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全變、食安、農業與生活問題的食農教育

文、圖:臺北市立大學 陳建志、黃書鈺

    由於臺灣農業長年的沉疴、近年爆發嚴重食安問題、糧食仰賴進口自給率偏低、極端氣候造成糧食安全隱憂等問題,加上日本推動食農教育的刺激,食農教育成為臺灣近年來重要的社會議題。
    目前農委會已經提出食農教育法官方版,立法院議事裡尚有姚文智、陳曼麗及蔡培慧三位委員所提的食農教育法草案版本,甫完成的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中把「推動食農教育立法」列為重要結論,相信食農教育法通過立法指日可待。
    這幾年來的食農教育風潮包括政府農政單位、教育體系、社區營造系統、NGO組織及熱心廠商等共同推動。主題主要以食安所引發的友善耕作議題連結與社區產業相關的DIY體驗,而在學校則以校園農場農耕體驗為主。這當中很多聳動的用詞與作為例如里山臺灣、食物森林、可食性地景、魚菜共生、蚓菜共生還有城市養蜂等都被張冠李戴串用。許多有關食農教育的研習與研討會舉辦了,也有不少有關食農教育的碩博士論文產出,有些縣市也有自己的食農教育辦法與活動,但是食農教育到底要教甚麼?一直是在推動環境教育輔導過程面臨的問題。


    2015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與輔導團辦理「新北市國際環境教育論壇-安全與安心」,邀請了日本食育與農事教育專家來台交流留下珍貴資料,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也將現行教材中有關食農的教學內容整理出來,加上筆者在教育部氣候變遷調適平台中有關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育項目計畫所發展的學程,與近幾年來指導研究生做食農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整合成「全球環境變遷下食農教育的課程內涵探討」。文中整合臺灣農業面臨問題及現有已發展教學資源,有關食農教育部分可由下列八個面向進行規劃教學,其中包括:全變調適、友善關懷、低碳飲食、均衡飲食、飲食文化、食品安全、社區產業、農事體驗等八個面向,各面相相關教學概念如下所示。

低碳飲食

地產地消與自然加工

適量不浪費

多蔬食少吃肉

研發昆蟲等低碳食材

友善關懷

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保育生物多樣性

關懷在地友善小農

建立產銷互信

均衡飲食

認識營養素與需求

健康飲食原則

餐點製作及食物組合

綠色烹調

飲食文化

食物的重要

飲食特色

節慶食物

飲食行為

臺灣食農教育概念圖

食品安全

食品選購與飲食安全

加工食品及添加物

食品運送與保存

政府政策-農產履歷

社區產業

認識里山與里海

社區的特色農產品

在地小農市集

融入環境教育

全變調適

臺灣農業面臨問題

全變下農業生產調適

安全糧食供給

農業生產永續

農事體驗

社區參與

體驗農業生產

體驗食物烹飪

生態體驗

    圖中我們以井字農田結構呈現實食農教育與農地的密不可分,八個面向中各發展出四個子概念,而形成一整體性的食農教育概念。其中低碳飲食包括:地產地消與自然加工、適量不浪費、多蔬食少吃肉及研發昆蟲等低碳食材等。友善關懷包括: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自然農法保育生物多樣性、關懷在地友善小農及建立產銷互信等。均衡飲食包括認識營養素與需求、健康飲食原則、餐點製作及食物組合及綠色烹調等。飲食文化包括:食物的重要、飲食特色、節慶食物及飲食行為等。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選購與飲食安全、加工食品及添加物、食品運送與保存及政府政策-農產履歷。社區產業包括:認識里山與里海、社區的特色農產品、在地小農市集及融入環境教育。全變調適包括:台灣農業面臨問題、全變下農業生產調適、安全糧食供給及農業生產永續等。農事體驗包括:社區參與、體驗農業生產、體驗食物烹飪及生態體驗等。各級學校可依校本特色選擇適當概念發展課程,例如山區學校發展里山概念,海邊學校發展里海概念教學,都會區學校發展如何選購食材等課程。這個井字農田型的食農教育架構在2017農委會辦理全國食農教育活動中以九宮格方式推廣使用。裡面所涵蓋內容與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有關食農教育的結論工作項目吻合,因此未來立法有關食農教育定義應與「全球環境變遷下食農教育的課程內涵」相去不遠。

    2016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在五華國小舉辦的食農教育工作坊中,參與食農教育工作的學校共同交換心得後對永續經營的食農教育實務具有下列7特色共識:

1. 食農教育可視為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領域課程中施教,並且要納入全校整體課程架構中,發展各自學校的教育目標,而不是朝向培養小農夫方向發展。
2. 各校應依學校屬性發展適時適地性的校本課程模組,不應受校內墾殖農地限制之影響,並發展出適宜的校本經營管理策略。
3. 農事體驗部分應跳脫種菜活動之模式,並積極發展校本體驗模組。
4. 食農教育課程應與所在地社區整體營造配合,如能與社區施行友善農耕小農結合更佳,以發展社區的永續經營。
5. 都會區學校發展可食性地景時,務必防範都會區汙染源影響食材的安全。
6. 推動食農教育應注意氣候變遷調適議題的發展而研發對應課程,例如聯合國推動以昆蟲為食材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7. 農事體驗友善農耕趨勢發展,過程中發生的病蟲害處理問題,應整合生命教育課程。

    原則上這幾年來的發展,食農教育的內涵及推動的實務經驗,加上大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匯集300多位學者專家意見,都形成推動食農教育的好時機。未來在立法過程如何納入現場農業問題與教學實務整合出最適宜的推動方式,立法過程是否涉及部會整合與分工都考驗著參與者的智慧,期望能有最適宜的食農教育法引導我們推動食農教育。 

