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懋雯教授談「現代公民的環境素養」

輔導員焦妮娜、盧麗真、李英萍採訪、整理

王懋雯教授審訂

* 具體的來說,教授認為「現代公民的環境素養」,指的應是哪些素養?

談到現代公民的環境素養,不妨結合環保署環境素養檢測指標來思考,也就是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及環境行動經驗五個指標。許多人在檢測環境素養時,只檢測到環境知識,那應該只是環境素養的一部份。關於態度,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在檢測環境行為,但環境態度主要是在態度的層面,如果受測者只是回答「我願意」,這就是在檢測態度,和回答「我有做到」是不同的。

今年環教學會年會=力美國學者brianA.day也提到態度不等於行為,我願意隨手關燈和我有做到隨手關燈=力前者是態度層面=後者是行為。檢測行為常用自陳式的,畋受測者 自己講或寫,選擇相信他。有時小朋友回答時,或許會寫高一點,也會影響準確度。


*請教授就環保署委託世新大學101年進行的環境素養大規模調查結果來談一下中小學在實施環境教育時,應如何加強環境素養教學?

環保署於101911月期間,以問卷施測方式針對成人(公職部門人員、高中職以下教師)以及學生(自國小至大專校院)進行調查,就環境素養三項構面(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進行調查分析。環保署環境素養的問卷,實測每個能力指標,根據不同年齡層知識態度行為,整個完整的向度工具應該是在附錄,可以參考環保署網站。

這次檢測對象有國小高年級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還有成人、公務人員,問卷針對不同對象調整,有不同的能力指標,例如國中小只要做到其中某些部份,就只要回答這些勾選部份即可。

環保署環境素養調查成果》本次調查發現,國人雖然對環境都是持有正向的態度,但是在「知識」與「行動」之間產生落差。除了國小學生以外,其他類對象之環境行動經驗較弱,此為未來環境教育應加強推動的目標。同時,研究也發現曾參與學校社團的學生或曾兼任環境志工的成人其環境素養表現會較好。因此,期許未來推動環境教育相關單位能以多元化、實際體驗的環境教學或生態保育活動為導向,使國人都能夠透過行動參與,培養對環境的情意與愛護環境的正向價值觀。

    


*站在推動環境教育的立場來看,教授認為台灣的中小學老師一定要具備的環境素養是什麼?中小學教師應如何強化環境素養?

環境教育,每個領域的老師都能教,老師在職教育就要有公民素養,是全民的素養,教育孩子亦以此為目標。例如大學生亂丟垃圾,可是他們在國小、國中、高中都做得很好。有些大學生認為環保在小時候就做過,長大不用做,因為外在環境要求我,我才去做,這是他律。而我認為環保是自律多於他律,這就是環境素養。過去環保教育流於行動,而不重態度價值觀,回收時間到了就回收,但並未教學生為什麼要回收,也很少設計一些教學活動,提供學生內化為價值觀的機會。

以新北市忠義國小為例,環保社團要通過甄試才能參加,確定學生有強烈意願要來,利用每周三下午課程開設環保社團,這些學生就是該校環保綠精靈,就是小小解說員,還能向學弟妹介紹校園植物,有些學生甚至自備小禮物獎勵學弟妹,增加與學校環境的聯結。我覺得這是完整環教課程的一種展現,透過社團學習的方式,是學習的成果。其實不是自然科背景的老師,也一樣能成為好的環教老師。


*教授能否提供一些建議,讓中小學的教師們知道在設計環境教育課程時,要如何設計才能夠達到根本加強學生環境素養的目標?

