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山林蛙類尋蹤

文: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楊懿如副教授 圖:李鵬翔

蛙類是體溫隨外界改變的外溫動物,除了肺以外,還倚賴潮濕的皮膚呼吸,因此主要分布於溫暖潮濕的地方。台灣有三十三種蛙類,從沿海平地到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蛙類的蹤跡,但以低海拔的淺山環境蛙種最多;尤其是北部的淺山地區,在野外四季都能遇見不同種類的蛙類。

淺山蛙類生態
   為何北部淺山環境的蛙種較多呢?主要和氣候及棲地有關。溫度和雨量是影響蛙類分布及繁殖的主要氣候因子,每種蛙類偏好的氣候條件及棲地不同,分布範圍及繁殖季節也就不同。舉例來說,台灣特有種台北樹蛙喜歡在溫度攝氏18度左右的潮濕環境繁殖,雄蛙在水域旁的遮蔽物底下挖洞鳴叫,雌蛙受雄蛙鳴叫吸引進入洞中,和雄蛙交配產白色泡沫型卵塊(圖1),卵塊中的卵粒約一星期後孵化為蝌蚪,此時若有降雨,雨水將會溶化泡沫,蝌蚪才能順著雨水流入水域環境(圖2)。因為台北樹蛙的繁殖受溫度及降雨影響,牠們僅分布於南投縣以北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區,冬天乾旱的南部就不適合台北樹蛙生存。

1台北樹蛙交配產泡沫型卵塊圖

2 剛孵化的蝌蚪順著雨水流到水域


蛙類生存的環境需要遮蔽及沒有汙染的水域,繁殖的棲地主要可分成流動水域、靜止水域及陸域環境,淺山地區能提供蛙類多元的棲息及繁殖環境,蛙種也比較多。台灣特有種斯文豪氏赤蛙(圖3)是山區溪流常見的蛙類,牠們喜歡躲在石縫中發出鳥叫般的「啾」聲,讓人誤以為是鳥叫聲,所以又稱為「騙人鳥」或「鳥蛙」。雌蛙將卵粒產在陰暗有遮蔽的碎石堆中(圖4),以避免白色卵粒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也因此斯文豪氏赤蛙無法生存於平地開闊的河流,淺山山澗瀑布是牠們最喜愛的棲地。

3 斯文豪氏赤蛙 4 斯文豪氏赤蛙卵

靜止水域是蛙類最常利用的繁殖環境,有些蛙類喜歡下雨後形成的暫時性積水,例如平地菜園常見的小雨蛙(圖5)、澤蛙(圖6)等,這些蛙類的蝌蚪期比較短,大約一個月,在積水乾涸之前,蝌蚪變態成小蛙到陸地生活。有些蛙類喜歡積水較深、持續數月不會乾涸的池塘環境,例如台北赤蛙(圖7)、腹斑蛙(圖8)等。這些利用靜止水域繁殖的蛙類,在非繁殖時期通常躲在食物豐富、潮濕的落葉堆中覓食及休息,淺山就是蛙類最佳的棲息環境。因此在北部山區,只要是能提供穩定水源、沒有使用農藥的果園、菜園等開墾地環境,都能發現蛙類的蹤跡。

