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水生生態池規劃與營造經驗談

台北市北投區逸仙國小 前家長會長 

起:

水生棲地的規劃在設計之初,就已大半決定成敗了,且施作若不確實,即使成功設計也可能失敗。【棲地營造】,說來容易,執行起來卻百般困難。關鍵在「技術」、「藝術」與「經驗」的結合,含括工程、美學、自然與管理,人才養成並不容易。而關於這方面實務技術探討的書籍,也並不多。有的多是個案介紹罷了,鮮少提及技術層面。所以,要抱著「走一步,做一步。多一分,是一分。」的心,盡力學習,努力思考,避開錯誤。只要捉住要訣,多參訪研究,倒也不會太過深奧。

國內設計上【最常見的缺失】如下:

1.【水無生命力,缺氧】:

範圍廣大,卻只見幾處湧泉、落差、流水,能產生氣泡的地方相對太少,整體流動循環又有停滯處。即使水有流動,大概蝦子養得活也養不久。大家想想,養殖場最怕什麼?停電。為什麼?哪些溪裡的魚蝦是活力十足,精力旺盛的?溪中有石頭、有波濤,聽得到潺潺流水的附近,水深的地方魚就多,為什麼?除了「看得見的水、食物和溫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充沛的溶解氧】,一般最容易忽視,也是最致命的正是這看不見的【溶解氧】。但是動靜也得有別,否則處處見水翻騰,魚蝦不得安寧,想休息、睡覺一下都不行,活得了也活不久,那也不成。

2.  【深淺比例不當】:

當下面無泥土層時,深度30CM以內,水溫極易受外在環境影響。如有50CM以上的地方水溫會較穩定些,變化較慢。有70CM以上,可設置栽植穴或人工魚礁,已算相當足夠。循環讓深淺區溫度均衡,可降低局部區域的溫度驟變。生態很怕溫度瞬間的衝擊,整體對於「溫度變化忍受度」很重要,要能讓溫度改變曲線趨緩,對此人工魚礁也能有所幫助。否則夏日豔陽,冬季寒流,都會嚴重改變生態。可能一整年的努力,一天內為之色變。

3.【繁殖藏身所太少】:

自然界因範疇廣,棲地洞穴分布零散。校園一旦完全比照自然方式,再加上學童消耗,愈來愈少是必然。想想,海裡面哪裡的生物密度最高?珊瑚礁。有沒有類似的環境呢? 為什麼不提高繁殖率,讓生態更豐富美滿。學生、外來訪客、鳥類都會抓魚,大魚也會吃小魚,會被抓、會被補的有沒有地方躲呢?哪裡是安身立命的地方?生物總要休息、睡覺吧!老是睡一半被追,擔心這邊來,擔心那邊來,連活著都很難。就算活得了,也驚嚇半死,哪能好好活著,多生育些呢?。人工魚礁是不得已,但卻很棒的作法,可運用空心磚加工而成。最好是,路徑有直、有彎,孔洞有大、有小,迴路、密室許多。大魚即使看得到小魚,大眼瞪小眼,就是吃不到。大魚眼前還能休息、睡覺,豈不安心?既能安養,長大、生育,自然就會繁殖昌盛。魚蝦生物多,蚊子下蛋不過是立即補充營養,哪有機會等它孵化。方法對了,一切不用我們操心、煩心。

4. 【植栽區無區隔】:多數水生植物的擴展性都很強,如果不運用一些技巧 將泥土盡可能作分隔,一兩年後植栽會交錯混雜,如「野地」一般難以整理。採用花盆置入,大水管埋入、泥做栽植穴、石塊排列區隔等等均可,技巧性分成較小區域,學生易進入就近觀察,整理起來也較容易上手。否則區域太大,植栽茂密,就算人擠進去了,屁股都蹲不下去,請問該如何整理?

 

 

5.【大量採用木造】:應避免採用木造,因國內多濕,木造不但昂貴,又腐蝕快速,快則一年開始陸續有問題,慢則三年,學校實在經不起不斷維修的人力、財力耗損與安全上的冒險。而環保更嚴重的問題是,《地球樹木生長的速度遠跟不上砍伐的速度》,卻還大量採用原木。想想如果台北、台中、高雄工程都大量採用木造結構,光台灣所產的全部木料,可能都不足以應付這三座城市的需求,遑論全台,那世界該怎麼辦?當然,水泥也並不環保(難分解),所以應該用更周密、審慎的態度與思考,妥善的加以運用,發揮最大的功能,而非如兒戲般時建、時拆。人類,應該珍惜每一次機會,善用周邊的每一份資源才是。

6.【造景趣味不足】:

過多生硬直線,水泥、磁磚,應適可而止。宜多運用自然石塊,可產生許多縫隙、凹凸空間融入,有助於生態,並不至太唐突。在有限範疇內,景物如山水畫般,採小人國造景,讓人可感受那份意境。很多東西雖小,卻有不可言喻之美,那就是小兵立大功了。

7. 【系統過於繁雜】:

應巧妙運用馬達、定時器與電控閥,讓水由二、三高處,分多次逐漸下落。巧妙運用壓力與重力,讓系統簡單卻「多樣有變化」。例如本校逸仙園內水循環系統,一顆馬達,二個高處出水口,卻擁有了12道以上的曝氣過程。未來人、物力精簡,「以簡制繁」是校園必定要走的方向,宜未雨綢繆。

結語:設計創作的巧妙變化無窮,但憑每個人腦力投入,多觀摩、多學習,沒有什麼不可能,此外,校舍中庭或回音較大處,應避免水聲過大的方式,否則會影響上課教學。如已有此問題者,仍有可克服之道,請勿輕易將前人辛苦的建設冒然敲除。

    以上謹就較關鍵處提出探討,尚有諸多技巧、細節,恕無法於此一一贅述。希望,國內校園水生棲地的規劃與經營,也能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