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福國小校園青蛙觀察

成福國小  謝基煌

我們在學校活動的時間是在白天,通常是不會待到晚上,所以很少人知道校園晚上還是很熱鬧的,蟋蟀、騷斯、青蛙、領角鴞、蛇類…等都將學校的晚上變的更不一樣,特別是蟋蟀、騷斯和青蛙,牠們的鳴叫聲常常會讓學校的夜晚變的就像在開演唱會一樣,非常的熱鬧。晚上的校園是很適合探險的地方,會讓我們發現許多意料之外的生物,就像湘玉和柏松老師在校園發現的紅斑蛇(圖一),那是在操場旁的水溝發現的,當時的紅斑蛇正在吞食黑眶蟾蜍,而很特別的是當時在紅斑蛇的身旁有許多小拉都希氏赤蛙,其中一隻甚至還跳到蛇的頭上,蛇一點都不在乎,去年第一次發現紅斑蛇時牠也正好在吞黑眶蟾蜍,可能是蟾蜍比青蛙大隻也比較肥,再加上蟾蜍動作比較遲鈍,所以就比較容易成為蛇的大餐。

圖一


圖二

夜晚的校園是青蛙的樂園,只要到了晚上就會聽到青蛙的鳴叫聲,特別是剛下過雨的夜晚,聽著聽著就讓人有股衝動,想要知道到底是什麼蛙在叫,所以就拿著手電筒展開了青蛙的探索之旅。當時在成福校園發現的蛙類共有6種:包括黑眶蟾蜍、褐樹蛙、日本樹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和小雨蛙。在停車場的小水池也發現了許多拉都希氏赤蛙的卵,之後就和學生展開了拉都希氏赤蛙的觀察,從卵慢慢變形,頭和尾巴先長出來,然後再變成蝌蚪,變大後再慢慢長出後腳。最特別的是我發現拉都希氏赤蛙蝌蚪長前腳時,腳並不是長出來的而是裂出來的,前腳的地方先隆起一塊,然後凸出的肉團後面先裂開,前面再裂成手掌的形狀,透過數位相機的近拍鏡頭將這些過程記錄了下來,就完成了圖二。

蟾蜍也是校園夜間的常客,蟾蜍是中國的五毒之一,再加上牠的皮膚上長了許多不討喜的突疣,所以一般的人都對蟾蜍敬而遠之,其實蟾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牠的毒腺是在耳後,只要不去吃牠,就不用擔心牠的毒,因為用手碰到牠的毒液並不會帶來什麼特別的傷害,所以不用太害怕蟾蜍,就像圖三學生頭上的蟾蜍,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換個角度想牠還蠻可愛的。有一次在野外觀察時發現蟾蜍正在吃東西,當時並不知道牠在吃什麼,等到回到家後,看到當時利用數位相機所拍的影像後才知道,原來牠正在吞自己剛蛻下來的皮,真是很特別的觀察經驗。


學校環境的改變也會造成青蛙種類及生態變的不同,成福國小自從將停車場變成水草塘後,原本在停車場積水區域活動的日本樹蛙,就遷到活動中心前的積水區域,水草塘的蛙種也因為水深及水生植物的出現,青蛙也有許多新種類出現在學校校園,例如台北樹蛙、貢德氏赤蛙和腹斑蛙,原本在停車場最常出現的是日本樹蛙、拉都希氏赤蛙和澤蛙,而現在在水草塘常常可以聽到貢德氏赤蛙和腹斑蛙的叫聲,青蛙的種類的確有了很大的不同。後來透過相機將觀察過程記錄下來,整理成了校園蛙類生態圖鑑(圖四),可以成為學生觀察青蛙時的參考資料。而只要給學生機會,將相機交給他們,透過相機進行生態記錄,學生常會拍出讓人驚喜的畫面,例如圖五就是學生拍到台灣萍蓬草上的澤蛙,透過鏡頭的紀錄,學生不但學到青蛙的相關知識,也可以獲得成就感,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紀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