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虞國興教授∼

虞國興教授為水利界的知名學者,目前於淡江大學水環系任教,同時擔任淡江大學工學院院長,與該校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

    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水利組  博士

    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碩士

    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學士

 

現職

    淡江大學工學院  院長

    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主任

    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研究所  教授

    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  秘書長

 

研究專長

      水資源管理與政策

    統計序率水文學

    水文學

    水資源工程學

水    •水利工程學

類型

時間

名稱

期刊論文

91.04

“A Distribution-Free Method for Forecasting Non-Gaussian Time Serie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16 (2), pp.101-111. (SCI)

90

“A Distribution Free Plotting Position.”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15 (6), pp.462-476. (SCI)

研討會論文

94.11

「水文觀測技術團建置先期研究與示範(2/3)」經濟部水利署93年度委辦計畫成果發表會,經濟部水利署,ppB4-1

92.11

「地層下陷防治教育宣導及專業技術訓練講習」,「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暨「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91年度執行成果發表研討會報告集,ppD3-1

92.08

「地層下陷防治專業技術訓練講習及宣導」,經濟部水利署91年度重要委辦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G-10

92.08

「水利業務管理與政策企劃」,經濟部水利署91年度重要委辦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A-1

92.07

「應用級值序列法於水文時間序列之模擬與預測 農業水資源經營技術」91年度計畫成果發表討論會論文集,農委會

專書及專書論文

93.05

21世紀水資源管理」,俊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簡介

水資源為21世紀最重要的議題,因為水資源不但是人類生存生活的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都將水資源視為國家建設最重要的一環。

然而,台灣水資源的問題既多且複雜,已非單由工程技術可解決,水資源的利用、保育、管理及分配等工作與社會、經濟、環境及法律等層面環環相扣有關連,須要各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做好水資源工作。

一個國家若具備良好的水資源政策,將有助於國內各項社會發展工作的推動,淡江大學承蒙經濟部水利署大力支持,於民國880528日成立「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致力於水資源管理規劃與政策方案之相關研究,以提供國內水資源施政之參考,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共同打造台灣良好的水資源環境。

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近年研究方向包含:

1.      現代化水文觀測技術引進與應用評估

2.      農田水利新興科技產業之推動與研發

3.      地層下防治技術訓練與種子教師培訓

4.      國內水資源政策規劃評估與方案研擬

地層下陷防治Flash動畫設計競賽網站得獎作品網址:http://www.water.tku.edu.tw/sub91/2006flash/prize01.asp

 

95年度 中心並曾辦理「地層下陷防治Flash動畫設計競賽」,環教輔導團團員成州國小張冠英老師以∼『陷』再不准動∼獲得冠軍。

 

◇問題一、曾看過貴中心「地層下陷防治資訊網」,能否請教授說明一下地層下陷和水資源的關係?

虞教授:對於地層下陷相關訊息,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教師們,可以參考本中心協助經濟部水利署執行防治地層下陷教育宣導所建置的「地層下陷防治資訊網」(http://www.water.tku.edu.tw/sub91/

網站內對於台灣各地層下陷分區都有相關的訊息與不同的宣導內容,可以幫助各界了解地層下陷的基本觀念。

    台北市過去也曾經有地層下陷的問題,地層下陷的起因主要是過度抽用地下水,在翡翠水庫完工後,由於可以貯蓄水源作為大台北地區的供水水源,超抽地下水的情形便改善了,地層下陷的情形也同時受到了控制。目前持續地層下陷的地區在台灣西南部,從彰化縣一直到屏東縣。北部地區因為有翡翠水庫與石門水庫,供水情形還算穩定,未來可能產生地層下陷問題的地區是桃園縣,因為這個地區工業用水需求量增加速度很快,而且人口分布非常集中,可能有部分偷抽地下水的情況未受到控制,所以地下水位一直下降,因此被列為有地層下陷潛勢的地區。

    目前要掌握地層下陷情形可以利用地下水觀測井,目前水利署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於研究區內鑽鑿井孔,針對不同研究主軸、方向,於井內裝置各式地層下陷監測儀,紀錄地層下陷行為之現場資料。


問題二、對於想要了解水資源教學的中小學教師,教授可否提供一些建議?