    近年來參與食農教育工作後發現有許多推動上的迷思,這些狀況有些在工作坊中會被澄清,但是有些卻一直存在著。例如食農教育是因為農業生產或是食安問題產生,所以食農教育內涵與實務自然應該與農業產銷體系連結的。然而目前許多校園內的教學農場提供農事體驗的場所,但並沒有與現行的教學活動或學科課程連結,又在原產銷體系外另創產銷支序,雖然規模不大卻是沒針對問題失去教育意義。這些脫農的校園活動常以小農夫方式舉辦而受媒體鼓吹,因此我們呼籲各階層推動食農教育務必連結實際產銷體系。
    大家關心的食農議題常與環境正義議題連結,因此食安所引發的友善耕作議題,連結與社區產業相關的DIY體驗成為最常見的食農教育活動。在南部演講食農議題時,有著名農場反應非標榜有機農產在食農教育活動中不受消費群接受,推廣有機產品友善環境是有意義的,只是在有機產品比例逐漸提升過程中,經檢驗合格諾大的非有機產品不被食農教育活動中接納,從整體國家農產結構來看,這是需審慎處理的狀況。從全國農業會議結論中建立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強化消費通路標示國產農產品,提升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之認知、信任及支持工作來看,如何讓民眾接受檢驗合格的農產品,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與農家有機產業結合的食農體驗


    我們在訪談校園執行食農教育教師時,議題排擠找不到空白時間進行食農教育是最常面臨的窘境,若是將來每年必須同時推行環境教育與食農教育時,再加上性平等其他議題時,排擠效應勢必更加嚴重,這些問題在食農教育法立法過程都必須考量進去。因此將食農教育議題融入學科是可採行方式。另外就是利用營養午餐時段進行食農教育,也是很不錯的做法。
    公立小學學校午餐供應模式共分為自設廚房學校自辦、自設廚房委外辦理、受群組供應及外訂餐盒四種不同供餐模式,而校園自有廚房的供餐實施食農教育較佳,可利用少子化影響而未使用的校園閒置空間進行廚房增設,或是伙伴學校共同供餐等措施,同時也可考慮增設營養師協助食農教育工作。
    午餐時間進行食農教育課程研究都具顯著教學成效及可行性,但前提為營養師之菜單設計須符合食農教育相關內涵概念,因此建議由行政端將每月要進行的食農教育概念1~2個請營養師融入菜單設計中,並針對當月食農主要教學概念結合菜色,透過影片、圖片、海報等簡單操作的教學媒材,利用午餐時間呈現給學童,如此一來,每天的營養午餐便成為「食農教育課」的活教材,同時亦不增加老師之教學負擔,國小階段推展食農教育無需外加課程,只要善加利用營養午餐平台,40分鐘的午餐用餐時間便能成為正式課程外食育教育專屬的「第八節課」,每天的營養午餐都是「食農教育」,天天吃午餐,天天上食農。

營養午餐推動食農教育好時機 

    以「全球環境變遷下食農教育的課程內涵」推動食農教育,除了前述一般性教學實務外,將一些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或是另有概念加以澄清解決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工程。在此舉例說明希望大家能舉一反三,共同開發實用的食農教育課程,以充實多元食農教育教材。
    在食安問題上四章一Q是重要教學內涵,但有些國人偏好溫體黑毛豬肉,對肉品市場供應人道宰殺的冷凍或冷藏豬肉並不喜歡,經過訪查發現很多人購買溫體黑毛豬肉並沒有直接烹煮,反而清洗冷凍後再烹煮。形成不買5℃宰殺的冷凍豬肉,卻買放置許久的溫體黑毛豬肉回家冷凍的迷思。因此配合肉品市場,教導安全衛生的肉品購買與消費認知是很實用的。
    最近北農事件沸沸揚揚,但是颱風來時搶購風潮造成菜價飆漲災情引起民怨,因此在都會區學校食農教育課程可發展認識農產品產銷歷程、農委會推展的四章一Q產銷履歷、農產品產銷失調與解套作為,甚至以根莖類替代青菜或是教導產銷調整的加工做法,甚至進而由學童影響家庭,都是防止菜價飆漲穩定社會的實用教學。也有食農教育經驗豐富的老師提問:許多食農教學內容到了傳統市場或是市集完全無法施展,因此發展結合庶民生活的食農課程等,都是具發展潛力的實用課程。

 
原住民部落的食農體驗                             與農家有機產業結合的食農體驗   


    至於低碳飲食面向中常被辦理的無肉日、蔬食日活動,臺北市的營養午餐就被報導,無肉日當天因學童不喜蔬食一年倒掉19億廚餘,家長反而要另送餐點情節,反而更浪費不環保。因為各班各校情況不同,相關食農活動安排切勿硬性規定,維持彈性隨機應變是必要處置。
    另外在全變調適面向下常有新的國際議題產生,執行食農教育都須隨時更新觀念,例如近年來歐盟對亞洲種植水稻田所排放的甲烷對地球高溫的衝擊之警告,這些問題的發展、應變與調適,都是發展食農教育好題材。同樣海洋資源式微畜牧業在溫室氣體的排放,引發聯合國鼓勵開發食用昆蟲為未來動物性蛋白質來源議題,都須列入教材提早應變改變國人習慣與觀念並發展實務問題。
    最後要呼籲大家:發展食農教育課程一定要與社區總體營造工作連結,社區共食及老人供餐等議題都是很好作法與食農題材,如果是里山地區更需與社區特色產業連結,以便相輔相成維持社區產業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