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觀察  

、圖:台北市立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陳建志教授

自然生態觀察的教學活動是親近自然、瞭解自然、尊重自然的第一手資料,而這也是戶外教育的精隨所在,我們對於自然環境的了解,有些是無法在教室內學習的,因此可利用校園、社區公園或週邊的自然環境為體驗題材,設計符合學校本位課程並運用於戶外教學上,帶領學生走向大自然,達到親身體驗更佳的學習效果。

自然生態觀察與環境的關係

如果教室中出現一隻壁虎,一群小朋友圍觀驚叫時,你知道如何處置嗎?在野外郊遊時看到一隻蛇,你會驚慌失措嗎?還是亂棒打死?或是靜靜地觀察?
    長久以來,大多數人因認知不足而患有「懼蟲症」,不只見到蛇、蜈蚣會心生畏懼,連見到以蠕動或爬行方式運動的昆蟲也往往會覺得噁心,而做出錯誤行為。
    事實上,這些傳統上令人厭惡的動物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功能角色,若是對其生態功能的認知不夠而冒然加以清除,可能會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
    人類因為對環境不熟悉而產生的疏離感,其實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唯有正確認識生活空間內的自然資源,才會產生關懷情操,才能解決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疏離感。透過「自然觀察或體驗」是認識自然環境的重要方法,也是落實自然保育工作的基礎。

自然生態觀察對讀書的益處
1.自然生態觀察可激發全腦思考

    人類大腦的左腦與右腦完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左腦以語言的、邏輯性的思考模式,主管分析、理論等理性活動,右腦則以圖像式的思考,主管想像、直覺等感性活動。左腦以語言及邏輯來處理訊息,所能處理的訊息非常有限,而且速度緩慢。右腦則是將五官所接收到的訊息和想到的事物,以圖像化思考和記憶,並能以空間及整體運作,速度非常快,而且能把大量訊息一併處理。進行自然常需以五官接觸大自然,能激發人類的右腦結合左腦進行全腦思考。
2.自然生態觀察有益身心健康:
   
自然生態觀察在林間小徑漫步能恢復身體韻律,鍛練運動神經和反射神經,是一種有氧運動有益健康。
3.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自然生態觀察能驗證知識,實際與理論相輔相成。
4.自然生態觀察能養成宏關的胸襟及整體性的概念。
   
自然生態觀察必須健全地建立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生態及人與地球環境的關係,因此能養成整體性宏關,能更正確的處理所閱讀的書籍內容。
5.自然生態觀察能養成對事物微觀細節的洞悉。

  

               巴拉卡實地體驗野生動物安全廊道                               貢寮吉林梯田進行農事體驗


自然生態觀察首重安全與守法

觀察或體驗自然時,須以「安全」為首要考量,因此不可獨自活動,須與師長或同儕同行,並將自己的行蹤告知家人。不要進入風災、落石或急流等災害區,同時更必須小心應對胡蜂、毒蛾、蜘蛛、毒蛇等有害生物的危害。
    觀察自然雖然具科學及教育意義,但仍應在合法範圍內進行,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屬之保育類野生動植物、政府劃定的國家公園、保留區內之自然資源,均不得非法採集破壞,並要養成資源永續經營理念。

自然生態觀察應有的態度和行為

台灣擁有珍貴的自然資源,藉著自然觀察與體驗,不但可以教育學生對環境的了解,且可誘導民眾珍惜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並且有助於自然資源資料庫的建立。培養民眾正確的自然觀察與體驗的涵養,是建立自然資源資料庫的基礎,更與國家整體自然生態保育工作的落實息息相關。
    觀察身邊的自然資源時,不要過於強調對物種的辨識,要訓練觀察者有見樹又見林的認知,對大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特性充份認知。畢竟身邊的自然資源是隸屬大區域自然資源中,維護整體生物多樣性才是永續經營之策。例如觀察陽明書屋的生態要從大屯火山群、台北盆地、台灣、東亞島弧及全球的觀點來討論。
    自然生態觀察時應以維護生物多樣性、尊重生命與生物福利為出發點。無論是進行休閒式觀賞、教學體驗、生態調查或攝影活動都要抱著關心環境的心態,不能存有掠奪資源的海盜心理。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後,大批民眾扶老攜幼地在沿線的紅樹林保留區內親近自然,大量水筆仔及螃蟹被無知的親子把玩後攜走,顯示民眾有體驗及了解自然的需求,但這種行為都危害生物的生存,這是民眾未接受自然生態觀察與體驗教育所造成的後果,因此教育學童正確的自然觀察與體驗技能與涵養,是在進行保育教育時需顧慮到的課題。

 
           自然觀察需培養學童紀錄自然的技能與習慣                自然觀察需安排解說活動,塔塔加鞍部的生態解說


自然生態觀察能力的培養

熱愛自然的潛能可增加自然生態觀察的能力,注意力集中自然生態觀察的能力自然增強,自然生態觀察的敏銳度也是可隨經驗而累積的。

對初學者而言,除了多看書培養知識與經驗外,可藉參加社教機構或民間團體舉辦之親子觀察或體驗活動,跟隨領隊或解說的專家以吸收經驗。也可先於室內以圖片模擬室外可能發生的狀況,先行培養小朋友的經驗,有了經驗與知識觀察能力自然增進。

