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談生態-用生態的觀點來打破傳統的迷思

文、圖:新北市中學環教輔導團團員、八里國中王俊凱老師

     生活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從前許多觀念都應該改變,像是中國古代奉為規臬的孝行典範「二十四孝」,在現代社會許多都已不適用,孟宗哭筍、臥冰求鯉、為親嘗糞等等,課本還將其編入了愚孝。那麼生態環境方面,是否也有一些觀念需要改變呢?本文將舉出兩個大家朗朗上口的小故事,用生態倫理的觀點,闡述不合理的地方,並希望能有所改變。

一.桃太郎的故事
小故事:

    從前在日本一個偏僻的小村子中,住著一位既強壯又善良的少年,因為他是從桃子中蹦出的小孩,因此他的爸媽便將他取名為桃太郎。
    一天,村子來了一群可怕的魔鬼,常常欺壓村民,大家都覺得不堪其擾,於是桃太郎決定要替村民除害,將這些魔鬼趕走。桃太郎出發時,村民特地準備許多桃太郎愛吃的糯米飯糰,希望桃太郎吃了後能夠充滿力氣,凱旋而歸!
途中,桃太郎在森林中遇到了一隻小猴子,牠楚楚可憐地對著桃太郎說:「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可以給我一些東西吃嗎?我會跟你一起去打擊魔鬼!」桃太郎毫不猶豫,馬上將一個飯糰給了這隻餓壞的小猴子。
    此後,一路上又碰上了小狗和雉雞,牠們也各吃了桃太郎一個飯糰而加入隊伍。最後桃太郎終於在猴子、小狗和雉雞的幫助下成功地將魔鬼趕出了村子!


     故事中桃太郎在餵食了猴子、小狗和雉雞後,他們就成了共患難的好朋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每當我們在山上看到模樣可憐的小動物向我們乞討食物,大家也往往會因為一時心軟而餵食牠們。其實餵食野生動物的舉動是不恰當的喔!

 不能餵食野生動物

  我們都知道的動物園的動物是不能亂餵食的,不過一將場景換到了野外,大家卻常常忘記了這件事,其實我們餵這些小動物,不但不是愛護牠,反而還害了牠!因為人為的餵食,會造成野生動物喪失自行覓食的能力,而且人們提供的食物經常太油、太鹹或太甜,很容易對這些小動物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野外絕對是不能餵食野生動物的。


被寵壞的台灣彌猴

人為餵食會使野生動物不自己覓食,甚至可能成為人類的威脅!台灣彌猴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獼猴和人類同屬於哺乳類的靈長目動物,分佈於台灣全島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區,還算容易見到,例如台北大屯山區、玉山塔塔加、高雄柴山、花蓮瓦拉米、恆春墾丁等等。台灣獼猴為台灣特有且唯一的靈長目動物,近緣的親戚是住在日本的日本獼猴,然而台灣獼猴有著長長的尾巴,但日本獼猴卻幾乎沒有尾巴。許多地方的台灣獼猴就因為遊客經常從背包中拿出食物餵食,當獼猴習慣之後,便不自力覓食而開始搶奪人類的背包與食物,這樣不但使牠們偏離了原來的習性,也對遊客的安全造成威脅。

唯有不餵食不干擾,人類才能與野生動物和平相處 台灣彌猴是台灣特有且唯一的靈長目動物

美國國家公園巧遇叢林狼

   筆者曾在美國國家公園參訪的途中遇過一隻未成年的小叢林狼在馬路散步。叢林狼又有人稱它為郊狼,在分類上是屬於食肉目的犬科,主要分佈在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墨西哥一帶。叢林狼以群居生活為主,狼群會共同獵食騾鹿等哺乳動物,另外也會吃一些腐肉以及植物的果實。當時看到這隻迎面走來小叢林狼後,我們慢慢的停下車,不想驚嚇到牠,沒想到牠不但不怕我們,還慢慢靠近車子,一副楚楚可憐的模樣要乞討食物,但是野外是絕對禁止餵食野生動物的,因此我們不為所動。牠看了一下覺得討不到便宜,沒想到居然使出裝可憐的絕招,鑽進車子底下,讓大夥動彈不得。這時沒辦法,只好拿出一片火腿,丟在遠處讓牠離開車子。我們推測這隻叢林狼應該是個孤兒,有些遊客看牠可憐於是心軟而餵食,使得牠不但不怕人,還會過來要東西吃,甚至鑽到車下賴著不走。不過如果牠被保育警察遇到的話,將會被抓到深山中野放,讓牠不得不獨自謀生。

美國與小叢林狼的相遇

  動物園人為飼養的動物都不能餵食了,更何況是野生的動物呢?請記得,愛牠就不要餵牠。因此如果我們在野外幸運的看到野生動物,請千萬記得靜靜觀察牠們就好,絕對不要去餵食牠們喔!這不但是為了保護牠們同時也為了保護自己。那大家也許會問:「那我是不是永遠無法體驗餵食動物的樂趣了呢?」其實,有些人為飼養的動物還是可以餵食的,不過前提必須是有管理員允許以及有提供特別的飼料,像是餵食綿羊或是錦鯉等等。

人的食物會對小動物健康造成影響 有些人為飼養的動物還是可以餵食的 有了店家特製的飼料,是可以體驗餵食錦鯉的

二. 浦島太郎
小故事:

     從前日本海邊的漁村住著一位名叫「浦島太郎」的年輕漁夫。一天,浦島太郎出海捕魚時,看見村裡的小孩正在沙灘上玩弄著一隻小海龜,小海龜被大家翻過來又翻過去,只能楚楚可憐地望著浦島太郎,好像在求救一般。浦島太郎馬上出聲制止孩子們的惡劣行為,但小孩卻說道:「這隻海龜是我們抓到的,要怎麼玩是我們的事,誰也管不著!」。浦島太郎心有不忍,於是拿出了一些錢給小孩,跟他們買下了海龜。
    浦島太郎檢查海龜沒有受傷後,一邊小心翼翼地將海龜放生,一邊說:「我現在把你放回大海,下一次別再讓人給捉到喔!」說完便看著牠慢慢游向大海。說也奇怪,這隻海龜好像聽得懂人話,不時回頭望著浦島太郎,才漸漸向大海深處游去,消失在波浪間。
    原來這隻小海龜是海底龍宮的成員,最後好心的浦島太郎最後不但獲得了參觀龍宮的機會,還得到了龍宮公主的許多賞賜呢!


  這是一個流傳於日本的童話故事,浦島太郎的慈悲心,最終得到了讚賞!古代聖賢孟子曾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們看到了受困或是受傷的人們或是動物,總會想伸出援手,給予幫忙。最近的常可看到一些放生活動在新聞上被提及,但是放生真的是做善事嗎?

不當放生不符合生態概念
    不過惻隱之心有時候卻會被濫用,最誇張的莫過於宗教界的放生活動。沒有生態觀念的胡亂放生,被放生的物種可能因為對棲地環境適應不良而死亡,像是就曾經有案例,某宗教組織買了一堆淡水魚,結果放生到海水中,淡水魚怎麼能生活在海水中?於是,放生瞬間變成處死!

  另外放生的物種也可能因為適應良好而對當地原生物種造成如補食或競爭的影響,更可能間接促使外來物種入侵。尤其外來種的寵物更不能隨意棄養放生,外來寵物顧名思義就是原來並不屬於當地的寵物生物,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外來種的入侵問題。一些外來的寵物如甲蟲,也許會在小朋友不想飼養後而野放,或是在不小心之間逃跑到野外,如此一來便有可能造成外來種在野外大量繁殖而影響原生昆蟲的生存。例如從菲律賓、印尼一帶所引進的外來甲蟲暗藍扁騷金龜,就因為不當野放,加上繁殖能力強、能生存在較嚴苛的環境,危及了台灣本土的東方白點花金龜。其他因未審慎評估而造成入侵的外來種例子,更是多到不計其數,例如:福壽螺、琵琶鼠、巴西龜、美國螯蝦等等。

  就算放生棲地本來就存在的本土物種,仍會因為南物北放或是北物南放而破壞基因庫,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白頭翁與烏頭翁的雜交。原來被中央山脈所阻隔的兩個物種,因為不當捕捉與放生,人為的力量打破了自然的框線,使兩種原本不會相遇的物種進行了雜交,於是出現了混種的雜頭翁,台灣特有種的烏頭翁基因特有性逐漸喪失,令人堪慮。另一個例子則是大白斑蝶,雖然成蝶外表看似無差異,但是台灣不同地點的大白斑蝶幼蟲卻長的不太一樣。許多生態園或是教育團體在飼養大白班蝶後就隨意放生,也會使得不同地點的大白班蝶獨特性降低。

好心的浦島太郎故事,圖為綠觿龜 鳥店的放生鳥招牌 入侵外來種:美國螯蝦 台灣本島的大白斑蝶成蟲都長的非常相似
烏頭翁是台灣特有種鳥類,僅分佈於東部的蘇澳到恆春半島 白頭翁是台灣西部與北部常見的鳥類 分佈於墾丁的大白斑蝶幼蟲,與分佈於東北角的族群斑紋不太一樣 分佈於東北角的大白斑蝶幼蟲相似

因有放生需求而產生獵捕
    除此之外,有了放生的需求,反而會使獵人更努力的獵捕,一方因善心努力放生,促使一方拼命捕捉,這不是很矛盾嗎?筆者就曾聽說過,剛被放生的生物,因為身體虛弱,在宗教人士走遠後,馬上又被虎視眈眈的獵人補回,立即送往另一個「放生會場」。這樣究竟是放生?還是放死?實在很諷刺!

 為了拯救一個個體,卻影響成千上萬的生命,這樣真的慈悲嗎?所以,沒有生態觀念的胡亂放生,徒增動物傷亡,並對環境造成負擔,不但沒有行善,還大大的造孽!許多宗教團體也逐漸改變,將「放生」改為「護生」,像是致力於野生動物的救傷工作,照護受傷的野生動物如猛禽等,經過適當醫療恢復健康,在於撿拾到的原地野放回大自然。甚至進一步認養山林,不但山林中的所有生命能在此安身立命,更能進一步的保護生物多樣性。

結語:

生態保育,已經成為國際間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然而許多的生態破壞卻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這大部分原因要追溯到一般民眾生態知識普遍不足,也許政府對於生態保育的這個議題,除了訂定保育類物種、規劃自然保留區、生態研究外,更應該重新從教育部分著手。「生態保育」不應該只是口號,而是真的從生活方面去實踐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