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裡的溫柔革命─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在米倉:專訪米倉國小林愛玲校長

訪談稿整理/孫寧一 盧麗真 朱桂芳

審稿/林愛玲校長

    環境教育屬「重大議題」之一,在環境教育課程的實施上,普遍被認為雖已訂有明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及分段能力指標,但仍較缺系統化知識且較偏情意,因此,有的學校將環境教育融入於各學科中,有的學校則會規劃於學科外的彈性課程中進行「外掛式的學習」。近幾年,米倉國小在林愛玲校長的帶領下,嘗試以系統化及計畫性的做法,在校園內循序漸進實施環境教育。以下內容由林愛玲校長口述,撰稿小組編整而成:

 

話說從頭─勿忘前人努力耕耘的艱辛

學校是為滿足學生的學習而存在,時代在改變,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較過去明顯不同,因此,米倉的環境將持續為符應學生的需求而努力。
    米倉國小位於新北市八里區,依傍青翠觀音山、遠眺美麗淡水河,學校、社區的環境資源及條件極佳,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社會人文,舉凡淡水河潮間帶、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以及大坌坑文化、十三行文化,都是師生最佳的學習資源及場域。學校的老師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於環境的敏銳度極高,特別是資深教師,說起米倉及在地的故事,如數家珍。

如今,在校園內看到的花草樹木多半是歷任校長、主任、老師們種下的;陳建興主任任職米倉國小期間,更是科展的常勝軍,曾經以「螃蟹」、「濱海植物」等主題榮獲全國科展佳績;民國92年永續校園計畫才剛剛起步,許多學校拼命撰寫計畫極力爭取,大多鎩羽而歸,但米倉國小的改造計畫卻能獲得評審的青睞,在當時以新的校園營造思維建置了雨水回收系統及生態池;近幾年,學校更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經濟部能源獎等大獎,環境教育的推動在這所風景優美的小學具有穩定優質的基礎。
    除此,在環境教育課程與教學方面,過去米倉國小的老師們曾經編輯了兩本校本課程,雖然近年來因為校務經營理念及教師成員異動大,以致執行的方式多有轉變,然而從兩本課程便得以窺見校內老師們肯定曾用心、費時收集並整理過大量的環境教育資料。
    在此優質基礎的支持下,米倉國小仍努力精進,近幾年頻頻獲獎,許多競爭型計畫都能夠雀屏中選,為學校挹注不少經費,尤其連續兩年獲得教育部「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十分不易,可見學校行政及教學團隊的用心。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的門檻向來較其他競爭型計畫高,計畫執行的難度也高,然而林校長希望能夠藉由永續校園計畫的推動,作為學校朝向永續發展的指南針。
    有著絕佳的環境及優秀的教師團隊,米倉國小在環境教育的推動有著很好的著力點。


勇敢擾動─喚醒教師環境意識

102學年度林校長遴派至米倉國小,剛到任時並未刻意在學校裡推動環境教育,但在了解過學校的環境後,覺得校園裡有些地方只要加以改善,便有機會成為師生最佳的學習場域,例如:生態池。此外,學校規模小,如何減少管理維護的負擔,也必須多加考量。因此,在權衡生態、人力、美感,以「生態校園」為營造的目標反而是最好的平衡點,尤其隨著時代與觀念改變,校園環境營造的方向也必須隨之調整,如此才能真正滿足師生的學習需求,也能兼顧萬物間共存共榮的理念和願景。

