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造物者豐厚的賜予 ~ 生物多樣性

作者:楊仁理(台北縣安和國小教師、臺北縣環教輔導團團員)

資料提供:林曜松(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前言:

本縣地處台灣島北端,陸域面積達二千餘平方公里,海岸線綿延一百餘公里,背山面海,雲峰聳立,幽谷秀林,飛瀑奇岩,汨汨溪流,田園遼闊,灣峽綿亙,饒富資源,共同譜成和樂秀麗的美妙樂章。在優越的地理環境及氣候下,造就無數氣象萬千的自然生態環境,其間更孕育出多采多姿的生物資源。

    近年來,各國的政府暨民間環境保護組織,共同推動以世界資源永續經營利用為目的,漸進形成「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共識。其中包含遺傳、物種及生態的多樣性概念,正如火如荼地在全球各地推動。職是之故,我國身為地球村的一員,自不能無視於世界的環保思潮,更應積極參與是項極具意義的國際保育活動。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辭的定義,於一九九二年夏天,全球一五三國家的聯合國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會議,擬定「生物多樣性公約」定義為:各生物資源的可變性,包括生物所屬的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包括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以及生態系的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生物多樣性處於動態:物種之遺傳組成隨著時間不斷地變化,以適應自然及人為選擇的壓力,在生態群落中物種的出現及較豐富的情況,能在生態及物質的影響下發生變化。以下列出「生物多樣性」包含的層次及內容: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指同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同物種的顯著不同的種群(如印度具有數千種傳統的水稻品種)或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如印度犀牛有許多這種變異,獵豹卻很少);近代分子生物學揭示「大部分物種有豐富基因變異性」的事實,解開了傳統對物種內歧異度現象的迷思,也確認了物種內的遺傳多樣性對適應進化而言是必須的。

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據較合理的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總數約為13,000,00014,000,000,其中已被定義或描述過的約有1,750,000種,僅佔估計總量的1/10強;而我們所熟悉的植物、鳥類、哺乳動物、魚類、兩爬類亦為估計總量的3﹪,大部分物種為昆蟲、蜘蛛綱動物、真菌及微生物。

生態多樣性:維持著物種和遺傳多樣性的存續,不可或缺,並提供水土、養分等重要的服務。生態系是不分離且自然連貫,如森林、草原、濕地、珊瑚礁等語詞來形容。

結語:

生命現象明顯的多樣化,對人類及大自然具有極大的貢獻。以農業而言,經過許多世代的努力,培育出大量的作物和家畜品種,增加了糧食的生產及穩定,進而提供人類適應環境及全球變化的優勢。此外,基因、物種及生態系統的潛力是無止盡的,遺傳多樣性使雜交育種專家可按不同的氣候條件,設計適合環境的作物。地球的生物群落 (一個兼具大規模與創造性的生化實驗室) 擁有治療不斷出現疾病的秘方。所以,「生物多樣性」的多方面價值及其對發展的重要性,道出「生物多樣性」藉由對大量原生物種的全面性保育,而非僅針對單一物種、棲地及周邊物理化學因子做保護,並可謀求維持自然資源及環境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