生了解在該領域課程中與永續發展的學習關聯。例如:在自然領域中融入「環E5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的探究課程。

(三)跨領域課程:透過跨領域的多元主題課程來串連永續發展的學習規劃,將永續發展的學習內涵指標融入跨領域課程中進行。例如:透過自然領域、社會領域和綜合領域來規劃食農教育主題,並融入永續發展的「環E5、環E6和環E7」的內涵指標來設計教學內容。

(四)跨議題課程:運用跨議題的永續發展學習主題連結來進行課程設計,例如:環境教育和海洋教育跨議題的課程規劃。


二、永續發展的教學原則 

   在十二年國教的推動上,特別轉化了素養導向的教學四大原則,而在永續發展的學習主題上我們也應該善用這樣的教學原則來完善整體的課程學習。

(一)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在永續發展教學的規劃上,可以讓學生先在課堂中了解永續發展的相關知識、技能和態度,搭建學習鷹架的基礎。

(二)脈絡化的學習情境:善用在地的環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營造永續發展主題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透過脈絡化的體驗探索或實際操作來學習。

(三)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以永續發展問題導向為核心,關注學生的學習歷程,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四)實踐力行的表現:永續發展應以「全球視野,在地行動」來實踐,讓學生關心在地環境議題,並能以永續發展思維來展現行動力。


三、永續發展的評量方式 

    永續發展的評量方式則可以依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態度與價值觀、環境行動技能和環境行動經驗五個環境教育目標,進行歷程中的發表口語評量、學習單或書面報告、實際操作或紙筆評量等來進行檢核,也需透過平時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檢視學生是否達到核心素養的規範。    

 

叁、以野柳國小海洋教育的永續發展課程為例    

一、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目的:    

(一)實踐在地課程慎思-讓學生透過在地的生活經驗,敏覺環境、自然生態和人文變遷等議題,運用多元學習模組在情境中體驗探究,善用系統策略解決問題並在生活中實踐課程。

(二)深耕素養學習價值-讓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能面對問題,以團隊合作與自主學習精神下產出學習行動,並能透過不斷對話檢核以滾動修正問題,轉化成為自己的學習知識和素養。

(三)永續海洋生態環境-讓學生清楚家鄉環境特色和永續維護的重要性,深化孩子對生態保育的有感學習,以國際海洋議題宣導和復育行動來維護永續發展的綠活海洋。

(四)跨域合作總體營造-讓學生藉助別人的經驗和跨領域的尋求在地的產官學跨域合作資源,運用數位科技和E化行銷,強化社區總體營造來攜手守護美麗的家鄉,永續推動海洋教育。


二、海洋教育永續發展課程具體內容:

 (一)「水下光傳輸海洋生態教育園區啟用暨獨木舟薪傳」永續海洋行動

  1. 主題式獨木舟薪傳-每年的畢業系列活動中,獨木舟薪傳的主題總受到媒體關注,而師生們也聚焦在有意義的海洋教育議題上規劃課程,今年孩子們希望能在海王星碼頭進行結合時令的竹叢礁軟絲復育計畫,但孩子的問題來了,如何在自己的家鄉中找到一片自己能做的領域,幫助軟絲復育下一代。

  2.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因為推動海洋教育成功的與基隆潮境運作的海科館陳麗淑博士和張睿昇博士結合相關研究計畫,同步交流歷程經驗和可支援的相關單位,孩子們參考後自行發起與規劃保育線劃定和復育區規劃工作。

  3. 水下光傳輸的亮點-工研院推出的水下光傳輸設備讓這個計畫有了轉機,因為是世界首創水下光傳輸用於教育用途在北觀處、漁管處及工研院洽談合作提供了相關的技術挹注,讓我們更能用心在海洋環境生態永續的關懷上。

  4. 社區營造共識會議-為了圓孩子的夢想,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持共識會議,邀請漁管處、北觀處、工研院和社區的萬里區漁會、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北部分署第二岸巡隊、野柳派出所、消防局第六救災救護大隊萬里分隊、舢舨漁業資源保護協會、東海海洋有限公司、野柳海洋世界,討論整體計畫的可行性和須克服的困難點,我們感受到社區團隊的支持。

    野柳岬小坪尾到紅燈塔的保育線   跨局處室共識會議  
  5.  整合各局處室資源-
    (1)海洋保育區線-新北市漁管處劃定海洋保育區,從野柳地質公園小坪尾到東澳漁港紅燈塔,禁止釣客垂釣和漁船捕撈,復育海洋生態,宣告本市重視海洋教育及永續生態環境的決心。
    (2)生態教育園區-世界海洋日,當天由學生施放竹叢礁復育軟絲,建置軟絲產房,讓軟絲可以安心的產卵,並由交通部北觀處在海王星碼頭建置海洋教育解說刊版6面,培育野柳國小學生進行導覽解說,讓大家認識海洋生態和宣導海洋相關的保育及永續行動。
    (3)水下光輸科技-以工研院全球首創結合教育用途的「水下光傳輸攝影」設備,讓海王星碼頭附近海域的海底生態影像,能夠傳送到野柳國小電視牆,讓師生可以觀察記錄軟絲及生態復育情形。
    (4)在地海洋文化-野柳國小每年畢業季都會進行「獨木舟薪傳」、「海泳小勇士競技」活動,以一棒傳一棒的概念,結合在地海洋文化及生態保育來展現新北的永續海洋行動力。
    (5)市長攜手保育-給市長的一封信,由學生發起邀請市長聽見野柳孩子的保育聲音、喚醒大人守護海洋的心,並請市長宣示海洋保育線的劃定,以教育的力量來守護新北市的海洋生態環境。