5 小雨蛙

6 澤蛙

7 台北赤蛙

8 腹斑蛙

山林尋蛙蹤
   到山林尋找蛙類,首先要了解各種蛙類的生態習性,不同季節不同環境的蛙種組成不同。蛙類是夜行動物,拜訪牠們當然以晚上最佳,需要手電筒照明,最好穿長袖上衣、長褲、雨鞋或球鞋,以策安全,因為青蛙多的地方,牠們的食物-蚊蟲及天敵-蛇類也比較多。蛙類很害羞喜歡玩捉迷藏,也具有很好的保護色,尋找牠們要有耐心。聽音辨位是很好的尋蛙方式,為了避免驚擾蛙類,行走時腳步要輕,不要大聲喧嘩,這也是拜訪山林的禮貌。
   剛入門賞蛙,經驗不足,建議可以參加新北市的環境教育認證場域辦理的相關活動。賞蛙是位於石門區的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最具有特色的課程,阿里磅農場鄰近阿里磅溪,水源豐沛,再加上農場主人的精心規劃與保存的濕地環境,使得阿里磅農場成為蛙類棲息的樂園。分布於農場內的蛙類約有18種,春夏兩季常見的種類有黑眶蟾蜍、小雨蛙、中國樹蟾、貢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台北赤蛙、斯文豪氏赤蛙、福建大頭蛙、澤蛙、虎皮蛙、褐樹蛙、布氏樹蛙(又稱為白頷樹蛙)、艾氏樹蛙及面天樹蛙等,秋冬常見的為盤古蟾蜍、長腳赤蛙及台北樹蛙等。烏來雲仙樂園也是賞蛙的好地點,這裡有穩定的斯文豪氏赤蛙族群,鄰近的內洞森林遊樂區因蛙類資源豐富,又稱為娃娃谷。

保育行動
   獵捕、棲地破壞、汙染及外來入侵種是影響蛙類族群存活的重要因素。隨著保育意識抬頭,民眾也越來越重視生物多樣性,希望住家附近生物種類越多越好,於是有些人基於善意移入外來物種,殊不知外來物種可能造成的問題相當多,可能與原生物種競爭、排擠或雜交,嚴重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也可能造成經濟上的損失。
   斑腿樹蛙 (圖9)是台灣本島2006年在彰化田尾最新發現的外來種蛙類,原產於香港、中國南部、中南半島等地區,可能跟隨水生植物等植栽引入臺灣,但來源不明。斑腿樹蛙雄蛙體長約5 cm,雌蛙約7.4 cm,雌蛙體型明顯比雄蛙大。吻端尖,背部深褐色、褐色或淺褐色,有縱條紋、X 或又字型花紋或斑點,大腿內側有黑色網狀斑,類似黑底白點狀。與原生種布氏樹蛙(圖10)外型相似,但布氏樹蛙吻端較鈍、大腿內側的網紋較細,以白底黑線為主。斑腿樹蛙和布氏樹蛙的繁殖期都是春天及夏天,在靜水域繁殖,產黃色泡沫型卵塊,蝌蚪的吻端都有一個小白點,無法區分。斑腿樹蛙一次產600-1000粒卵,布氏樹蛙一次產約300-400粒卵,比斑腿樹蛙少很多。根據2011-2014年調查,確認斑腿樹蛙分布於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等地平地,不斷快速擴散。

9 斑腿樹蛙

10布氏樹蛙


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在2011-2013年曾和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合作,每個月在鄰近觀音山的八里挖子尾辦理一次移除控制活動。於2012年11月曾觀察到斑腿樹蛙企圖吞食小雨蛙,在2013年6月的野外調查曾觀察斑腿樹蛙蝌蚪群體攻擊並啃食體型相近的小雨蛙蝌蚪,顯示斑腿樹蛙對於共域蛙類具有捕食威脅。斑腿樹蛙在多數分布地區皆為普遍與容易發現的優勢種,繁殖力強,若不加以控制,其捕食壓力將可能對入侵地區的原生種物種造成深遠影響。在2011-2014持續4年的控制活動之後,斑腿樹蛙的數量從2011年及2012年各約佔該區域數量總數的60%,在2013年及2014年比率下降至約40%左右,顯示有所成效。
   移除控制活動開始時,都由兩棲類保育研究室成員帶領進行蛙類簡介及保育宣導,參與的對象包括成年人、親子、各級學校學生等,也有老師帶領學生定期參與,作為服務學習課程及科展的題目。學生都很樂意從野外觀察學習蛙類生態知識,並對台灣蛙類保育有所貢獻。2015年在新北市的八里挖子尾及鶯歌碧龍宮兩個地點每個月都有一次移除活動,相關資訊公布在台灣兩棲類保育網www.froghome.org及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社團臉書專頁,歡迎大家參與控制外來種保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