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害中學習 提升在地化防災素養

文、圖:新北市鳳鳴國小 曾俊凱博士校長

壹、前言—地球發燒了 

    地震和颱風是臺灣的宿命,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今年剛好是921集集大地震廿週年和莫拉克風災十週年紀念,希冀大家都能從災害中記取教訓,用教育取代教訓,「未來極端氣候如霸王級寒流、強降雨或酷熱等,其頻率可能會愈來愈高」,因為地球發燒了,溫室效應影響至極。 去年(2018)823「泡」戰雨炸南部,高屏地區多處傳出淹水,華南的大低壓帶中心,引來後續的西南氣流所發生的自然災害,雲林、嘉義、南投、高雄、屏東等地區一片注洋大海,甚至在局部地區持續淹水長達接近一個禮拜,為八八水災之後影響台灣最劇烈之「時降雨」,致災性超大豪雨已超越我們十年、廿年之防洪計畫了,相信未來極端氣候將常態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與調適是我們重要的課題。


貳、昇華在地化災害潛勢化危機為生機

    不管天災人禍,災害一定會發生,如何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是我們必須去思考,從氣候變遷與調適、整體環境的探察、災害的歷史及現代化的資訊科技之智慧防災等方面著手,防災如同作戰,料敵從寬、禦敵從嚴。茲介紹幾所校園防災計畫很用心也有一些成果的學校供大家參考,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一、新北大鵬國小核災、海嘯與創客的美麗邂逅

    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這幾年在臺灣造成一股旋風,亦為教學方法或策略增加一種可能,故這次在大鵬國小舉行公開授課,上課題目為「防災小木童—我要活下去」,並由唐永安校長配合綜合活動親自教學,從說課、觀課到議課精彩完成授課;亦配合12年課綱的精神,將其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聯結。

核心

素養

總綱

核心

素養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

領域

核心

素養

-E-A3 規劃、執行學習及生活計畫,運用資源或策略,預防危機、保護自己,並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生活情境。

-E5 不同災害發生時的適當避難行為。

學習

重點

學習

表現

2c-II-1 蒐集與整理各類資源,處理個人日常生活問題。

學習

內容

Bc-II-2 個人日常生活問題所需的資源。

Bc-II-3 運用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行動。

與其他領域/

科目的連結

綜合藝文、創客

    近年來,創客運動於國際掀起風潮,動手做成為創新教育的關鍵元素,整合知識與科技。位處偏鄉、臨海傍山,且為核二廠鄰居的本校,如何透過防災與科技議題融整,及跨領域結合教學,使本校學生學會自助與互助的技能知識,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本教案試圖結合海嘯防災,並透過跨領域教師之共同備課與討論,試圖讓孩子們以所生活的環境場域為起點,開創體驗自造課程之設計與實作的歷程;除了將設計思考法融入課程外,更將科技議題與防災議題融入學生生活中。並以下列為教學目標:

  1. 區域擴散性:以學校所在地萬里區海嘯潛勢特色融入廢棄課桌椅之再造。

  2. 想得到就做得到:透過學生發揮動手做精神,培養學生具備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之高層次能力。

  3. 基礎工具操作培養與創意設計思考:藉由腦力激盪與實際動手做,啟發學生透過各式生活中隨手得之零件與機具材料等等,於製作過程培養學生創意設計與動手實作之能力。

  4. 以生活應用出發: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發展,以學生日常生活應用能力為主,透過簡單機具及材料進行設計與實作。 這是一個真實情境之成功教學,結合創客與藝文讓孩子動手做、做中學,更有十二年課綱之核心素養(防E-5);且能運用廢棄桌椅當作上課素材,化腐朽為神奇,廢物再利用、資源再回收,將防災生活化、在地化。

1071217大鶻國小防災共學


二、屏東石門國小防災社區化--排灣防災學園    

屏東縣石門國小是今年(2019)全國防災大會師之吸睛學校,運用排灣族的文化與祭典融入防災因子,榮獲二類的績優學校。將「神話」-災害分析、「禁忌」-減災、「傳統制度」-災害應變編組、「獵人智慧」-災害應變知能、「歌謠」-心靈撫慰、「狩獵文化」-環境永續經營;並發展出在地化防災教學模組(如左圖)~Luli(即排灣族蝸牛):L~learn學習--排灣族傳統防災知能,U~understand理解--排灣族傳統防災知能,L~link連結--現代防災相關知能,I~idol展現--排灣族傳統防災知能於實踐情境中。