虞教授:中心曾經協助水利單位執行過許多水資源相關業務的宣導工作,我本身也是推廣防治地層下陷教育宣導的委員,中心針對這個部分有辦理宣導課程,但只著重在地層下陷地區。水利署副署長今年曾提醒我們要特別注意彰化及嘉義地區,例如清明節期間有新聞報導,墳墓泡在水裡,居民得划船才能掃墓,這些地區地下水位的變化都是我們中心要隨時注意的。中心所辦理的宣導課程大多在南部,所以可能北部的教師們比較少獲得相關資訊,但最近一次的「地層下陷」研習有很多人報名,很高興有更多人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

    我認為中小學教師如果想切入水資源教育,從環境角度切入學生比較容易了解,坦白說水利這領域比較專業,講到河川水位高低、大台北防洪或潮水水位等名詞,學生不容易吸收。例如颱風來襲會碰到大潮可能會淹水,這必需要能了解大潮和洪水的關係,一天有兩次潮汐,農曆15日時潮水水位特別高,潮水水位特別高會影響到排水,因為下雨時,地表累積的水量最好能趕快排出去,如果留在可能會造成淹水,但當河口的海平面升高,可能使累積水量無法順利排出去,此時不管是區域內或區域外的水都不容易流動排出。像這類的水利觀念需要比較專業的說明,中小學老師不容易切入。如果要切入類似議題,建議從所謂的「綜合治水」觀念著手,過去的水患防治大多是蓋堤防及抽水站,因為當河川水位高於堤內的水,水無法自然排放,必須靠抽水機將水送到堤外,過去的治理方式大體是朝工程的角度進行。 

 

台北縣環教輔導員採訪虞院長


 

問題三、可否請虞教授說明「綜合治水」的觀念

虞教授:所謂的「綜合治水」觀念,就是加入「非工程」的思考,例如開發一塊林地,把樹林砍掉興建一個遊樂區,原本下雨時,水多多少少會入滲至土壤,但是因為鋪柏油後,水量無法入滲,只能往下流,水量累積多了自然會淹水。「綜合治水」的觀念就是,下雨的水量本來會留在這裡,假設要開發又不引起下游淹水,就把應該留在這裡的水留住。舉個例子,日本有些國小的操場刻意設計地勢較低,萬一發生大雨,學校配合水利單位,關好閘門,使操場就變成一個大型蓄水池。狂風暴雨的天氣學校大多會停課,所以不致於影響到民眾的生命安全,等到外面的積水差不多都順利排出時,再把操場的閘門打開排水,如此就不致於造成淹水。

◇問題四、請虞教授談談全球暖化對水資源造成的威脅有哪些?

虞教授:全球暖化對水資源最大的威脅主要有兩點,第一個威脅是淹水,例如以前這裡沒下過大雨,但是因為水氣移動的方向改變,造成這個地方下起暴雨,就可能造成淹水,例如民國85年賀伯颱風、民國90年的納莉颱風,納莉颱風大家印象應該還很深,當時的淹水使捷運變成了大蓄水池,失去運輸的功能,站在水利工程的角度,未來規劃應該讓運輸系統在水災來臨時還能運轉。淹水當然基本上是不允許的,但是部分地區發生淹水是無法完全預測的。但是,令人擔憂的是,政府對於大台北防洪就好像沒有著力點,我認為大台北防洪其實有方法可以解決,站在教育觀點,要讓民眾了解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下,天災無法完全避免,不能只希望靠工程手段百分之百控制。在無法完全避免的情況下,應該教育民眾就接受「防災保險」的觀念,例如現在已經有「水災保險」的保險產品。

