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社區大學溼地營造概說暨願景          文、圖:陳超仁

園區旱地民俗及藥用原生植物

愛心池中設置之生態島嶼

壹、前言

美好的環境是大眾嚮往及追求的生活空間,而環境的穩定與平衡,則須靠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相互作用。都會區高度的發展已剝奪了與人類共同享有環境的各種生物之生存空間,導致生態系中物種銳減,生物歧異度降低,生態失衡,因而極易造成生態反撲現象,嚴重者則將影響人類之生活環境與品質。因此,在大家享有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更應思考對環境之回饋,並善盡與自然界之萬物和諧相處之責任,達到萬物共榮共存之地步。畢竟,生物多樣性之維持,是人類生存不可忽視之議題,因人類之文明與永續發展,實係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之上。

貳、社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之重要性

生態系位於社區範圍內,是與社區關係最密切之環境,社區活動最能直接影響社區及其鄰近生態系之運作,同時亦與生態系中生物多樣性之維持息息相關,因此,生物多樣性之保育應以社區為主體,唯有社區主動參與,才能就近有效保育當地之生物資源。

近年來生態社區廣為大眾所討論,而生態社區概念之產生,即是強調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維護工作之重要與必要性。社區擁有之環境,係社區賴以發展與維持生物多樣性資源之基礎。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社區參與是近年來社區生態意識覺醒及實踐之基本面向;主要係生物資源提供社區環境保育之資材,而社區參與生態環境之營造,帶來環境優質與和諧之願景。

                

社區居民參觀生態教學園區                解說員為居民解說園區之生態

參、永和生態環境及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之緣起

 新店溪本流從新店溪的兩大支流南勢溪和北勢溪匯流點起算,到新店溪和大漢溪交會點為止,共計長度為二十六點五公里

永和位屬於新店溪的中下游河段;以台北縣的部分來看,其中新店是佔十六公里,中和市佔三點五公里,永和市佔五點五公里,

板橋市佔一點五公里。台北縣永和市面積只有五﹒五九九平方公里,人口卻達二十二萬以上,每平方公里的人數超過四萬人,密

度居全世界之冠。雖緊鄰新店溪,但高效能的土地開發與高密度的居住人口,切斷了人們與大自然的臍帶,關於大自然、生態、

生命等,成了經驗之外的記憶、不可名狀的桃花源。

    永和社區大學成立以來,亟思作為社區教育平台,開展課程進而觸發民眾實踐改造社區關係。永和社大的夥伴們,爲改變新

店溪左岸的未來,營造生態棲地,創造與大地生物和諧生存之空間,於2004年起與公部門合作,於福和橋與秀朗橋間之高灘地上

闢建一處生態教育園區,期發揮教育及保育效益。

    該園區因面積廣大,僅靠社區大學之人力,實無法順利完成規劃、營造及管理之工作,因此,該校運用校內及社區之力量,

共同進行園區之營造工作,其具體作法包含:於專業方面,結合自然相關課程之教師及學生進行規劃及諮詢工作,並運用校內社

團進行園區生態管理及監測工作,此外亦成立跨課程及社團之園區工作隊,負責各項活動辦理及結合社區、學校參與之工作;在

辦理各項活動之過程中,該校運用其解說員對社區說明生態園區設置之目的,並鼓勵社區主動參與園區之管理,各社區經參與

了解後,已積極著手園區之管理,如生態水池之精化過程、外來水生物種之移除、水生植物之管理、水生動植物演替過程監測等

工作,均可看到社區及附近學校參與之過程,使得園區成為社區共有之概念日漸形成。

肆、生態園區濕地經營之作法

為使生態園區之生態水池具有生態效果,其營造時採取形狀不規則,水深不一之多樣性棲地營造原則辦理,並設置生態島嶼供物種棲息,其池底亦以符合生態工法之精化處理程序完成,此外在物種方面,需引入之生物則以水生植物為主,於水域中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植物,周邊栽種親水之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植物。並使植物、枯枝落葉和水體有最多的接觸面。外來種之水生植物應避免引入池中,如發現池中已有外來種之植物,即刻移除,並避免其蔓延。適合栽種或引入生態景觀水池之植物因地區及環境之差異而有不同,園區目前栽植之物種極為多樣化,概述如下:

