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民的環境素養

文:台北市立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任 陳建志

圖:環境教育輔導團團員  焦妮娜

我國推動環境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是一個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子孫需求的發展模式。因此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環境正義的素養,環境正義包含許多層面意涵,但是一定要做到世代間的公平正義與族群間的公平正義,如果是國際間則必須做到種族間的環境公平正義。環境正義素養的背後必須有正確的環境知識、正直的環境倫理及具責任感的行動力。


永續發展並不等同於生態化或環境保護,它由環境、社會及經濟三方面內容構成。環境與生態議題應該包含人類要有依賴環境的認知,但是環境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必須生活在環境承載量下,同時我們也要與環境互相扶持,我們依賴的地球也靠我們的雙手維護。社會與倫理議題包括世代間公正與生態正義,因此永續發展必須政府、企業與全民共同參與環境保護,互相合作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永續環境須有合乎時代需求的新法規,及有環境責任的企業。至於經濟與發展議題方面則要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因為當代社會發展的現狀是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仍處於半貧困或貧困狀態,永續發展必須解決貧困問題。但是環境、社會及經濟三議題兼顧發展的前題是要有安定的政治環境。


總之永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應與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命支持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永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同時永續發展也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為達到永續環境,九年一貫的課綱中環境教育的目標包含: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而環境教育的實施原則包含:整體性、終身教育、科際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

                      


至於環境認知相關議題包含極廣,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防災議題、外來種、生物多樣性、森林自然資源、水資源、沙漠化、海洋議題、永續發展議題、都市化、社區發展、弱勢族群、人口與健康、食物安全營養、能源問題、節能減碳、污染控制、動物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等都是現代公民必須學習的環境知識。

培養正確環境認知同時也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因此聯合國相關組織所關心議題之內涵發展是我們必須隨時吸收更新的。其中包括與全球環境變遷有關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呼籲大家共同防治全環境所造成之寒流、熱浪、豪雨、乾旱及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IPCC2013的報告指出,依據最新氣候模式(CMIP5) 推估,若是人類無法有效管制溫室氣體,至2100年全球均溫的升溫上限恐達到4.8℃,而海平面的上升幅度上限可達到82公分,屆時臺灣總面積的3%的沿海土地將被淹沒。

 


另一則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呼籲生勿資源面臨棲息地流失、外來物種入侵、人口成長、污染、過度採收及全球環境變遷等威脅,並於2010年於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第10次締約國大會中提出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 以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里山倡議的構想是採用所謂的三摺法(a three-fold approach)來維持或重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三摺法亦即:集中所有能夠確保多樣生態系服務與價值的智慧(wisdom)、整合傳統的生態學知識與現代科學以促進創新(innovations)及探究新形式的共同管理系統(co-management systems),或演變中的「公共財」(commons)架構,同時尊重傳統的社區公有土地使用權。

 

 


里山倡議同時提出五個生態和社會經濟層面的觀點:包括在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與環境恢復能力(resilience of theenvironment)的限度內使用資源;循環使用自然資源;認識在地傳統與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透過各方利益關係者的參與、合作,從事自然資源和生態系服務的永續和多功能管理;促成永續的社會經濟(包括:減貧(poverty reduction)、糧食安全、永續的生計(sustainable livelihood)和授予在地社區權力(local community empowerment)。這些國際最新發展議題,都是身為現代化公民必須具備的環境素養。 

同時個人更必須遵守下列永續行動守則:

  1. 過儉樸生活買需要的東西就好。

  2. 日常生活中盡量徒步或搭乘大眾運輸系統。

  3. 盡量購買可回收材料之產品。

  4. 支持可再生性能源及資源。

  5. 支持非營利組織並參加生態保育工作。

  6. 支持提昇人口穩定及成長之組織及其策略。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環境教育最主要是要教導大家與環境合諧相處,因此我們除了不破壞環境之外,更必須了解環境,讓自己安全生活於環境中,今年暑假在二仁溪出海口遭海浪沖走的五名高職生及龍洞遭瘋狗浪捲走的八名社區大學學員,顯示我們的環境行動經驗教育非常不足,因此加強環境行動經驗教育,應該是大家最積極養成的環境素養。