野柳海王星碼頭竹叢礁軟絲復育獨木舟薪傳活動

侯友宜市長和各局處長官支持野柳學童守護家鄉的海洋生態

三、創新課程運作模組:

    我們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透過「認知、技能、態度」的整合學習,以跨領域的情境式體驗探索,讓學生浸潤在有感的學習環境,搭建孩子自主學習的歷程和深化學習的內涵與價值。

(一)BEST學習模組

    以建構學習、體驗探索、解決問題和團隊行動來進行學生學習步驟,讓學生能自主學習、分析探究,透過團隊研擬策略和展現執行力。

  1. 建構學習(Building)-以學生生活經驗和背景知識建構學習基礎,讓學生有學習脈絡的連結。

  2. 體驗探索(Experiencing)-以戶外教育或情境式體驗探索學習,運用實際操作激發有感歷程。

  3. 解決問題(Solving)-以在地與國際環境議題進行思辨探究,學習提問和找出具體解決策略。

  4. 團隊行動(Team-Working)-以學習共同體模式進行團隊互學,整合共識展現有效能的行動力。

(二)BEST教學模組

    以學習培力、實作評估、發表分享、思考反省來進行教學發展的回饋與滾動修正,透過教師社群的專業對話,省思教學流程和關注學生學習,以提升教學與學習效益。 

  1. 學習培力(Breeding)-在教學歷程中培力學生的核心素養,透過學習與生活結合孕育終身學習者。

  2. 實作評估(Evaluating)-透過適性評量檢視教學與學習的相對應成效,以評估學習目標的達成率。

  3. 發表分享(Sharing)-以跨領域整合學習成果,運用多元發表展現學習成效,和親師生及社區分享。

  4. 思考反省(Thinking)-檢視學生學習歷程,傾聽親師生回饋意見,滾動修正教學方法,提升成效。

   

四、海洋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永續實踐

(一) 小解說員培訓-系統性的全校海洋生態、水域安全、獨木舟、地質和漁村文化小小解說員培訓,從幼兒園至小六透過大手攜小手觀摩薪傳自主學習,每年分工服務來自國內外的遊學團隊和教育參訪達1000人次,並運用解說認證勳章獎勵學生自我增能和服務學習。另也與臺灣和馬祖各地質小學進行解說互訪交流。

(二) ICC國際淨灘-每年5至10月,結合藍星學校和社區團隊進行ICC國際淨灘,由學生在朝會和淨灘現場進行解說並實際操作實踐,再透過分析海洋廢棄物了解垃圾材質和用途,針對廢棄物源頭進行宣導,並推動「生活減塑」的素養實踐。

(三) 環保弄輦宣導-每年4月與地質公園合作主題式的環保弄輦生態保育宣導,繞行社區和地質公園,讓觀光客和在地居民認識野柳的海洋生態特色並能落實保育行動,維護生態環境,也傳承在地神明淨港搖輦轎的特色文化。

(四) 創新教學教材-每年自編海洋教育教案、萬濤石嵐文史生態區域課程、神明淨港繪本、海洋科普繪本地質公園的異想世界和新北吉食曆海陸食農手札,每年透過跨校專業教師團隊合作構思編輯,為在地文史生態海洋史料保留紀錄並掛網分享。

(五) 海泳與獨木舟-每年6月畢業季,結合在地文化和海洋生態教育議題進行獨木舟薪傳活動,除自製獨木舟、宣導水域安全和行銷水域綠活休閒,也關注世界海洋教育議題,深耕海洋教育永續行動。

(六) 四大主題課程-推動海洋教育校訂課程「海舞碧蓴·藝創遊奇岬」,透過跨領域情境體驗探索,自主學習生活實踐。以地質人文課程,創發孩子感動溫度的學習;以藝創美感學習,涵育孩子幸福生命的視野;以生態環境省思,轉化孩子永續思維的行動;以海洋有感教學,深耕孩子生活實踐的素養。