(一)從傳統知識認識面對天災應有的態度與作為

   「排灣族防災教育學園」的課程方案,是由校本課程四大主題中「生命之源」、「逐河而居」、「山河之戀」、「夢想運河」中發展出來,透過跨科學習的方式,將傳統防災模式與現代防災知能結合,並實踐12年國教在情境中學習,進而培育師生防災素養的理念。 本校以民族教育為學習的入口,透過研發防災教育教學模組,利用掛圖、情境及實物進行課程教學,並配合校內研發防災桌遊、歌謠創作及戲劇展演,讓師生在趣味的教學情境中,了解防災教育的重要性。

(二)將校園實際建置成符合真實情境的教學環境

    利用校園環境打造校本課程學習場域,例如模擬竹社溪建置的水池,以及模擬石板屋遺址的排灣族家庭庭院,還有以小米農園及狩具屋模擬為傳統領域,將課程轉為工程,讓學生先在學校學習,然後再去山上實踐的教學模式,以在地情境建置防災教學場域,是本校最具特色的課程。

(三)傳統防災知識運用在生活中的智慧

    為因應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強調在生活去適應災害,並利用傳統的防災知識學習解決所面臨的困境。學生表現出在情境中,能夠順應自然以及主動解決問題的態度,也展現出傳統防災知識,於現今情境中該如何智慧的利用。

(四)融入課程創新防災歌與防災科學實證  

    透過部落地圖的探討,了解祖先們對於自然環境細緻觀察,知道怎樣環境是適合居住或是一個地方曾經發生的災害類型(識災),進而能夠避開生態敏感的環境或是不安全的環境(避災),即使遇到災害,也知道如何利用自然環境和生活技能,將災害減到最低(減災)。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經驗做為學習應對的珍貴教材,並且重新調整知識與態度以適應未來的生存環境。 這是一所學校與部落社區齊心合作做防災,打造智慧型的排灣原住民防災學園。每一個進入部落的學園都會贈送一包「祖靈的泥土」,告知祖靈我們是來學習您們的傳統知識和文化,也保佑我們一切平安順利,並給我們學習的智慧;這與日本阿蘇市一之宮小學之「火山灰」有異曲同工之妙。

1080820屏東石門國小祖靈的泥土

三、日本阿蘇火山灰 將災後素材化為教育媒介

    阿蘇市之自然景觀美麗多元,類似一丘陵地形,最高阿蘇山一千多公尺;相對的自然災害有阿蘇火山爆發產生火山灰、平成24年有大水災,接著2016年 4月16日熊本大地震,阿蘇神社倒塌,熊本地震造成火山口部分山壁崩落,不久後發生小規模爆發,火山噴煙高度達約100公尺,阿蘇市一之宮小學學校成為收容避難所,並教小朋友如何面對災難、加強認知及訓練如何逃生等,而學校在清掃火山灰時,將火山灰蒐集裝袋當作紀念品,並在袋子上方註明:「阿蘇山火山灰--拿來捏塑用的黏土,可以用手掌來感受這個地球、土地∼」多麼富有教育意涵並記取教訓,跟防災核心價值不謀而合—用『教育取代教訓』。 而臺灣最常發生的水災、土石流等,常將山上的木材、石頭等沖刷到出海口或河道,發揮巧思將這些漂流木、石塊變成漂流木公園等,並豎立解說牌加以說明,讓學子記取教訓、勿重蹈覆轍,而變成教學的媒材與情境。

1061001阿蘇山的火山灰

參、勇敢面對災害 韌性校園環境永續--代結語 

    地球只有一個,陽光、空氣、水是大自然的恩典,減災、防災、避災、臨災、救災、適災是因應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和調適之不二法則,勇敢地面對災害,用「教育取代教訓,防災重於救災」。讓防災不只是教條,而是希冀孩子從他們自己的觀點、角度來詮釋防災作為與思維,並透過做中學與創客的精神,實踐自助助人、自救救人的行動,讓孩子當學習防災的主人,建構友善、人文與安全的韌性學習樂園。

1080419全國防災大會師績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