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台灣角落,發現台灣特色∼       焦妮娜專訪

訪郭雄軍校長談「創意遊學」

從漁光的「假日學校」到屈尺的「水岸遊學」,郭雄軍校長開創了台灣遊學的新契機,充份利用環境資源融入教學,實踐了「環境學習中心」的目標─整合環教專業人力,課程方案、提供環境教育專業服務給第一線的顧客,如學生、一般民眾,以達成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之多功目標的環境教育專業設施。

郭雄軍校長的座右銘:

建構學校文化:

教育是持續不斷的希望工程,校長應秉持『人文為本、科技為用、自然為依』的理念,營造創新卓越的教學情境,建立一套明確的規範,一套合理的期待,一套象徵的系統,激勵全員的思維與行動,共同建構優質的校園文化。

激發改革動力:

學校是教改的基本單位、校長是革新的關鍵人物。如何串起教師的熱情,尋找希望的種子,豎立學校新標竿,激起學習新動力,讓改革因子散佈在學校系統的所有層面,乃是一校之長的天職。

展現領導魅力:

教育者必須是個創造者,更需是個推動者與撼動者;教育不只是口號響亮的政策和熱情浪漫的付出,更是潛心經營的專業和縝密周延的行動。校長的專業必須擺脫平庸文化、提昇競爭能力、展現領導魅力,真實地扮演課程領導者角色。

打造課程能力:

任何一次課程改革,對教師而言,就代表能力不足或喪失,而必須進行新的學習,其衝擊是危機,也是轉機和生機。「蛛絲馬跡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教材」;多用一點心,教室就在天地之間,多留一點意,課程就在生活當中。而校長必須真實地涉入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情境,才能激發教師對課程的研究動機,打造有能力發展課程的教學團隊。

*擔任漁光國小校長期間,首開假日遊學計畫:

曾在漁光擔任主任長達八年的郭雄軍,九十一年八月到漁光擔任校長。為了挽救學校免於消失的命運,當時甫上任的郭校長跳脫傳統學校的思維模式,仿效產業精神,提出了「假日遊學計畫」。當時郭校長考量到坪林擁有好山好水、豐富的生態資源、清澈的溪谷以及清香的茶園,假日更有許多外地人來此旅遊,倘若能將空閒的學校作進一步利用,並整合校園內外週邊環境資源,再加上特色課程的提供,除讓假日來到本地的人能夠一起分享坪林的好風光之外,也能使閒置的資源獲得充分運用,營造一個全年無休的學校,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

*從「分享課程」到創造出新型態的遊學制度:

此外,「課程分享」的願景,更是郭校長催生此計畫的原動力。當初考量到漁光有熱情優秀的教師群,他們為漁光的學生們設計各種特色課程,然而受限於漁光的學生數,所產生之課程人力的效益很小,如此好的資源卻未充分發揮效益實在甚為可惜;但倘若能將這類似的課程,讓更多的學生來學習,一方面能增加教師設計課程的效益,另一方面則能將漁光的獨特性課程介紹給其他鮮少能體驗到相關經驗的學生們。因此,「課程分享」的構想,加上老師們無私地去輪值與付出,並且再建置住宿、膳食的系統,就形成了後來的「漁光遊學」。漁光不僅分享在地知識(Enjoy the local course.),更創造出新型態的遊學制度。

*創意遊學課程將知識系統化:

漁光國小位於坪林鄉漁光村大舌湖畔的山間,生態豐富,擁有超過一千種、包括台灣藍鵲、翡翠樹蛙等特稀有動植物。校園分為螢火蟲棲息區、樹蛙水池、生態池、稀有植物區、原生植物區、蜜源植物區、生態步道區等,像一座渾然天成的博物館。郭校長發現該地的自然環境條件良好,於是有系統的開發社區資源,融入學校課程,基於人文與自然是一體的兩面的想法,郭校長覺得教育的立場除了保護生態,更要尊重土地,保留當地的人文特色,因此在漁光國小當時,即以校園為中心,將方圓十公里周邊的自然生態、人文資源編成二十項主題課程,包括茶鄉巡禮、花鳥蟲蛙、翡翠溪流、觀星天燈、走訪文史、地方傳奇等,由學校老師和地方耆老組成專業團隊,帶領小朋友體驗茶鄉生活。