「當第一眼在生態池邊看到那一大片的光葉水菊時,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立刻跳進生態池裡移除它。」很多人不知道光葉水菊其實是生態殺手,表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它輕易的誘引了許多蝴蝶吸食花蜜,卻導致蝴蝶不再吸食本土種的蜜源植物,這些植物因無法授粉,數量逐漸減少,反而成為負面教材。此外,生態池的營造是許多學校的理想,也是負擔,米倉國小也不能免俗的遭遇此窘境。長年漏水,導致必須注入大量自來水,才能夠讓生態池正常運作以提供作為師生的教學場域,如此浪費自來水也是項負面教材。這樣的情況一直到104年終於有所改善,104年永續校園局部改造工程施作,加上慈暉文教基金會支持生態池改造經費,解決了生態池水源及漏水的問題,接下來學校要努力耕耘的是永續校園的課程與教學的設計與實踐,並且建置自導式學習及導覽系統。
    米倉國小大門口前的步道花圃原本種滿了帶刺的麒麟花,但久未整理、野草叢生,原本應該是一條美麗迎賓或者可以讓學童自由玩耍探索的步道卻顯得格外雜亂、危險,真的很可惜!「我每天都在這裡散步,總是想著要怎麼樣用最少的經費把這裡變得不一樣。」終於,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學校規劃了兩天的「濱海植物」棲地營造課程,開放給全市老師、學生和志工參加,沒想到當天真的來了四十幾位學員,陰雨綿綿的天氣裡,大家開開心心的一起整理花圃,一起種了許多濱海植物。如今,三年過去了,車道花圃因為濱海植物的營造,變得既美麗又有特色,也是許多小朋友探索的好地方,大概很少有學校能有一個這麼精彩的濱海植物區。
    只要有經費,環境的改造並不困難,但眾人的思維、校園的文化、師生對環境價值的形塑卻不是件容易翻轉的事,面對校園環境的改變,老師、學生會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呢?

「一開始實在是翠蘆莉長得太氾濫了,如果再不移除,長久下來一定會壓縮到其他植物生長的空間。」於是便請李會長將一年級教室前花圃裡的翠蘆莉清除,既然翠蘆莉都清除了,乾脆連金露華一起清除,並且改種厚葉石斑木、木槿、鐵砲百合和夏枯草。當時,校園內所有的花圃都是綠意盎然,唯獨這個花圃是光禿禿的,老師們看不下去、忍不住說了:「校長,運動會快到了,這樣不好看啦!」其實老師們並不是反對移除外來種改種原生植物,而是運動會即將來到,運動會當天賓客相當多,如果學校環境不夠美觀,實在對賓客很失禮……。

「我理解了,所以我對老師的話釋然。但我也要盡到讓老師理解我的想法的責任,於是我在教師晨會當中向老師們說明花圃改造的想法,同時更要讓小朋友知道,因為只有更多小朋友的了解與關心,校園才能真正改變。」於是林校長請李會長做一個解說牌,並用老榕樹和小米蟲的對話口吻書寫,以貼近學生的閱讀與思考。後來大家都傳著一句話:「我們校長只要原生種植物。」林校長從不去反駁,這樣的堅持,反倒成為學校後來校園環境營造的機會,不管認不認同,大家很快的都可以知道學校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植物一天天長大,開花結果,改造後的環境真的不一樣了,而且變得更漂亮,不需要花太多人力管理維護,老師、學生和家長親身感受到環境改變的優點,這時文化就會慢慢形塑起來,越多人認同,對往後環境教育的推動與環境的營造,就會有很大的助益。

 

編輯小點評:
老師們對環境是有感的、是在意的,若執意移除校園內原有的物種,就必須有承擔的勇氣,也要接受來自不同聲音的壓力的準備。這個「擾動」其實正預告了林校長即將開展的工作。

翻轉思維─破除對生態校園的框架

移除原有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許多東西為前人所留,許多的植物為前人所種,大家對這些東西存有極深厚的情感,平常人們或許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然而一旦要改變,就會出現:「好好的,為什麼要移呢?」但是當環境必須有所調整時,免不了得移除部分舊物。這個過程是煎熬的,而且非常不容易,但是這樣的改變卻可以帶動觀念的大翻轉。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中,如何讓人的觀念改變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工程。

既然不適合的必須移除,那麼所有的植物都可以種在校園裡嗎?社區民眾想要捐贈龍柏和櫻花樹給學校,但是熟悉八里氣候的人都會知道這些植物並不適合種在米倉國小,何況就現有的校地空間,勢必得砍除部分原有植物才能挪出空間栽種,對此好意,校方只得耐心溝通後婉拒,雖然免不了讓社區民眾誤會,但也讓老師們知道─學校的確是玩真的。
    此外,學校有一批花木志工,他們對環境維護的概念仍偏過往綠美化、園藝景觀取向,較缺少棲地營造的觀念,因此在協助修剪校園植物時,常常大刀一揮就是將花草樹木修整得一乾二淨,好不容易植回的原生物種也一併被清除。「有一次我看到校園內唯一的一棵羊角藤,竟然被替代役剪掉,當場我的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要復育一棵原生植物不容易,但要移除一棵原生植物卻是那麼輕而易舉。」林校長跑去落葉堆肥區翻找,只要能找到枝條就有插枝的機會,只要找到果實就有播種復育的機會。此舉給予學校的職工們一個絕佳的機會教育:他們是校園環境管理維護第一線的人員,請他們不要小看自己的角色和任務,不能再像過去一樣修修剪剪,而是必須不斷學習。所以米倉國小的職工們不但有修樹的證照,還要會復育原生動、植物,尤其要讓他們多參與,有參與感才有安全感和成就感,他們才會成為生態校園營造的最大助力。

