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新聞)台灣人工溼地觀念正萌芽(95.11.27)

資料來源:2006.11.26  中國時報
黃樹德/專題報導
 

  如果說,河川溪流是大地血脈;那麼,溼地就是大地之腎,有如一座天然淨水廠,」知名的水利專家李鴻源感慨說,人工溼地其實是老祖宗的智慧,可惜台灣人太迷信昂貴的汙水處理廠,過去好像荒漠,如今只是返璞歸真而已。

  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說,台灣人早年將吃剩的餿水餵豬,豬的排泄物再給池塘裡的魚吃,順便滋養水塘裡的浮萍,鴨子再將浮萍下肚,自然而然達到生態平衡,也不會製造汙染,其實這就是人工溼地的淨水概念。

 

  下水道普及率被視為國家進步的指標,但令人汗顏的是,台灣的普及率甚至連許多落後國家都不如,以台北縣為例,竟不到10%。李鴻源說,台灣過去都以工程思考,偏好大系統處理,著名的八里蛋形槽就是代表,缺乏生態平衡的觀念,問題是大系統成本高昂,以政府目前的財力根本無力負擔,人工溼地剛好可以彌補這個缺憾。  

 

人工溼地可補缺憾 

  根據國際溼地保育公約,溼地定義為:「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

  人工溼地包括:為了灌溉而開闢的池塘或養殖的魚塭、稻田、菱角田,以及為了保育而挖掘的生態池,雖非自然形成,但因食物豐富,可供不少動植物棲息。

  人工溼地具有淨化水質的功能,經過設計後,汙水先流進緩衝池,降低流速,讓水中的懸浮微粒沈澱,約停留一天,然後再進入氧化池,由於池面較大,可幫助水與空氣接觸;水面上的浮萍也有助吸收水中過多的有機氮、磷等。第三關是表面流式人工溼地,池中密植耐汙性高、吸收力強的水生植物,是溼地淨化主力。終點則是終沉池,裡面都是乾淨的水。

   

 歐美國家大力推廣  

   事實上,歐美先進國家逐漸揚棄昔日的大系統思考,大力推廣人工溼地的概念,甚至連中國大陸也加入。李鴻源說,大陸將人工溼地與房地產結合,開發成水岸住宅。建商負擔工程費,開發完成後的增值利益則由官、民共同分享,台灣其實也可以朝這方面思考。

  人工溼地的觀念在台灣才起步,各地都有零星分布,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渡自然公園裡的「發現心溼地」,佔地七公頃。台北縣則是第一個大規模設置的縣市,目標是三百公頃。

  除了大漢溪新海溼地、二重疏洪道溼地外,未來還將設置汐止茄苳溪、大安圳排水口、鹿角溪、三鶯橋上游、柑園橋上游、浮洲橋下游、華江橋上游、三峽河與大漢溪匯流口人工溼地,總處理水量為19.5萬噸。另外,配合設置礫間處理,可再增加處理10萬噸汙水。總經費15.4億元。

    

淨化水質 生態教育    

   人工溼地除了能淨化水質外,還有生態教育的意義。縣府城鄉局將配合進行城鄉風貌的規劃,結合當地自然資源,設置棧道、觀測站;教育局則推動鄉土教學與解說,讓小朋友有機會親近大自然;農業局則進行復育;建設局發展觀光。李鴻源強調,人工溼地是一個完整的配套計畫,而非只是單純的汙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