在觀察地點內如何發現觀察目標,對初入門者而言是極困惑的事,除了跟隨專家同行外,可參考已發表觀察目標的生態資料,或到能提供生活資源的地點尋找。例如昆蟲行異營生活必須依賴食物為食,因此提供食物的地方通常能找到昆蟲,其中蜜源植物豐沛的花叢可最先考慮為觀察地點,有些昆蟲以發酵液體或植物樹幹汁液為生,因此成熟的構樹果實或台灣欒樹及青剛櫟等常流汁液的樹幹也是觀察昆蟲的好地方。其他尚有陽光充足、避風的場所,能提供隱庇處且溫溼度適宜昆蟲生活的場所,都是觀察昆蟲較好景點。若夜間觀察昆蟲,則必須選擇有誘集昆蟲的燈光處,否則需自備誘蟲燈光。

另外也可先熟悉用感官來體驗自然,熟悉五官與自然的接觸,例如每人準備柑橘、樟樹及雞屎藤的葉片,先用肉眼觀察三種葉片的顏色與外型的差異,然後閉上眼睛摸摸看對葉片厚度、柔軟度、光滑與粗糙等觸覺之異同。接著再以嗅覺聞聞看對三種葉片的感覺,更進一步加以搓挼後區分其嗅覺。類似的感官體驗,可增加自然生態觀察能力。

   

       水棲昆蟲觀察注重安全,行前活動解說極為重要                        地景地貌是自然觀察的重要項目

自然生態觀察所需裝備

自然生態觀察有時可在校園四週徒眼或以觸覺完成,並不需要另行購置特殊裝備。若到野外進行自然觀察時,或針對某類生物進行觀察時,就必須另備進階裝備。
    到野外時首先要穿著長袖衣褲、球鞋、帽子等,並攜帶手套、雨具、手電筒、急救箱、地圖、筆記本、塑膠袋及糧食飲水等足夠的基本野外活動裝備。
    專業性自然觀察尚須攜帶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捕蟲網、鑷子及筆記簿等自然觀察所需裝備。

自然生態觀察活動的策劃

自然生態觀察進行之前,應該有一翻周詳計畫,盡量避免漫無目標的遊憩方式,或因籌備工作不全,讓自己盡興而去,敗性而歸。
1.擬定自然生態觀察目地與研究方向
    觀察自然時必須確定觀察目的,應避免漫無目標的遊憩觀賞,最好能趁觀察過程進行回饋自然或收集資料等措施。若藉觀察活動進行生態調查時,可進行某項專題資料收集或整合性資料庫建立。例如進行蝴蝶的自然觀察,可收集觀察區域內蝴蝶資源在時間及空間上的分布,進而探究影響蝴蝶分布的因素。並觀察蝴蝶行為模式,以了解蝴蝶與棲地內其他因子之交互作用關係,包括寄主植物種類,訪花蝶種與花種、花色、花的構造及開花期之關係,蝴蝶的天敵等資料,以供蝴蝶資源永續經營參考。在學校附近可進行步道兩側的生物種類調查,或是順步道進行蝴蝶或昆蟲的穿越線調查。也可以從遠處到就近觀察植物群落的結構,甚至圈圍一樣區調查內部的植物種類與數量。晚上可進行燈光誘集的採集調查。
2.預習觀察目標背景知識
    初學者常在野外對觀察目標視而不見,原因是對目標物的生態習性不熟識,因此,出發前應先預習相關資料,才能在現場掌握關察目標動向。
3.攜帶圖鑑對照
    不論初學或專家,養成攜帶圖鑑習慣,將有助野外辨識,也能減少採集標本回家對照機會,為出發前必須熟稔目標種類的圖鑑使用方法,免得徒勞無功。
4.選定觀察地點
    觀察地點的選擇,除了以觀察目標之生態豐富外,地點的交通問題與安全性,也需要事先評估,以免錯過時效或危險事情發生。

國家公園、自然中心、生態保育區或特殊景觀地區都是觀察與體驗自然的據點,不過這些地方都太遙遠,非有特殊的準備不易前往觀察或體驗。因此在你生活週邊的綠地、安全島、校園、荒地、社區之小公園、都會區的生態公園等都是觀察自然的極佳場所,身邊的自然環境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由此入門觀察體驗更能啟發人們關懷我們生活週遭的環境。例如高雄的壽山公園,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天母古道、芝山岩、仙跡岩、虎山自然步道及動物園內的蝴蝶公園等地,都是觀察與體驗自然的良好環境。
5.熟悉請教學者專家門徑
    查證圖鑑後,仍不確定之觀察目標,可採集標本請教學者專家,必要時可請託學者運用儀器鑑定。

火炎山體驗


自然生態觀察與紀錄

除了觀察身邊的自然資源外,觀察者更需有見樹又見林的認知,對大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特性充份認知。畢竟身邊的自然資源是隸屬大區域自然資源中,維護整體生物多樣性才是永續經營之策。最後,在進行自然觀察時,務必記著隨手留下觀察結果與記錄,其中包括定性特徵、量化數據或聲音與影像資料,這些記錄都是自然資源經營管理上,彌足珍貴的資料。
*基本資料:時間、地點、天氣、觀察者
*影像紀錄:用相機或錄影機拍攝觀察目標。
*聲音紀錄:用錄音機錄下觀察目標發音情形。
*定性特徵紀錄:如生物的習性、行為、生活史或景觀物的大小、性質等。
*量化數據紀錄:紀錄觀察目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數量,可以全面性普查紀錄,也可以抽樣性統計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