另外,也不要忽視小朋友螞蟻雄兵的力量。幾年前,麗真主任會運用自然課、生態社團的時間,指導小朋友利用下課時間拔除校園裡的大花咸豐草,除了看見小苗立即拔除外,學生們也知道不要讓它有機會開花,因為開花後種子散播得更快、更廣,學生們甚至還會向老師借用相機拍攝記錄學校的生態呢!
    適度的讓植物生長是為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但多數社區民眾對此觀念仍感陌生,在其眼中稱作「草」的物種,在從事環境教育的人眼中卻是難得的「寶」!為了進一步教育社區民眾,學校曾辦理相關講座與研習,但社區參與度不高,十分可惜!不過,校方仍會持續創造機會去改變舊有環境營造的觀念,雖然短時間內還看不出成效,但一定得做。
令人興奮與感動的是,最近透過家長會陳江河會長的安排,家長會利用周末下午的時間,邀請建築師與家長委員們對話,除了介紹甚麼是永續校園,也介紹近幾年米倉國小在永續校園的努力和投入,更實地帶領家長委員們重新認識校園,希望透過他們的參與,穿針引線,帶動其他家長認同學校推動永續校園的理念。

 

編輯小點評:

事實上,如何讓這些與學校息息相關的群體理解並認同環境教育理念,確實是項大工程;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成為環境小尖兵反倒容易許多了。

顛覆印象─引進環境行動新思維

如果全校親、師(含職工)、生及社區民眾的理念一致,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會更容易運作。目前仍須從少數做起,一個感染一個,慢慢影響、慢慢改變、慢慢累積,這些都需要長時間投入才能見到成效。如果想讓全校親、師、生、社區民眾一起關心此議題,有時採取某些勇敢的措施則是必要的。舉例來說:許多學校會在寒假開學前割草,但其實依照時令,這時候很適合就近觀察春天的野花、野草(而且低年級生活課程中也有類似單元)

如果能保留草地,讓學童們進行一場生態探究的饗宴,之後再來割草,將能引發孩子們對校園生態產生好奇、興趣與情感,進而關心周遭環境、自我提升,並影響他人。按照往年的行事,應該割草的時間不割草,大家心中難免疑惑,再順著大家心裡的「為什麼」直接闡述原因,如此一來,便比較容易溝通。當然也有老師們提出校內蛇多,如果不勤快割草,恐怕會增加學童被蛇攻擊的機會,這時可再藉機教導師生如何避免被蛇咬,並認識蛇類的天性(也就是蛇更怕人類靠近) ,學習提高警覺,學習在這樣的環境該如何生活。

同樣的,若想在校園裡嗅一嗅七里香迷人的氣味,就別急著修剪花木吧!秉持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學習」的信念,環境教育在米倉國小有了最佳起始點,特別是當大家曾因提問、討論、溝通、實作及受鼓勵而有「參與感」時,回饋與成效更大!參與帶來安全感,不久,隨之而來的便是成就感。
    推行環境教育時,多少必須忍受一定程度的雜亂(花苞須等待、野草須暫留……)。為此,林校長在教師晨會、校務會議或大型活動中全面性宣導,讓大家對校園的生態從認識到欣賞(例如:在校務會議中分享烏心石的花、果實、命名由來及用途)。此外,推行任何計畫前,米倉國小的行政團隊總是主動邀請教師們加入工作團隊(可分批、分領域、分工),若能提早數個月前預告更好,讓整個團隊對未來的工作方向與內容有所準備,當正式啟動時,才不至於措手不及、哀聲連連。在申請特色學校暨美學空間計畫時,米倉國小所屬團隊是早在一年前就開始準備,期間已多次討論計畫方向,最終擬出一項以螃蟹為主題的三年計畫:跟著螃蟹一起跳嘻哈(引起關注)、跟著螃蟹一起去探險(走進社區)及跟著螃蟹一起遨遊全世界(多物種與國際教育)。企圖集合眾思邁向遠方!