目前政府也正在推動8800億淹水地區水患防治,但政府最困擾的是一旦這個地區被劃歸易淹水地區,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房價,甚至使當地的保險保費提高。如果教育單位要切入水利這個部份,建議從「綜合治水」觀念切入,從小教育學生採取非工程手段的減災行動,水災在完全避免的情況下,個人都必須承擔一些風險,例如購買洪災保險,減少自己可能的損失,也可以減輕政府的壓力。此外,大台北地區也應該想辦法多種些樹木來涵養水分,但是民眾還是有天災無法完全避免的觀念。事實上,大台北地區的防洪標準設計,是針對200年才發生一次的大洪水,已經是全台灣的最高標準,但像納莉颱風和民國76年的琳恩颱風,均已超過防洪標準,所以部份大台北地區淹水災情相當嚴重。

    除了淹水的問題以外,第二個主要的威脅就是缺水,全球暖化現象主要使台灣的降雨雨量更集中,降雨時間減少,沒有降雨的時間如果持續很長,使水庫原先規劃的蓄水量無法供應用水需求,就會發生缺水。民國91-93年以及95年,都因為雨情不佳,部分地區的農田都停灌休耕,將水源留給民生與工業使用,政府也為此付出大筆的補償費用。政府為了保障一般民眾的生活用水,協調農業停灌休耕,所以民眾大多沒有深刻的感受,只有像92年,因為嚴重水荒,連民生用水都採取分區供水,民眾才有感受到缺水的壓力,事實上農民比一般民眾更早感受到水資源的不足。所以在這個方面也需要教育民眾貯備水源,或是工廠要規劃備用水源,在水荒發生的時候才可以減輕災害。當然最重要的是平時就應該節約用水,目前水利署也有在推廣,但是經費不夠充裕,推廣的力道與成效都不足。現在很多學校都已經改用省水器材,也是希望從小教育學生有使用省水器材的習慣。


◇問題五、請虞教授談談:要怎樣才能留住水資源,再造水水的台灣?

虞院長:台北市到民國110年之後才可能出現缺水危機,這是根據目前的水庫蓄水情形與台北市人口成長預測所推估的,但是現在因為人口開始呈現負成長,所以缺水的時間可能會往後推移,不過當時也規劃水庫使用年限只到民國110年。所以如果未來希望不缺水還是應該有其他的規劃,例如考慮再往上游,興建坪林水庫。但現在在台灣蓋水庫困難重重,水庫位址的規劃不但要考慮安全性,也要有足夠的蓄水量。

現有的水庫都面臨泥砂淤積與水質惡化(優養化)等問題,第一個泥砂淤積問題主要發生在「在槽水庫」,「在槽水庫」基本上是攔阻河流的一段所建成,石門水庫就是屬於這種「在槽水庫」,用土石壩硬將河水攔阻起來,河川水流速度變慢,自然會造成泥沙淤積沉澱,當然上游集水區保育的情形也是影響泥砂淤積速度的重要因素。但是像美濃水庫就是「離槽水庫」,不會有這個問題,美濃水庫可蓄水3億多噸,全台所有水庫總蓄水量也只有24億噸左右。台灣與大陸型國家情況不同,中國大陸或美國,任何一座水庫都能蓄有40億噸的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量高達393億噸,而台灣因為地勢問題,全台水庫再加所有大小埤塘,僅24億噸的蓄水量,有效容量只有22億噸。所以相較之下,美濃水庫蓄水量效益不錯,而且不是蓋在河道上,上游集水區很小,水量少,水庫水量主要從荖濃溪引水,平時是不會引水,只有大雨來時才會將水導引過來蓄存,這種類型的離槽水庫泥沙淤積的情形較少。

第二個水庫優養化的問題主要考慮時代背景,優養化情形較嚴重如德基水庫,因為當地上游種植寒帶水果、高冷蔬菜、凍頂茗茶需要施肥,使農藥、肥料等流入造成水質優養化,現在只能靠時間慢慢改善,美濃水庫是一個新的東西,不會發生這種現象。現在的規劃也不會允許在其上游集水區有這樣的開發行為,那是違背潮流的作法。較二十年完工的翡翠水庫、鯉魚潭水庫等比較發生這些情形,美濃水庫肯定也不會。所以我個人認為美濃水庫值得興建,如此才能解決南台灣的飲水問題。

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網站有詳細的台灣水庫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