  1. 行動溯海-讓學生透過E化行動深化在地文史意義價值,從解說發表到深耕家鄉文化特色,從在地人文的價值思辨與實踐深耕,孕育孩子成為規劃深度旅遊的遊程規劃師。

  2. 舞蓴戀海-讓學生舞動翻轉豐厚的海洋食農學習資源,從石蓴探究海洋生態和環境永續,透過海陸生態的體驗探索與行動展現,涵養孩子成為關注環境議題的永續實踐家。

  3. 美創展海-讓學生創作多元的海洋藝術和漁村美學,從獅鼓傳藝到蓴船設計行銷,構築海洋文化的生活藝術品味與在地特色的藝創行銷傳承,培育美學素養的創意行銷家。

  4. 揚技跨海-讓學生體驗探索多樣性海洋活動,適性展才,從水域安全、技能精熟到維護海洋環境,建構海洋休閒的低碳永續與健康綠活,讓孩子具備國際視野的健康綠活家。

漁事文化館解說

維納斯海岸淨灘

五、永續發展教學示例

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學習主題融入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學習主題

□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災害防救□能源資源永續利用(可複選)

教學活動名稱

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竹叢礁軟絲復育

領域類別

社會-生活與環境(3)

健體-獨木舟薪傳(3)

議題

海洋教育

環境教育-永續發展(E5)

適用年級

五年級

教學時間

6

教學目標

預期效益

1.  讓學生認識野柳的海洋環境和人文生活,並能關心海洋生態環境。

2.  讓學生能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在地的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的衝擊。

3.  讓學生能覺知在地海洋問題和提出方法,以行動解決問題。

4.  讓學生透過實際參與和省思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

■自編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社會領域-生活與環境(3)

一、導入:野柳探索大觀園-野柳環境特色和生活型態

(一)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發表野柳在地的環境特色。

(二)請學生說一說在地環境特色和野柳生活型態的關聯。

(三)海洋環境的變遷-請學生說一說今昔海洋環境的改變。

(四)分組討論和發表:覺察目前野柳海洋環境所面臨的問題和這些問題對野柳未來的衝擊。

(五)發表具體可行策略:讓學生針對海洋環境問題和衝擊提出解決策略,共同聚焦今年獨木舟薪傳的主題訴求,以行動完成任務。

(六)影片介紹:老師說明竹叢礁軟絲復育。

二、開展:爭取海洋保育線進行竹叢礁軟絲復育的策略行動

()以六頂思考帽來進行問題探討

1、以實際信息來傳達說明客觀的事實-學生以客觀的訪談事實陳訴海洋保育線劃定對附近捕魚居民和在地居民的反應。

2、給予創新探索意見並激勵成長-學生提出爭取海洋保育線的創新意見和能具體可行的成功方法評估。

3、以正面的優點來說出利益價值-學生提出海洋保育線劃定的正面優點和利益價值評估。(引導學生從在地海洋永續發展的面向思考)

4、以否定批評來檢視缺點評估問題-學生從批判角度來檢視海洋保育線劃定的可能產生的問題評估。

5、以自己的主觀直覺和情感來論述-學生發表自己對海洋保育線劃定的主觀想法和生活情感的直接連結。

6、透過理性的分析來彙整總結,並有系統的組織步驟說明-學生彙整各面向對海洋保育線劃定的想法,提出系統性的總結說明。

7、各小組轉換不同思考帽面向在討論發表,讓每個小組都針對不同面向進行思考。

()海洋生態保育的價值抉擇與永續發展

1、填寫和發表分組的抉擇價值點、評估風險和與永續發展的具體策略和行動。

2、凝聚全班共識:決定海洋生態保育線劃定可操作的具體方法和應克服的困難,如何尋求協助。

3、分工合作:小組分配工作已完成任務。

三、挑戰-學習製作竹叢礁

(一)繩結教學:如何綁竹叢礁。

(二)討論如何讓竹叢礁固定在海底。

(三)實際操作:製作竹叢礁

(四)海洋生物棲地營造:讓學生了解竹叢礁軟絲復育是為軟絲營造繁殖棲地,重新修復海洋環境,讓生態系永續發展。

四、總結-完備海洋保育線劃定的爭取策略和竹叢礁軟絲復育的方案 

健體領域-竹叢礁軟絲復育獨木舟薪傳活動

 1

 

 

 

 

1節

 

 

 

 

 

 

 

 

 

 

 

 

1節

 

3節

 

1.野柳環境特色簡報

2.學生事前訪談以前野柳海洋

 

 

 

 

 

 

3.六頂思考帽

 

 

 

請家長協助和孩子一起砍竹子

 

 

依據跨領域活動課程計畫進行

竹叢礁製作

參考資料

1、黃朝恩(2003)。〈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和現行課程的整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2、張子超(2004)永續校園課程發展。臺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

3、臺北教師研究中心(2017,06)。〈從國民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談永續發展教育〉。教師天地第202期。頁38-49)

4、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為員會全球資訊網,1081110日取自https://nsdn.epa.gov.tw/Nsdn_Article_Page.aspx?midnb1=BB&midnb2=B8&midnb3=0&midnb4=0

5、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十二年國教課綱課程手冊定稿及公播版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