化危機為轉機:從校內「破壞單家蟻」出沒開始

學生一起製作破壞單家蟻的誘餌

當校園裡的破壞單家蟻已造成許多問題,破壞設備(造成電話、飲水機、電腦線路故障)、咬傷皮膚、引發過敏,師生們反應多時,且在校務會議中提案於暑假期間以全校噴藥處理。當下林校長立即說明全面性噴藥將殃及其他物種,而且可能殘留,後遺症不小;再者,過往噴藥後的抑制效果有限,建議做環境的大擾動,搬換已多年未更替的教室,同時邀請專家移除蟻巢,共同期待因整體環境經過清掃、整理後,能以較自然的方式減緩蟻害。

但可惜的是,問題仍然存在,即使後來獲得製作誘餌的配方、請專家入校進行防治及獲得局端補助防治經費,去除蟻害仍需要長時間的奮鬥。這時,只能選擇全體人員一同面對這擾人已久的麻煩……。「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先認識牠,這是我的第一個念頭。面對敵人,總要知道你的敵人到底是何方神聖?」首先,在參加資訊融入創新教學甄選時,校方毅然決然選擇了讓全校師生一起來探究「破壞單家蟻」這個議題,也是大家最陌生的素材。接著,搭配行動載具及資訊科技,解決了師生不易觀察螞蟻這小生物的問題,這時孩子們設法利用行動載具結合s-viewer與顯微照相機近距離觀察螞蟻,大家藉機進一步了解這體型極微小的「對手」。之後,再引進藥物防治(也就是先製作誘餌殺蟻,再輔以皂素噴劑殺蟻),而此時,引導孩子們正視環境倫理則成為另一項挑戰。校方透過教師晨會與兒童朝會多次分享客觀論述,並強調絕非「逆我者亡」!為了讓親、師、生客觀看待「蟻題」,隨即發展相關課程(也請故事媽媽導讀螞蟻相關叢書與故事),同一時間也帶領學生探討破壞單家蟻的「超級聚落」,以後續防治的助益為主題,參加了新北市及全國科展,並獲得第56屆全國科展國小組生物科第一名。最後,更因這是全校關心的議題,今年也以此系列課程參加教學卓越獎評選,也獲得新北市教學卓越獎特優、教育部教學卓越獎佳作。
    簡言之,原屬校園危機的蟻害,卻因為親師生共同的努力,轉化成為全校性重點環境教育議題之一。

結語
    截至目前為止,米倉國小的蟻害雖已減緩,但並未完全消失,曾有專家建議還是以全面噴藥來解決螞蟻問題,但多數師生卻表明反對,因為「其他物種會跟著消失!」可見環境意識已透過此類事件在大家心中紮根了。
    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在學校是一條漫長的路,其中最大的關鍵是「人」,能夠帶動親、師、生、社區對環境擁有相近的態度與價值觀,並且朝向共同的理念和理想努力,相當不容易,過程中必須仰賴更多的溝通、對話和參與。明知道起頭不易,身為領導者仍可「厚臉皮」的主動邀請,這裡的領導者不一定是校長,可能是學校的老師、家長志工或社區人士,只要有心,就能真誠感動大家。情感的建立需要參與,親自種下的花草樹木,才會有感情;曾經花時間費力移除外來種,才會知道外來種入侵氾濫的可怕。在這方面,許多民間組織及學術單位都是學校在推動環境教育時最好的幫手。

一九七○年代起,國內外環境運動興起,直到現在,四十年過去了,環境的議題更多元,但環境似乎也沒有明顯變得更好,可見環境教育確實是必須持續努力耕耘的。重要的是,大家依舊堅守在環境保護運動的戰場上,而環境保育的觀念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必須不斷溝通、不斷行動,讓更多人了解,才有改變的機會。
    校園環境保育的文化形塑真的需要時間。若不開始,沒有結果;但若開始了,總會有結果。
    歡迎造訪米倉國小:http://www.mtes.ntp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