社區民眾參觀生態水池

一、沈水性植物:絲葉狸藻、馬藻、水車前、眼子菜、石龍尾;另水蘊草、水王孫及苦草等因蔓延快速,於開放之水域極易造成優勢,影響其他植物之生長,於栽植時宜注意。

二、浮水植物:台灣萍蓬草、小杏菜、印度杏菜、青萍、紫萍、滿江紅。

三、挺水植物:南國田字草、水蕨、紅辣蓼、蕺菜、三白草、長梗滿天星、石龍芮、圓葉節節菜、黃花水龍、白花紫蘇草、細葉水丁香、水丁香、水芹菜、泥花草、半邊蓬、野慈姑、水竹葉、鴨舌草、石菖蒲、畦畔莎草、碎米莎草、牛毛氈、水毛花、柳葉箬;另長苞香蒲、香蒲、荸薺等植物極具景觀價值,惟其靠地下走莖可快速蔓延,於開放之水域極易造成優勢,影響其他植物之生長,於栽植時宜注意。

四、水岸植物:水丁香、木賊、大安水蓑衣、水竹葉、毛茛、過溝菜蕨、水柳、穗花棋盤腳。

五、岸邊石縫植物:木賊、過溝菜蕨、車前草、石菖蒲、鐵線蕨、海金沙。

睡蓮池內水生植物生長情形良好 生態水池邊亦生長各式水生植物 大葉田香

生態池初期完成水生植栽種植後,即視其生態演替情形考量動物之引入,因園區之水池和外界有平緩而自然的進水溝渠或排水溝渠,自然廊道提供遷移能力較強之野生動物如小雨蛙、黑眶蟾蜍、澤蛙、拉杜希氏蛙、貢德氏赤蛙及蜻蜓等已以自然擴散之途徑進入,並逐漸建立其族群,至於遷徙能力較弱或受環境隔絕無法進入水池之動物種類,則依水池之規模,以循序漸進選擇性方式逐步放養,惟其數量及種類不宜過多,並持續監測及觀察其效益,再評估放養工作之必要。可供放養之動物種類因環境及水池規模而定,其物種包含原生之水生螺類、泥鰍、塘蝨魚、七星鱧魚、鱧魚等原生常見物種。水池中應設法防止外來種動物如福壽螺、巴西龜、琵琶鼠等動物經由放生或無意間放養而進入池中,如不幸於池中發現其存在,應要設法移除。


伍、生態教育園區之生態特色及功能

永和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位於新店溪的左岸,區內環境依特性區分為濕地及旱地兩大類。

濕地環境,乃是形成自然生態系中生產力最高的濕地生態系所在,但常因水份流失、土壤淤積或落葉堆積等因素而逐漸消失,最後形成旱地環境;濕地環境原係屬演替的過度環境,具有較不穩定的特性,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植物,為了適應環境的急速變遷,需於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開花結果等繁衍後代的生命週期,有的甚至以休眠方式潛藏土裡,待來年適宜環境形成時,再萌發生長;這些明顯演替的有趣現象,在本園區裡,每一月、每一年都可觀察得到。

台灣萍蓬草池有許多台灣萍蓬草

龍骨瓣杏菜魚池中開花之盛況

骨消

骨消為極佳之蜜源植物

在旱地環境方面,由於本園區極適合新店溪沿岸原生植物的生長,因此,一年四季都是花團錦簇、綠意盎然,吸引了各式各樣的生物在此繁衍、覓食;然而部分區域的樣貌,隨著植物的特性時有消長,或因植物的生長季節不同,如藍豬耳這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春夏開花結果後,即結束生命週期;或因植物的適生環境不同,如喜長在陰涼潮濕地的山油點草,種在有遮陰之處,其生長情況遠優於直接日照下的植株;或因植物的成長速度不同,如先驅植物血桐、水柳等,其成長非常快速,一年間的植株高度變化很大;由於諸多原因的存在,使得本園區的物種呈現隨處有驚奇、時刻展新生的多樣性面貌,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棲地景觀。

台灣萍蓬草

福和橋下之生態教育園設立前,原是布滿外來入侵種植物之原野地,原生之生物中類極為稀少,已無法再觀察到具有當地特色之生態景觀,如任其演替,該區預期將全面為外來種生物所佔據,不僅無法保存當地之生物特色,亦無教育研究之價值,且因該區為外來物種生物之侵占,生存於當地之原生物種恐將遭到排擠及淘汰之命運,附近社區之民眾將無法再見到這些美好之生物資源,殊為可惜。為有效維護當地之生物多樣性資源,並喚回已滅絕之原生物種,永和社區大學運用棲地營造及物種復育之作法,試圖再重建一處適合當地原生生物生活之環境,其棲地類型包含水生濕地及陸生環境兩大類型,而依其環境及功能區分為下列各區:

類型 棲地名稱 特色及植栽 類型 棲地名稱

特色及植栽

蓼科區

淺水泥灘,水位不穩定;種植穗花棋盤腳、大葉田香、莎草及蓼科植物。

旱地區

活動廣場

屬草原生態區,人類活動最為頻繁之區域,但仍生長許多草本植物。

水稻田

淺水溼地區,水位不穩定,種植水稻、菱角,並有野生稻自然長出。

香藥草區

種植各種香藥草及原生植物,如仙草、夏枯草、落地生根、馬蘭、閉鞘薑、薑黃等作物。

愛心池

淺水溼地區,水位極穩定,種植大葉田香、田蔥、水蕨、鹵蕨、圓葉節節菜、芡實、紅花紫蘇、台灣萍蓬草等。

木本植物區

原則上規劃以種植木本植物無主,目前已有食茱萸、苦楝、饅頭果、芭蕉、翅果鐵刀木、白飯樹等。

泥鰍池

淺水溼地區,水位極穩定,型狀狹長,種植長包香蒲、香蒲、菖蒲、睡蓮、荸薺。

迷宮區

種植各種原生之草本植物及金毛杜鵑,屬草原生態區。

許願池

淺水溼地區,水位極穩定,種植芡實、水車前等。

育苗區

保存水生植物種原之區域,以集約式之方式管裡

經濟作物區

淺水溼地區,水位不穩定,種植水竽、鬼稻、茭白筍。

石頭公園

屬草原生態區,以大石頭排列成圓形,區內長出各種草本植物,常可見草原型蝶類於其間飛舞。

睡蓮池

大型深水溼地,水位穩定,種植睡蓮、紅辣蓼、龍骨瓣杏菜等。

蝴蝶園

種植各種密源及食草植物,惟目前雜草高度已蓋過密源及食草植物。

青蛙池

大型深水溼地,水位穩定,種植黃花水龍、芡實。

挺水植物-香蒲

水生植物-石龍尾

台灣萍蓬草池

大型深水溼地,水位穩定,以印度杏菜為優勢物種,台灣萍蓬草次之。

雁鴨池

大型深水溼地,水位穩定,自然度極高,池內幾無福壽螺,植物以野菱為優勢種,印度杏菜次之,並參雜其他種類之水生植物。


 

陸、願景及展望

永和生態教育園是永和是珍貴的生態資源,具有休憩、教育、研究、觀賞等之功能,其所發揮之效益可供全民共享,

而其營造及經營管理亦為社區之共同責任,人人皆可參與永和社大生態教育園之管理,將它視為大眾之公共財,共同

愛護與關懷。永和生態教育園之願景可概述如下:

 

一、有效保存本土野生動植物

永和生態教育園所設置之人工濕地,以生態方法模擬目前日益稀少之低海拔濕地環境,並藉由學員、社區民眾實質之參與稀有物種搶救及域外保育之措施,可達有效保存瀕危物種,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之目的。此外,區內之農園、苗圃園,可培育原生之植物,達到保存珍稀植物之目標。

二、以生態方法解決污水處理

生態池運用生態工法設置,未來將可進行生活污水導入及淨化措施,建立有效以生態方法解決污水模式,對於污染防治具有指標意義,並能刺激其他地區之學習,創造更多成功案例。

三、促進社區參與

永和生態教育園區從規劃、施作及管理維護均積極邀請社區人士參與,亦舉辦過多次社區親子生態營、農場開步走、解說員訓練班等社區生態導覽活動,深獲社區之認同,對於建立社區關懷環境及提昇社區保育共識具有正面效益,影響深遠;同時因永和生態園區之生態池豐富之物種,引起許多社區及團體之重視,並前來觀摩及研習,具有極佳之示範作用。未來,亦將鼓勵並輔導社區積極參與園區之管理及維護工作,分配責任區,其作法及多,如生態調查、物種復育、解說教育、園區經營、外地觀摩、解說資料或手冊編印出版等,使園區藉由軟硬體設施與操作之步驟,與社區緊密結合,讓永和生態園區因社區參與而發揚光大,也讓永和市以擁有永和生態園區為榮。

四、提供學校教學之用

永和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是台北縣都會地區一處人為營造之教學園區,其因交通方便且物種豐富,將可有效提供各學校前往進行教學及觀摩之用,且目前各界對生態環境保育之觀念日漸重視,各校校園亦積極進行生態營造,本園區之營造經驗適可提供各校參考。此外,在教學軟體方面,除該園區主動發展之教案外,亦期望各校以園區之資源特色設計適合各年齡階層之教案,以推廣生態教育概念。

水生植物-戟葉蓼

水生植物-陌上菜

水生植物-烏蘇里聚澡

水車前

蓴菜

卤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