舉例來說,我曾在教師環境教育24小時研習課程中,帶領老師進行戶外環境體驗活動,當天因為下雨,原以為小動物們躲起來,會看不到,但我們還是決定進行體驗觀察,結果看到了樹鵲、松鼠、臺灣藍鵲等,並進行小組分享討論,如動物的習性、食物來源等等,這樣的環境體驗,應也是可以培育環境素養;素養不是切塊或片段的,同一個活動同一個時間點,有很多的元素在裡面。又如我在課程中,請大學生談環境問題,發現如教室髒亂、流浪狗等問題,有什麼可行的解決方式,討論歷程中嘗試去解決問題,每次報告就鼓勵他們,最後會產生完整的報告且重視解決問題。其實有沒有解決問題不是重點,因為從發現環境問題,到嘗試解決問題,最後評量,看看問題有沒有解決,如果沒有解決,還可以再回頭檢視問題要如何解決,所以會產出完整的報告。就是環境覺知、知識、技能、環境行為等層面的教學目標,都可以做到。

例如小學高年級的「探索大自然」課程,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進行。

懋雯教授偕同環教所學生參訪建安國小


*真正的環境教育是生活的一部份,很重要的是要怎樣把推動環境保護變成學校文化的一部份。 

回歸到學校,有心要推環境教育,它可以是獨立的學門,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其實課程很重要,建安國小和成福國小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小學老師在養成教育,就有環境教育的元素,如環保、節能減碳、氣候變遷等等通識課程,前述的研習課程,教師透過研習活動,也能很快的整理觀察體驗的內容,做成PPT上台報告,甚至引用詩文融入報告,我也深刻感受到老師們的用心與投入,非常感動,老師對環境教育的熱忱是可以被激發出來的。

環境素養很抽象,很多內容不用切割,不要只推環境週,容易流於活動。真正的環境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個人行為對環境有所貢獻,對環境友善。舉例:我有隨手關燈,其實就是一個對環境友善的行為。

例如,某次上課,我請學員先做個人環境行為檢核,再透過發表,整理出3040個對環境友善的行為,例如搭大眾運輸工具、洗米水澆花等。

某次教學時,我利用投影去都江堰拍的照片,讓學員親身體驗用眼睛去看,並講自己的想法。由都江堰的放生台講到台灣的蓮池潭,也有人有放生的行為。環教人就可以從這當中找到教學素材,台灣人的環教素養已有提升,但還有進步的空間。

可以從以前的老照片去檢視有沒有環境變遷的故事,對環境是否疏離,這是教師在設計環境教育課程時,非常值得嘗試去融入的素材。


*請教授談一下您對台灣未來公民環境素養應達到怎樣水準的想法。

臺灣未來公民環境素養再提升,我認為環境教育可以從環境議題開始。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環境互動的故事,某次上課我請學員先寫完自己的環境故事,再找夥伴分享,並要懂得傾聽,溝通很重要。每個課程都會有感動在裡面,因為對環境和土地的熱愛可以形成連結,課程的理論和教材教法,不是只說理論。為了讓學生有概念,我作的每一張投影片都是有其意義;有感動,責任感就會產生。談到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環境教育也是道德教育,例如最近八里風帆碼頭因某科技公司偷買排廢水涵管造成陰陽海,使溼地內的動植物大量死亡,就可以是環境教育結合品德教育的教學。舉例,提升學員對環境友善的意願與決定。

有時上課時,我會訓練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想法,並寫在黑板上,學生們看到自己和他做的環保行動,也受到肯定與鼓勵。有環境素養的老師,也可以進一步帶領學生推展到社區的層次,逐步提升臺灣未來公民環境素養水準。

*請教授談一下台灣環境教育推動的現況,與美國等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們還有哪些部份需要加強。

日本的環境教育和公民素養相對較高,它們的民族性比較自律,就連宮崎駿的卡通也可以和環境教育結合,做的非常落實。美國就相對的有待加強,他們還在用保麗龍餐具。我覺得如臺灣九份國小的礦工營課程、台北市湖山國小的藍染和生態課程、建安國小的溪流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值得肯定的環境教育。而學校建構的友善環境,孩子展現的環境素養,也都是近來推動的重點。


請教授提供環境素養相關的網站或資料庫、或可以參考的教材,以協助中小學教師們在開發或設計課程時參考?

  

環保署網站                                       環保署兒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