*遊學計畫與環境教育的關聯性:

郭校長認為「假日學校」「遊學」本質上是和環境教育中的「環境學習中心」概念是相同的,善加利用學校週遭環境的特色,融入學校課程,並開放這些環境中難得的資源供城市學校學生分享,也是珍惜資源、尊重土地的表現,其實就是廣義的環境教育。而除了自然之外,人文資源更是郭校長相當重視的一環,他認為人文與自然原本就是一體兩面,所以站在教育的立場,郭校長在開發分享遊學課程時,人文課程這一區塊,也是佔了相當的比重。

*遊學中心和國外的環境教育中心有相同目標:

生態遊學在生態保護和自然探索方面是併重的,遊學中心型態很多,屈尺目前的遊學中心融合體制學校、工作室、文獻、服務中心、示範中心、人才培訓,可以說是一個更多樣化的環境教育中心,功能更多,也更完備。

而以屈尺的遊學課程來說,它的知識更是有系統性的,是許多老師經過對環境長時間探索、共同研發出來的,因此內容相當豐富精彩。

 *屈尺國小遊學課程的內容與開發歷程:

1.以屈尺水岸遊學來說:結合校園與社區特色資源,開發了共計五大部份課程─花園農場、屈尺校內特色課程、濛濛水岸、廣興燕湖、翡翠大壩,二十個課程,涵蓋了屈尺週遭全部的生態人文特色。

2.開發這些課程的過程:由學校教師們對學校及社區環境進行調查與探勘,編製教材,帶領學生進行課程,是本校的校本課程,也是遊學的課程,成為校內外共享的課程,稻田出版社出版的「我的遊學手札」就是彙整屈尺遊學課程編製而成的手冊。

*親師生對遊學課程的看法及人力資源的問題:

1.參與遊學活動的師資都是自由意願或以理念說服方式,自願性的參加,這些老師都很有熱誠和專業能力,且大多利用假日進行遊學課程,絕不會影響本校學生受教權。遊學教材因為經由遊學團體實際操作,內容都完善成熟,也可做為校本課程分享給本校學生使用,因此教師學生家長對遊學都持支持態度。

2.在人力資源方面,郭校長也計畫透過講習研習、師徒制,招募熱誠專業的現任教師或實習教師、受過專業師資培訓的大學生,希望能建立遊學人才庫,以因應未來遊學市場人力需求。

 

*遊學中心積極尋求外部資源:

1.      跨校聯盟─創意遊學協會

2.      農場結盟

3.      學者專家協助推動

4.      經費─跳脫學校編制、

5.      休閒產業的結合─和旅遊掛鉤

遊學中心的未來發展計畫與展望:

1.      由教育局協助推動

2.      由育部協助推動

3.     與民間休閒產業合作─進行校外教學服務、以具有代表性、依地區性分配的產業為合作對象。

創擬學校的推動:

為了整合台灣的遊學活動,郭校長目前除了協助教育部推動「在地遊學─發現台灣」100條遊學路線之外,也在策劃一項名為《創擬學校》的台灣文化全體驗計畫,也就是一種創造教育價值,表達「台灣文化學習」的模擬學校,未來將推動台灣文化全體驗遊學。

參與單位包含:

農村體驗學校─宜蘭頭城農場(大里國小)

水岸茶園學校─屈尺文山農場(屈尺國小)

牧場自然學校─苗栗飛牛牧場(新埔國小)

漁村生活學校─台南溪南春漁村(龍山國小)

生態古蹟學校─恆春古嘖生態農場(恆春國小)

部落文化學校─屏東三地原民園區(三地國小)

客家族群學校─美藍材文化小鎮(美濃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